代 敏, 胡小华, 易 杰, 姚 礼, 张立刚, 黄桂林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贵州 遵义 563003)
表皮样囊肿在头颈部囊肿中占1.6%~6.9%,在口腔囊肿中占比不到0.01%[1],表皮样囊肿多见于青年期,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位于口底肌群以上者,多向口内发展;位于口底肌群以下者,则多向颏部及下颌下发展;囊肿体积增大时,可影响言语、吞咽和呼吸等功能。 本文报道1 例颏下、下颌下巨大表皮样囊肿病例,并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患者男性,36 岁。 患者 8 年前“吹笛子”时发现左侧下颏下区一“鸡蛋”大小包块,无疼痛不适,包块缓慢增大,影响进食、吞咽,2020 年8 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 临床检查:左侧颏下、下颌下区膨隆明显,表面皮肤完整,可扪及一约8.5 cm×6.0 cm 大小包块,质地中等,不活动,无明显压痛,与周围组织及皮肤无明显粘连;舌活动自如,无麻木感。 MRI 检查示:颏下偏左侧占位性病变,穿刺抽出2 mL 淡黄色液体, 伴白色絮状物, 门诊以“颏下、下颌下表皮样囊肿”收入院。 结合病史、辅查检查及穿刺检查考虑表皮样囊肿可能(图1)。
图1 术前照片及MRI 图像Figure 1 Preoperative photograph and MRI image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 排除手术及麻醉禁忌证后,于全麻下行颏下、下颌下表皮样囊肿切除术,术中采取口外切口,沿皮纹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见肿物位于口底肌群下,顺囊壁周围钝性分离并完整摘除囊肿, 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分层缝合术创,留置负压引流管1 枚,囊肿大体标本见图2。术后病理(图3):颏下、下颌下表皮样囊肿。
图2 囊肿大体标本Figure 2 Gross specimen of cyst
图3 囊肿组织HE 染色图(×10)Figure 3 HE staining images of cyst(×10)
颏下、下颌下表皮样囊肿发病率较低,发病原因不清, 目前较认可的病因是胚胎发育性上皮剩余,或外伤植入上皮所致,也可能是第一、第二鳃弓融合时残留的上皮所致[2]。 表皮样囊肿多表现为无痛性缓慢增长的包块,大小不一,从数毫米到数厘米,取决于其初期临床表现。 位于口底区的病灶可因逐渐出现阻塞现象如说话及吞咽困难而被重视,位于下颏下区的病灶可被误认为“双下巴”而漏诊。囊肿生长缓慢,不易发现,如皮脂腺分泌大量的皮脂和上皮脱落,可引起囊肿突然迅速增大[3]。 本例患者颏下、口底区为8.5 cm×6.0 cm 大小囊肿,在临床就诊中较为罕见。 彩超、头颅CT 或MRI 等检查可显示病变囊实性、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等。 结合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如穿刺,可与其他口腔囊肿相鉴别,如囊性水瘤、神经纤维瘤、舌下腺囊肿(口外型)、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以及脂肪瘤、血管瘤和畸胎瘤[4]。
手术切除是口底表皮样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法,一般极少复发。 虽然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良性病变,但仍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复发或多次复发的表皮样囊肿具有恶变倾向[5]。 有文献报道,表皮样囊肿的恶变率约为3.9%,但其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6]。因此,该病宜尽早、彻底进行手术。本例术中采取口外入路,肿物暴露充分、视野清晰,术中避开重要结构,出血少、损伤小,便于操作,手术彻底,摘除囊肿后,囊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