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晓,韦 玮,邓玉飞,麦叠琴,孙艳萍,韩柳红,朱新喜
(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但尚未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的群体,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发展至艾滋病大概需要经历3~10年。这一过程中感染者仍具备良好社会功能,能够继续为家庭以及社会创造价值,但一旦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再加上周围人群的不理解,厌恶,恶语中伤,患者会拒绝治疗,甚至出现报复社会心理和自杀倾向,在增加家庭、社会负担的同时也会对艾滋病产生更加负面影响[1-3]。为改善这一状况,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予患者甚至是其家属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避免其心理失控,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了常规护理治疗的同时给予情绪管理和心理疏导干预对有自杀倾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良情绪、短期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0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治疗有自杀倾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0例,患者均根据《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4]相关标准及各项检查确诊;年龄>18岁;对自己病情有一定认知;有自杀倾向;意识清晰,神智清醒,理解普通话,能有效回答医师提出的问题;愿意接受家庭访视;近1年内无外地出行计划;知情同意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认知功能障碍者;参加其他研究项目者;身体状况极差,预计生存期不足 1 年者;过敏体质者;病情危重者;极力拒绝沟通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0~55(38.4±4.2)岁;民族:汉族9例,壮族27例,其他4例;婚姻状况:未婚6例,未婚同居2例,已婚25例,离婚或丧偶7例。试验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0~55(38.7±4.5)岁;民族:汉族10例,壮族26,其他4例;婚姻状况:未婚6例,未婚同居3例,已婚23例,离婚或丧偶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患者临床常规护理以及依从性教育,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出现自杀倾向的原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针对性讨论并制订治疗方案,详细说明预防治疗的意义,与患者沟通确定能够密切陪伴的家人、同事或是邻居等支持者,将其作为自己的监护人。按时回访,及时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对伴有较严重抑郁、焦虑或是其他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要及时发现并提供积极可行的咨询指导。给予患者认知支持以及健康宣教,宣教主要关注于生命观、价值观和面对压力如何纾解的简单技能、方法等。说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列举效果良好病例,促使患者积极治疗。了解监护人能够发挥的作用,及时给予必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监护人对患者不断的支持力。
1.2.2试验组 在对照组护理治疗同时给予情绪管理和心理疏导联合干预。
1.2.2.1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服务在患者入院开始检测前的问询、检测结果告知、治疗档案建立、例行检查以及取药全过程中均有参与,甚至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需要多次进行,一般情况下1次/d,60 min/次,5 次/周,连续开展4周。情绪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倾听患者讲述具有代表性事情,及时发现其对事物不合理看法并及时纠正,同时灌输正确信念,进而缓解、改变其不良情绪。这一过程分3个阶段循序渐进开展。初期:患者之间相互介绍、认识,对患病后感受等进行简单交流,形成一个有效小组;中期:随着组员之间的逐渐熟悉、接纳和新人,讲述自己经历以及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同时还可对自我情绪深入分析,发现诱发不良情绪的认知、观念,可组员间辩驳讨论,避免非理性误区发生;后期:观看录像,根据观看内容组员间情景模拟表演,之后交流、讨论,总结从中得到的良好启示,对于不合理问题探讨解决,鼓励患者把学到的技巧与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情绪管理所有工作均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参与研究医护人员均经过正规情绪管理疗法培训并考核合格。
1.2.2.2心理疏导 ①合理发泄:鼓励患者用一种健康的方式发泄情绪,其中倾诉是一种最为常用方式,指导其学会对信赖的人倾诉,使不良性情绪能够得以宣泄,同时也分担自身承担的压力。部分患者可能会以不耐烦等表现掩盖自己的焦虑、恐惧心理,此时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给予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支持,多一点鼓励,打消其自卑心理,树立认真生活的勇气和信心。②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类能够健康存的必要存在,社会支持对恶性刺激有一定缓冲作用。“四免一关怀”是我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制定的保护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减轻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庭的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对其不良情绪有缓解作用。医护人员要合理利用这些社会支持减轻患者负性心理,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③加强巡视:有自杀倾向患者常常出现结束生命意向表达,他们的心理观点是自己死了,所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对这些患者需要观察其细微言行,从其语言、动作等各方面发现可疑点,识别其自杀伪装,不定时对其进行巡视, 15~30 min/次,不要有特定规律,甚至可“杀回马枪”,洗澡、如厕等独处较长时要不时的呼唤其名字,避免出现不测,身边尽可能留有陪护,便于更好地了解患者状态,清除药物、尖利器械等可能造成自杀事件的隐患。④提高护理质量:工作期间医护人员杜绝擅自离岗,自杀倾向严重患者,可在家属知晓同意后采取保护性约束,解释清楚采取约束目的,尽可能在患者合作状态下完成,一定做好交接班,尤其是夜班,人少容易困乏,可将患者安排到重点病房,给予专人护理。⑤环境安全:尽可能将患者安排到一楼,若条件达不到则窗户安装防护栏,走廊部位也要进行安全防护,避免跳楼事件,医疗物品查数收回,特别对于尖锐物品,尽可能不要离开自己视线,及时收回处理,定期检查门窗、储物柜、床铺、电源等是否安全,电源最好安置于墙内。