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韬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自主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三限;自主学习;讨论
一、“有效”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在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这些教学模式都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这样的课堂单调、古板,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长时间的听或记,难免状态不佳,或精神不集中,造成知识难于掌握或知识掌握不牢;因此,经常可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不专心听讲,知识讲了多少遍也不懂”的怨言。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推行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我校从2006学年开始在高三和某些学科试行“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2007学年在全校全面推行“有效”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化学新授课中“三限”教学模式的探索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自己亲身经历、体验的事是难忘的,学生自主探求得到的知识才是持久的。
例如,我在讲氯气时,一开始先让学生阅读资料卡片,了解“二战”中使用的化学武器“氯气”,阅读后同学们都知道氯气是黄绿色的有毒气体。这时也激发了不少同学进一步探讨的欲望,还有同学提出“食盐中有‘氯却没有毒”的问题,这时我立即要同学们回忆初中学过的有关氯气的反应,不少同学很快想到与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再请同学们探讨氯化钠中的“氯”与“氯气”同吗?此反应中氯气表现出怎样的性质(提示用氧化还原的原理分析)?通过同学们的分析、讨论,很快得出氯气具有氧化性,氯化钠中的“氯”与“氯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又如讲盐类的水解时,我首先让同学们分析、讨论“水的电离平衡”,然后再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①如何使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如果向水中加入一种只能减少H+浓度的微粒、平衡如何移动?溶液的性质如何变化?
③如向水中加入一种只能减少OH-浓度的微粒,平衡如何移动?溶液的性质如何变化?
④何种性质的物质可结合水中的H+、OH-—而使其减少?能用实验验证吗?
同学们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讨论,并亲自设计动手做过实验后,学生对盐类的水解实质,水解产物,水解后溶液的性质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此过程教师可作提示、引导),之后教师可精选与盐类水解知识相对应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最后作简要的归纳总结即可完成。
这种课堂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符合新时期、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也符合我校推行的“三限教学模式”。
(二)化学习题课中“三限”教学模式的探索
传统习题课多数是把学生课外完成的习题或考完试的试卷进行一道道地评讲。顶多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先完成,然后教师一题一题地讲评。因此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成绩差的学生听不懂不而不想听;成绩好的因自己会做也不听,不少习题课成为单纯的对答案。因而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抱怨,学生心烦。
“三限”教学模式推行后,“三限教学模式在习题课中的应用探究”成了高一备课组的研究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实践、探索,归纳出选择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效果不错,得到学校和市化学教研室的肯定(在市调研课中我使用此模式上习题课被评为优秀课例),现对习题课的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拙见(以段考后选择题〈30题〉的评讲课为例)。
过程一:把答對率在60%以上的题的题号和答案罗列出来,让学生把其中自己做错的题先自行反思、解决(反思的内容是:自己为何错?错在哪里?题目所考查的知识是什么?你掌握了没有?),反思后自己还不能解决,再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例如:
1.加入盐酸后,溶液中哪种离子数目会减少( )
A.NO3- B.Al3+ C.SO42- D.HCO3-
这道题(答对率为61.4%)是考查离子共存问题,而且是常见的离子反应,较为简单,组内总会有学生会理解,因此通过学生的讲解(学生的讲解更容易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接受),全体同学的交流讨论,全体学生都能明白题目所考的内容和解决方法。这类选择题以1 7道左右为宜,在10分钟内必须完成。
过程二:把答对率在40%~60%之间的题的题号和答案罗列出来,这类题约有半数的同学是答对的,虽然不一定理解。解决的方式方法跟过程一类似,但时间需要多些(约为15分钟左右,以10题左右为宜),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或解决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
2.一小块金属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最后变成( )
A.Na2O B.NaOH
C.Na2CO3 D.Na2CO3·10H2O
像此题(答对率为52.3%)中金属钠的各种变化途径及Na2CO3·10H2O的风化等问题,较为复杂,学生较难理解,需要作一些提示和引导。这类题一般也并不需要教师在全班讲评,通过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的交流、讨论即可完成。
过程三:同样把答对率在40%以下的题的题号和答案罗列出来,此类习题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15分钟,三道题左右),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交互进行,达到最大限度地复习掌握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掌握运用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3.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5NH4NO3=2HNO3+4N2+9H2O,在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 )
A.5∶3 B.5∶4 C.1∶1 D.3∶5
首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每题所涉及的相关的化学知识,并一一罗列(知识罗列略),之后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归纳综合出较为完整的结论。然后挑选二到三个小组的成果向全班展示,其它小组补充,教师点评,得出完整结论。
其次让每个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进行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归纳总结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向全班展示,比较各小组的方法得出最优方法,最后由教师点评,完成教学。
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之中,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种形式的习题课,教师在备课上必须下点功夫,明确本知识系统的重点、难点和常考点。明确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和方法。另外,要尽量估计到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可能提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
“三限”教学模式,就是迫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三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我校从2006学年在高三和某些学科试行“三限”教学模式到2007学年全面推行“三限”教学模式,我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06学年的高三,是我校入学成绩最差的一届学生,但这一届的高考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各条线都超额完成了市的指标数,其中上省专科A线以上人数达到195人(从化市教育局预测是18人)。为此我校获“2006学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我校高三年级组获从化市“高考突出贡献”奖。再看2007學年的教学效果和水平,二个学期的期末市统考成绩都很突出,九大科均在同层次第一位置,不少科还高出第二名不少,甚至超过重点中学。例如,第一学期化学平均分高出同层次第二名20多分(我校:88.94,第二名 :68.63)因此,高一化学备课组被学校评为“备课组标兵”。第二学期的化学平均成绩更为突出,平均分为87.04分,高出同层次的第二名27分多(第二名的平均分为59.94),甚至比重点中学 高( 的平均分为85.54)。取得如此成绩充分体现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行“三限”教学模式是成功的,有效的。也说明了“三限”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制定,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2] 周小山、张乃文、严先元主编,化学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方洁,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网上].2007.4.
[5] 苏香妹,化学教材处理实例[J].中学化学,2005年第5期.
(责任编辑:梁慧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