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言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2021-11-03 13:38陶国锋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记忆素养课文

陶国锋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实践;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进行一些以提高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为目标的尝试。

一、积累语言,能学会用

语文积累不是单纯的记忆与知识储存,而是包含理解、内化、储存、提取以及运用的复杂的认知过程。特级教师高万同曾提岀语文学习的“九字诀”:“读得进,记得牢,用得出。”我认为,这“九字诀”同样适用于语言积累。

(一)读得进

这里的“读”是指对语言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情感的体验。理解是记忆和运用的前提,如学生识记象形字“水、火、山、田”,会意字“从、林、群、休”等,老师通过图画、实物、字源、字理等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将形义有机融合,实现内化的过程。再如在教学古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句诗时,学生起先会将“白屋”理解为“白色的屋子”,虽然产生了理解上的错位,但足见学生有强烈的含义识记的想法。当学习到后面的诗句,就会知道“白屋”是“白雪覆盖”之意时,便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理解,从而建构起新的“语言图谱”。这种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的形成会有积极的意义。

(二)记得住

记忆是语言积累最关键和最核心的要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语言学习要学会记忆,记忆是语言习得中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由此可见记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只有通过反复、理解、识记、回忆,才能将规范的书面语言吸纳、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形成真正的积累。而且,记忆是累积性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一是要切实做到语言基本材料的积累,如字、词、句等最基本的语言符号;二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优秀诗文、格言警句、经典名篇等;三是语言知识和方法的积累,主要是对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等语文应用规律的把握。记忆还是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记忆促进言语理解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则是记忆之于言语运用的价值。

(三)用得岀

学生背诵抄写了许多“好词佳句”,但作文仍写得干巴巴的,就是典型的“用不出”现象。杨向东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不仅要考查其记诵水平,更要考查其在新的情境中根据需要激活、提取信息,完成言语的复现、再现与创造的能力。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关联词语说说文章的主题思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表达时,不规定具体形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让学生尽情地在语言文字中遨游。有的学生这样说:“因为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并且保护自然资源。”有的说:“如果人类再不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那么自然资源就会枯竭。”还有的说:“虽然地球美丽壮观,但是人类生活的陆地面积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像这样形式多样,将关联词和先前的已有经验相互勾连、组织起来,创造出鲜活的语言成果,不仅对课文主题有了自己的思考,还对关联词的正确使用有了深刻的认识。

简而言之,语言积累是以记忆为基础和核心、以理解为前提、以运用为指向的三位一体的语文活动。需要学生理解内化、记忆存储、提取运用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最终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关注全体,活跃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指导与训练,不可急功近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循序渐进地、巧妙地给学生铺设台阶,能很好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他们的语言技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一)铺台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达有时候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不能完整、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像这样的学生,往往就是缺乏语言的积累量、运用力以及思维的层次性、逻辑性。逻辑性差的人,其思维常是混乱的;而逻辑性强的人,其表达是有条理的。教师应该特别关注那些表达语无伦次的学生,培养其语言的条理性。我们可以运用“程序学习法”,将表达内容分成许多小层次,也就是要讲清哪几点,并系统地排列起来。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鼓励孩子,在设计问题时还要铺设台阶,给予引导和帮助,效果会逐步显现。

如在教《扬州茶馆》介绍茶房烫干丝一节时,可在备课中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进行模仿。在教学中,突出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让学生首先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烫干丝的特点,并提示这段话中所用的标点是分号,正好让我们看清楚烫干丝分成了哪几个步骤;然后让学生找出“切、放、较、滗、拨、倒、搁”等动词,让学生更明确了解制作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试着根据这些动词说说烫干丝的过程。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化整为零,降低了難度,表达更有层次了。

(二)渐进式

古语云:“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强调教学实施不要超越次序,应循序渐进。这是学习的规律,也是孩子表达能力形成的规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表达训练中,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适切的要求。如常用字词、成语的表达,低年级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理解其基本意思,能在语境中恰当运用常用的词语或成语;中年级要求能理解并分辨词义间的使用差别,能借助语感在较复杂的语境中恰当运用;高年段则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能借助语感在复杂的语境中恰当运用,并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找差异

语文课堂应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全体学生有参与课堂表达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总是部分学生的舞台,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部分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全体同学的回答。长此以往,会使一部分学生干脆不动脑筋,等待别人的回答,自己的记忆与表达得不到锻炼。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让一些表达能力欠缺的孩子回答简单问题,复杂问题让一些思维活跃、见解独到的学生来回答,带有争论性的问题灵活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大家都有表达的机会。

如在教学《律师林肯》时,教师应有目的地在总问题下再设计一系列子问题,层层递进。比如,设计问题一:找出文中涉及几个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只要预习过课文、大概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就能回答,正适合那些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那就可以让一些有较好语言基础的学生回答。这样采用不同的方式,分层提问,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总之,课堂上要关注后进生,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让全体学生都有开口表达的机会。

三、创设情境,主动示范

(一)创设情境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之中。具体到表达领域,要想解决单纯的口头表达、机械复述、学用脱节等问题,应尽可能地将语言放在真实的情境中,放在鲜活的语文实践中,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理解、记忆与运用的过程,实现把握语文规律、培养良好语感、发展科学思维、形成良好表达素养的目的。

如在教《镇定的女主人》一课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创设的危急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训练表达的重要方式。出示投影背景画面,设想一条眼镜蛇盘在女主人的脚上,如果换成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虽然学生没有碰到过这种紧急情况,但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眼镜蛇的毒性,想象这样一条眼镜蛇现在盘在了自己的脚上。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學生就有话可说,也乐于表达,人物的神态、语言或是动作等记忆中的语言就会迸发出来。在学生各抒想象后,让学生通读女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再说一说,当一条眼镜蛇盘在女主人脚上时,她为什么会有以上的举动?这样就能自然感受到女主人的镇定与机智。这样的设计巧妙利用了文本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言行与情感,激活已有经验,想象故事情景,体验人物精神,帮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悄无声息地让每一个孩子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主动示范

低年级的小学生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是外显的言语操作活动,而学生的言语操作往往与心智操作岀现不匹配、不协调的状况,眼、口、手不一致,语速语调拿不准,这就需要根据老师的示范及时加以纠正。老师的范读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及时跟进,示范朗读,提供读的“样板”;二是学生练读与教师范读穿插进行,教师相机充分指导,反复训练,用亲和的态度和鼓励的话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活对朗读的自信。学生被老师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朗读深深吸引,逐步学会自然流畅地朗读,慢慢读岀了味道,内化了语言。其实,教师应不仅仅示范朗读,在背诵、写作上也应时时处处做示范,发挥示范作用,这是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总之,语言表达是一个从“积累”到“流畅”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我们为学生设计多样的情境,采用多样的方法,让语言、经验与情感在具体表达实践中得到熏陶和培养。每个孩子都成为能说会道的小小演说家,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吗?

参考文献:

[1]贺国强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J]. 教育教学论坛,2009(Z1).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记忆素养课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