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业文,徐忠有,胡 宝,胡桂友,王顺昌
(1.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沃土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安徽 合肥231200;3.无为县十月红稻鱼种养专业合作社,安徽 无为 238300;4.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作为稻渔综合种养大省,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于2018 年发布了《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规模化、标准化、育繁推一体化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在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笔者课题组组织开展了稻田克氏原螯虾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研究,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适宜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生态繁育技术。
试验不限定稻田土质,但保证田块底质肥而不淤,田埂坚固结实。水源水量充沛、排灌方便,水源水质和稻田水质符合标准规定;面积以0.6~1公顷的连片稻田为宜。
在水稻收割后的10 月下旬至11 月初着手对稻田进行改造,距田埂2米开挖环沟,环沟宽度不超过2米,深度不超过0.8米,环沟面积占田块面积不超过10%。利用开挖环沟的泥土逐层夯实加宽、加高田埂。改造后的田埂坡比为1∶1.5,高度应高出田面0.6米以上,建设常规防逃设施和进排水设施。稻田改造完成后,以生石灰湿法消毒,平均田面水深0.15 米时用量为1 125~1 500 千克/公顷;试验也选取了部分已经养虾的稻田,在捕捞结束后以4~5千克/公顷二氧化氯消毒。
环沟消毒1周后,在环沟内种植水草,以轮叶黑藻、苦草和水花生等为主,种植面积占环沟面积的1/3~1/2。伊乐藻和菹草会随着气温升高而腐烂,不宜种植。
6 月上旬至10 月上旬生产主体是种植水稻,8 月下旬-9 月初水稻收割前投放亲虾,亲虾下塘1 周后,逐步降低水位诱导亲虾打洞交配产卵,10 月上旬田面板结收割水稻,水稻收割后可继续晒田1周,以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为次年水稻稳产打下基础。自水稻收割至翌年5月上旬为虾苗培育阶段,并在5月下旬完成虾苗捕捞,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
试验选择了“桃优香占”“丰两优香1 号”等中稻品种,具有抗病虫害、抗倒伏、可深灌等特点。插秧时间为当年的5月25日-6月10日,插秧密度为14 000 穴/公顷。插秧前7 天,施用充分发酵腐熟有机粪肥100~150 千克/公顷、复合肥30千克/公顷,用旋耕机翻耕耙匀;采取常规化的稻田水位管理、晒田等技术措施,在稻谷抽穗期追施复合肥5~10 千克/公顷,肥料的使用符合无公害标准要求。
主要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每亩配1盏频振杀虫灯诱杀害虫,虫害严重时,可以使用低毒农药氯虫苯甲酰胺等进行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无公害标准规定。10 月上旬完成水稻收割,留茬40 厘米左右,留下的稻茬和秸秆经微生物作用,不仅为虾苗提供丰富的饵料,也为虾苗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亲虾选择:坚持异地选择亲虾,在8月下旬至9 月初从湖泊、河流、蟹池等大水体中选购亲虾,亲虾来源地无白斑病毒、“五月瘟”等流行性病害发病史。亲虾选择规格大于30 克/尾,发育良好,抽样检查雌虾性腺紫黑色,占有整个头胸腔,雄虾交合器钙化完全,顶端呈瓷白色,体表光洁,无水霉、蓝藻等附着。投放量为300~375千克/公顷,雌雄比例为3∶1。投放前先用5~10克/米3聚维酮碘溶液(有效碘1%)浸洗虾体5分钟左右,具体浸洗时间应视天气、气温及虾体忍受程度灵活掌握。浸洗后,再将亲虾均匀取点、分开轻放到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爬入水中。
