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摘 要]通过分析心理育人的内涵及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可知,当前民办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诸多困境。民办高校应采取建立专兼结合的服务队伍、打造民办高校心理育人特色课程体系、组织多样化的心理育人活动、搭建心理育人网络平台、构建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等对策,以解决民办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育人;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1-0039-03
当前民办高校处于快速转型期,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民办高校得以发展的生命线。抓好学校心理育人工作,有利于教师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校实现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有利于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一、心理育人的内涵
20 世纪 90年代,冯有明等为了解决军队院校青年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把思想育人与心理育人结合起来,提出了思想、心理育人模式[1]。2001年,张圻海指出心理育人的具体含义,他认为“心理育人”是以人育人、以心育心,提出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育人体系[2]。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已经明确提出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的十大育人体系。从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目标的转变和本质要求。
當前国内对于心理育人的内涵大致分为三个观点:一是心理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基本一致,心理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提法。二是心理育人既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把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等运用到育人工作中[3]。三是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的方式来实现育人目的。心理不仅是指育人的手段、途径、方法,还包括育人的内容、理念、态度、氛围等[4]。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注重“育心”。心理育人更注重“育人”,心理育人的对象不仅包含学生,还有教师。针对学生,强调育人与育德相结合,不仅要解决心理问题,形成健康心理,提高心理素质,还要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最终要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心理育人的育人主体不仅包括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还有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任课教师等也被赋予了这一使命,这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同的。
二、当前民办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困境
(一)民办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对吉林省12所民办本科进行调研发现,各个学校均设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一般隶属于学生工作处,设有1~2个专职工作人员,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以往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育人工作的主要力量。新时代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心理育人的重要力量。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心理工作经验,但是关于如何将心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还缺少探索和实践经验。工作在学生一线的辅导员由于教育背景多样化,部分辅导员缺乏心理学理论和技能训练。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虽然在考教师资格证时,学习过教育心理学,但是尚未树立心理育人的意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如何将心理工作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更是存在很多的疑惑。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中,由于新冠肺炎的突发性和广泛性,学生不能按时开学,其学习、实习、求职和生活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个学校为了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按照要求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但高校具有心理热线经验的教师很少,心理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也有待提高。心理育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当前开展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心理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民办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内容未形成体系化
一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但实践活动开展不深入。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师可以计入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的具体指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校的大班授课、场地、人员等都是影响实践活动开展的因素。
二是重视学生心理普查工作,但心理辅导和干预效果不理想。学校每年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对于检出的心理异常的学生,则需要家长、辅导员和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工作,很多家长由于缺乏认知,对于测评结果并不认可,使心理咨询和干预工作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三是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但忽视教师的心理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心理工作主要都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而实际上,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会对教师本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民办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形式需要创新
随着新媒体、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变化,线上线下教学、短视频APP的发展、线上平台的推广,使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出现了新的变化,给心理育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总体上,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存在碎片化、内容单一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民办高校师资紧张,心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都不高,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心理教师的力量单薄,仅能够开展基础性、常规性工作。第二,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使其虽然认识到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当前教学和科研的问题才是其主要矛盾。还有部分民办高校已经将心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体系规划中,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学校心理育人工作协同机制也尚未形成,未能做到全方位开展工作。第三,学校的心理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心理的重要性,搭建一个互助协作的平台,多渠道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育人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民办高校心理育人的路径
(一)建立专兼结合的服务队伍
1.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组织心理育人工作开展
民办高校要认真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配齐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常规工作的顺利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管理,落实专职教师的编制,逐步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促进双方一起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支持教师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案例督导和交流研讨等,保障的教师地位和上升通道的畅通。
2.有针对性地培养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心理育人工作
将心理育人理念融入辅导员工作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鼓励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答、心理剧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心理知识的运用。此外,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多使用心理咨询技巧,比如更多的倾听、尊重、积极关注等。对于具有条件的辅导员,鼓励其兼职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者开设选修课。学校的分团委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骨干力量。