⑥急救措施:准备好不同自杀方法需要的物资、药品等应急设备,并制定相应方案,一旦出现自杀事件,立刻按照相应方案开展抢救,同时对现场进行保护,排查自杀原因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满意度:应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对入院时及护理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护理满意率进行计算评价。②焦虑抑郁评估: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护理前及护理12个月后消极情绪状态进行评估,SDS、SAS量表各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进行正向或反向的4级评分,所得总分×1.25即为标准分。SDS评分≥53分,SAS评分≥50分则可判定其存在抑郁或焦虑情绪,分数越高则程度越严重[5]。③健康状况:在护理前及护理12个月后应用WHO自测健康量表(SRHMS)让患者对自身健康情况自评,该量表包含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社会健康3个部分48个条目,分数越高则说明越健康状态越好[6]。④生活质量:应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E)评估2组护理前及护理12个月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5个问题,总分5~35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7]。⑤预后情况:记录2组患者失访率、1年内再次自杀率、病死率以及死亡原因。
2.12组各时间点护理满意率比较 入院及护理3个月时2组护理满意度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之后2组护理满意度均逐步提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护理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时观察组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各时间点2组自杀倾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例(%)
2.22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 2组护理前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12个月后2组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自杀倾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2.32组护理干预前后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 2组护理前SRHMS以及SWL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12个月后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自杀倾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护理干预前后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42组预后情况 研究期间2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再次自杀率及总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自杀倾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失访率、1年内再次自杀率以及病死率比较 例(%)
艾滋病感染者以及艾滋病是在我国以及全球范围内存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为目前对其尚无可靠的彻底根治办法,人们对其也有认知上的不足,且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常态下会将其与道德、伦理等联系在一起,使患者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歧视,增加患者精神负担,在承受疾病对其生理干扰的同时还要承受心理方面巨大压力,在这种状态下极易引发心理痛苦[8-9]。心理痛苦主要是指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诱发的机体情绪体验,多以恐惧、悲伤、敏感等为主,甚至出现抑郁、焦虑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威胁人的生理健康,对人际关系建立、维护均有不利影响,同时还会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尤其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来说,负面情绪还能降低患者就医动力,不遵医嘱行为屡有发生,致使医疗效果不佳[10-12]。除此之外,随着负面情绪的逐步增加、积压,部分患者出现自杀倾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躯体生理改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生活质量普遍下降是自杀行为产生的危险因素[13]。
目前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倾向以及自杀未遂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其门诊、病房的健康教育,方式单一,系统性干预模式不足。心理疏导是目前应用较多的针对具有自杀倾向患者开展的心理辅导,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负面情绪,降低其心理痛苦,延缓疾病进程[13-14]。情绪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心理调节模式,其能通过调整患者认识、控制情绪、释放压力、平衡心理以及放松身心方式稳定调控患者情绪,同时还会提供一些稳定情绪的技巧,其通过研究患者对自身以及他人情绪的控制、协调、认知,挖掘并培养其驾驭情绪能力,从而促使患者以及群体之间能维持良好情绪状态,产生管理效果[15-16]。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来说,情绪管理主要以生活上的心理沟通以及增强治疗依从性为主,通俗来说就是心理上根据患者心理痛苦不同、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沟通,生活上对其各方面关注、帮助,同时不着痕迹的加入心理辅导,使其能够处于乐观稳定状态中,积极坚持治疗,增强治疗信念,延长生存时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时观察组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RHMS及SW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年内再次自杀率、总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情绪管理联合心理疏导均能向社区或家庭深入开展,服务工作更具即时性与特异性,从而可降低患者绝望感,使其能积极面对治疗,树立治疗信心,改善生活质量、健康状态,降低再次自杀和病死率。本研究中失访率均较低,组间无明显差异,这也说明了这一联合方法的可行性。在干预模式较为单一的当下,情绪管理联合心理疏导这一创新模式的应用,能为临床工作以及社区应用提供指导,适宜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