饲料投喂:亲虾以稻田内的有机碎屑、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周丛生物、水草等天然饵料为食,视情况适量补充颗粒饲料或鲜活饲料,投饲量占虾总重量的1%~2%。饲料来源符合无公害标准的要求。
水位、水质管理:由于8月下旬亲虾已经充分发育成熟,在亲虾放养1周以后,结合烤田逐渐降低稻田水位,以刺激亲虾打洞、交配和产卵,这是克氏原螯虾繁育的关键,稻田水位控制见表1。
表1 稻田水位控制
在晒田期间,保持环沟水位稳定,除非发生水质恶化等情况,一般不需要换水或加注新水。水稻收割1周后开始灌水淹青,不久即可发现仔虾附着在水草和秸秆上。淹青时,初始水位控制在10~20 厘米,以利于二茬再生稻发育,淹青以后,可以将雄虾和未抱卵雌虾陆续捕捞出售,以提高亲虾回捕率,降低生产成本。
稻田灌水淹青以后,进入苗种培育阶段。收割时留下的稻茬、秸秆和环沟内水草为克氏原螯虾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基础饵料资源;在水体较瘦时,按每0.1 公顷100 千克标准施用腐熟有机肥,可以施用少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促进秸秆降解,淹青后的稻田为虾苗提供了腐烂的秸秆、腐殖质、杂草、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食物,因此,从淹青到11月初基本不需要补充饵料。
从11 月初开始,进入虾苗越冬期,田面水深逐渐加至50厘米,在11月天气晴好时,由于虾苗依然活跃摄食,补充投喂少量商品饲料。从翌年3 月中旬至5 月底,是虾苗培育的又一关键时期,试验期间也投喂部分颗粒饲料,以弥补后期天然饵料的不足,饲料投喂率为3%~5%,到4 月上旬,虾苗平均规格约为240 只/千克,开始陆续分塘和出售,直至5月下旬。
苗种捕捞时间在4-5 月,主要使用地笼捕捞。将地笼置于稻田及环沟内,隔1~2 天将地笼移位1次;将捕获的虾挑选分级后出售,虾苗经分选后放养或装箱出售。
试验从2018-2020 年陆续开展,总共600 亩生态育苗试验田,水稻总产达到315 304 千克,平均单产7 882.6 千克/公顷,与单纯种植水稻产量相当,最高平均单产为8 026 千克/公顷,表明利用稻田开展克氏原螯虾生态育苗,取得了水稻稳产的效果。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稻田初级生产力和秸秆资源,合理茬口安排。因此,在保障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桃优香占”(120 天)等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成为优先选择的品种。因为降低水位是刺激克氏原螯虾交配产卵的有效手段,晒田等技术措施只要衔接合理,可以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繁殖。
虾苗产量详见表2,各种规格的虾苗产量达到76 840.2千克,平均单产为2 061.6千克/公顷,平均规格达到170 只/千克,平均单位出苗量为34.5万尾/公顷。
表2 克氏原螯虾虾苗产量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企业育苗产量相差较大,这与亲虾的选择、稻田条件和技术措施等多种因素相关。试验最高出苗量达到47.8 万尾/公顷,最低仅为27.2万尾/公顷,表明克氏原螯虾生态育苗在产量上尚有很大提高空间。
根据放养亲虾数量、规格和抽样调查,4个试验场每尾亲虾平均产卵量为300~450 粒,根据亲虾放养量估算,亲虾有效抱卵率只有40%~60%。提高亲虾抱卵率可减少单位亲虾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试验幼体平均成活率为30.1%,最高成活率为33.4%,最低成活率为26.9%,详见表3。这一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育苗成活率还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如果进一步提高育苗成活率,将显著提高产量和单位产出率。
表3 虾苗培育成活率分析
从以上结果来看,克氏原螯虾生态育苗存在如何有效促进亲虾抱卵和提高幼体成活率两大难点。虽然对克氏原螯虾的繁殖生物学等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如何在不影响水稻生产的前提下,提高克氏原螯虾的抱卵率,需要结合水稻种植过程的水位控制开展进一步研究。虾苗成活率较低的原因与水质、饵料和稻田消毒是否彻底等密切相关,在虾苗密度较高、饵料相对不足条件下,是否产生自相残杀等尚缺乏研究,亲虾是否会捕食幼虾等也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