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1-11-04 16:10谭进毛艳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0期
关键词:困境新时代高校

谭进 毛艳丽

[摘 要]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心理育人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当前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普遍存在着心理育人队伍体系薄弱、心理育人过程衔接不够、心理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探究背后原因,提出合理对策意见,既是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现实困境的客观需求,也是新时代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实效的有益尝试。从加强队伍体系建设、有效衔接育人过程、凝聚心理育人合力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出谋划策。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困境;路径

[作者简介] 谭 进(1988—),男,河南南阳人,教育学硕士,湖南工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C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49-04    [收稿日期] 2021-06-23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2]。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促进心理健康置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教育体系之中,明确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协同育人定位[3]。因此,如何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是新時代高校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观为理论支撑,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心理学原理及方法渗透到育人的实践过程中来,它不单局限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更注重从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层面进行引导,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养,旨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心理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至关重要。

二、现实困境: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现存问题及原因探究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日渐重视,当前各高校都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心理育人模式,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然而,绝大多数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开展上存在困境,笔者综合调研情况对其现实困境及原因进行梳理分析。

(一)心理育人队伍体系薄弱

第一,专业教师配备不到位。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工作开展涵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层面。据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在教师数量配备上与《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专业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个别高校甚至存在用其他岗位教师顶岗来达到上级要求标准等现象。在有限的专业教师资源配置下,无论是心理知识的普及还是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

第二,辅导员队伍素养参差不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现实情况中,仍有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远超师生比1∶200的比例,辅导员日常工作不但要忙于应对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繁杂工作,还要完成课程教学、理论研究等职称评定所必需的任务量。在有限的精力下,辅导员往往被动应付各种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而非主动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此外,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各不相同,也是导致心理育人工作滞后的薄弱环节。

第三,管理部门育人意识缺乏。当前,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下,高校全员育人理念虽深入人心,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育人意识薄弱,脱离学生群体,着眼本职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工作范式普遍存在。

(二)心理育人过程衔接不够

第一,课程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高校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兼顾差异,课程设置可根据年级特点、时间节点、性别差异,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开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当下各高校多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后的各阶段则处于空白,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第二,过程监测不到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发展过程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监测的重要性,当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然而,缺乏过程监控,调研反馈不及时,甚至存在重口号、轻行动的现象。高校应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认真调研,定期反馈,及时根据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需求调整工作方向,用心服务于学生。

(三)心理育人合力凝聚不足

第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育人合力不足。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影响,社会的支持。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成了高校自身的单打独斗,家庭力量的缺失、社会资源的断层给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学生终将走入的舞台,心理育人工作应从各方面考量,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建立多方育人平台,统筹家庭力量、社会资源,发挥心理育人功效。

第二,育人途径待创新。当下,鉴于师资有限,课堂讲授仍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主渠道,众多高校采用大班教学,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互动有限,学生参与度普遍较低,教学效果一般。也有部分高校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学习过程监控不到位,学生普遍存在线上刷课现象,教学质量堪忧。如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网络阵地,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效,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困境新时代高校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