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的方式入景入情

2021-11-03 13:38周广宁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语文

周广宁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结构组织内容,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重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祖父的园子》是这一单元的第三课,它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景物,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教师则需要从单元的视域出发,对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合理且合适的解读,设计适宜的语文学习活动,在语境和实践中引导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的目标。

关键词:单元视域 ;语文要素;入景入情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结构组织内容,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重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生活”的主题为载体,编选了《古诗三首》《少年闰土》《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等文章,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主题分别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和《那一刻,我长大了》,通过这一单元的听说读写训练,力图促使学生能够学会“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对于本单元而言,如何以“语文”的方式入景入情?以《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层级的阶梯,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在语言实践中理解人文主题,开展语文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

一、第一层:了解“意思”,走进“花园”

祖父的园子对作者而言,首先是她童年时代美丽的花园。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作者展示了园子的基本样貌,重点描写了园子里的昆虫、花草和树木,表现了园子景物繁多、色彩明丽的特点。这些景物让“我”满心喜爱,“样样都有”中包含着自豪,细致的景物描写表达出“我”对园子的热爱。

教学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整体把握课文,也就是读懂“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可以让学生围绕“哪些段落写了‘我眼中的园子”“哪些段落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做了什么”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梳理出与描写景物和活动相对应的段落。此后,学生从文中“特别”的景物和活动中体会情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和感受。比如,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等想象画面,通过“样样都有”“新鲜漂亮”等体会园中花草的丰富繁茂。

通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厘清课文结构、抓关键词体会等语文能力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园子给“我”留下的鲜明记忆,并通过朗读,使想象到的画面更加清晰,进而体会“我”对园子深深的喜爱之情。

二、第二层:紧扣“关系”,走进“乐园”

扣动作者心弦的不仅是园子的美丽,还在于它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栽花、拔草、下种、溜土、铲地、浇菜……每一件事都是快乐的。比如,让学生试着想象“我”和祖父在园中的其他活动,仿照着课文里的语句说一说:祖父浇水,我(    );祖父乘凉,我(     );祖父喝口水,我(     );祖父(     ),我(     )。进而师生进行配合朗读,学生自然就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整天围着祖父转的快乐的小朋友形象。也就是说,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无拘无束和无忧无虑是不难的。

但是,还不应止步于此。学生还应进一步感悟到这园子为什么能成为作者的“乐园”,给她带来快乐与幸福。为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课文第4—15自然段的概括中可知祖父在园子里做这些事是干农活儿,那么文中的“我”呢?“我”真的也是在干农活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中。

师:请同学们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用这样的句式说说,“我”实际上在园子中干了什么?

学生不难体会到“我”并不是真的在干农活,更多的时候是在玩,甚至可以说在瞎闹。那么,教师进一步质疑:同学们想一想,按道理说,如果你在自家的园子里做了这些胡闹的事儿,大人们一般有怎样的反应呢?对于“我”的所作所为,祖父又是怎么做的呢?

由此,教師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祖父的表现,勾连起“关于祖父的描写”与“园子中的活动”这两部分的内容。

1.对于“我”的所作所为,祖父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找到写“铲地”的部分,读一读或者在文中画一画祖父的表现。

2.交流。

(1)出示:“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读句,并思考交流:读了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祖父与“我”关于狗尾草的对话

①师生(模拟)配合读对话。读了对话,同学们了解到什么?

②引导学生关注祖父说话时的神态,想象祖父大笑的样子,自由练习朗读,体会祖父的语气。

③思考:明明“我”是错的,为什么祖父还是这样?在你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

(3)师引导学生关注第13—15自然段。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作者的语气。

(5)思考:你觉得作者在这园子里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为什么“我”能够在园子里这样随心所欲地玩和闹呢?

而这两部分内容建立了“联系”,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到作者与祖父之间的情感,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我”能够在园子这样随心所欲地玩和闹。这一切都是因为祖父的包容、慈爱,“我”才能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园子里。

从这样的理解出发,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学习第三部分“写景”的内容,学生就会有新的收获。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写景”,两处写景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呢?课文第三部分再次写了园中的景物。园子中一切的动植物都富有生命力,充满灵气,不受任何约束。因为作者在此不单纯是为了写景,园中的景物身上有“我”自由的影子,想怎样就怎样。作者对一景一物的描写都包含着“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暗含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

至此,文章三个部分的逻辑联系统一于作者的情感主线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是静态地述说作者与祖父之间的情感,而是在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中让学生自然地理解。

三、第三层:感悟“价值”,走进“家园”

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美丽的花园,而且是童年的乐园,还是她生命的家园。教材的练习部分设计了“阅读链接”,“阅读链接”是《呼兰河传》的结尾,表达了对祖父、对园子、对已逝去事物的深切怀念之情。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知道:

(1)祖父去世,“我”离开了呼兰河,至今仍然怀念着园子里的一切,怀念慈爱的祖父。

(2)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园子中有作者温暖的回忆。

……

从而,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祖父的园子那么美好,为什么“阅读链接”说“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教师再适时地补充萧红的生平,让学生再思考:结合阅读链接和文中的描写,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简单的快乐吗?你还有怎样的感受?从而加深学生的体会:课文中描写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不单是对祖父的怀念,也蕴含着“我”的伤感之意。对于作者来说,虽然她遭遇了诸多的不幸,但是回想童年时的时光,仍然能给她的凄凉人生增添一抹亮丽的底色。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美丽的花园,而且是童年的乐园,还是她生命的家园。

教师从整本书的视角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课文,有助于学生初步对文学作品产生层次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以“语文”的方式入景入情。

参考文献:

[1]刘须群 . 信息化背景下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语文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