3.组建心理社团、志愿者团队参与心理育人工作
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成立心理社团或志愿者团队,开展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组织各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团体活动或者素质拓展。重点培养培训学校的心理委员,促进自助与他助,使心理委员成为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
4.聘任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专家顾问指导学校的心理育人工作
心理专家可以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参与学校课程方案的设计,为学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意见或建议。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教师健康心理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树立心理育人理念,更好地激发一线教师主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热情,并将对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融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
(二)打造民办高校心理育人特色课程体系
1.明确心理育人目标。新时代心理育人的教育目标比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要高一些。心理育人理念下,应该重构课程目标,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育其积极的心理品质,还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方式,把教师从基础知识的讲授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式学习和专题式教学,增加课堂的互动。此外,积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结合。这几个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有共同点,在课程内容上有交叉点,可以通过建立“虚拟教研室”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平台,打通学科壁垒,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发挥协同育人优势。
4.充分拓展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对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制订学校第二课堂育人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开展心理调研活动,组建学生心理研究小组,观看心理教育影片,参与心理社团活动等。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增加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心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助人自助。
(三)组织多样化的心理育人活动
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活动方案。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丰富心理育人的形式。
1.心理剧活动。我校每年组织一场大学生心理剧比赛,学生选定心理剧本进行彩排演练,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全程参与指导,最终进行心理剧展演。通过活动,参加的学生可以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锻炼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观看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剧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2.心理知识竞赛。通过班级推荐报名、学院初赛、学校决赛,营造出学习心理知识的热潮。通过笔试答题、心理辩论赛等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3.心理漫画展。心理漫画是一种借助漫画的手法将心理状态表达出来的新型艺术途径。举办心理漫画展可以将心理知识或现象用艺术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将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感等用漫画形式表现出来,将看不见摸不到的内心世界用图画表达出来。将心理育人与美育相结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搭建心理育人网络平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搭建心理育人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拓展心理育人新阵地,还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心理育人的实效性。
1.建立心理育人新媒体平台,加强日常宣传。一方面,可以征集教师和学生关于心理方面的原创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或自媒体打造学校心理育人窗口;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需要,共享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效果好的优质网络资源。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分享常见心理解压技巧,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自身的话语权,让更多人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开发心理育人线上资源,做好多渠道育人。根据教师的专长,制作心理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组织学生拍摄心理微电影、微视频,开展心理征文等形式活动,挖掘学生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就业创新等方面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提供心理育人网上服务,提高心理服务水平。改变工作方式,更新育人理念,打破传统心理辅导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通过建立心理辅导网络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
(五)构建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是学校心理育人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如果处理不得当,可能会给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认为社交与人际关系压力和前程压力是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危机源[5]。民办学校要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具体方案。
1.建立宿舍舍长—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教师—学校负责人“五级”预警体系。确定各方的责任和主要工作,开展心理危机培训,明确心理危机防范预警的主要对象,当出现重点或危机事件时,能够形成快速反应。
2.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实时监测与反馈平台。学校应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评估,心理教师及时汇总分析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别情况,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时,及时与辅导员和家长进行沟通,并获得家长的支持。
3.明确心理危机类型,建立家长、学校、医院协同互助机制。对于一般心理危机,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干预,积极探索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和朋辈心理辅导等形式。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或已经上升到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与当地的心理医院或心理诊所取得联系,做好转诊工作和后续的跟踪服务工作。
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充分调动他的社会支持体系,取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心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做好心理问题的初步评估工作,畅通家长、学校和医院三者的沟通。
四、结语
心理育人是整个育人体系的基础,也是重要保障。民办高校要认识到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育人体系,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和办学质量。社会各界也要发挥协同育人机制,明确社会、学校、家长、医院各方的社会职责,各自发挥力量,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良性的育人机制。
[ 參 考 文 献 ]
[1] 冯有明,沈世峰,刘隆祺.思想、心理育人模式的实证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3):25-28.
[2] 张圻海.心理育人:高校育人新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1(12):44-45.
[3] 薛文婷,任露.高校心理育人的发展现状及含义新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4):162-163.
[4] 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87-90.
[5] 王帅,徐成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特征调查与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30-134.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