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需要不断理论探索发展的学科,其语用价值是巨大的。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通过准确分析模糊语言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是推动教学有机进步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模糊语言学;英语教学;语用价值;高校
【作者简介】郑露秋,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学院。
引言
模糊语言学这一学科有着独特的学科学习特点。其语用价值对高校英语教学进步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发挥其语用价值,提升高校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水平是众多高校教育行业从业者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模糊语言学
1.模糊语言学中的语言变量。模糊语言学中的语言变量是一个新兴概念,打破了语言学原有的衡量标准与方法。例如,身高是一个语言变量,如果它的单位值是以语言为标准衡量的而不是具体数值衡量的,即高、不高、很高、很矮、不矮、矮等,而不是11、12、13、14。语义规则的功能是将复合语言值中所谓的主要术语的相容性与复合值的相容性联系起来。为此,模糊限制语以及连接词被视为非线性运算符,它们以指定的方式修改操作数的含義[1]。语言变量的概念提供了一种近似描述现象的方法,这些现象太复杂或定义太模糊,无法用常规的定量术语来描述。特别是,把“真”当作一个语言变量,它的值有真、非常真、完全真、不太真、不真实等,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模糊逻辑。通过提供近似推理的基础,即一种不精确或不精确的推理模式,这种逻辑可以为人类的推理提供一个比传统的二值逻辑更现实的框架。结果表明,概率也可以看作语言变量,其值包括可能、非常可能、不可能等。语言概率的计算需要非线性规划的解,结果的不精确程度与潜在概率的不精确程度相同。语言学方法主要应用于人本系统领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语言学、人类决策过程、模式识别、心理学、法学、医学诊断、信息检索、经济学等相关领域。
2.模糊结构语义学。论模糊自然语言意义的生成模式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毫无疑问,语言实践似乎与人类语言和交流的细节密切相关。语用学作为一门研究策略、意图和说话人所传达意义的学科,关注的是从会话行为中推断意义的方式,用来决定好的论证的正当性、构成性和调节性约束最终与语用条件相联系。这些语用条件使得一个给定的行为试图表明一个主张的言外方面是正确的.因此,研究者将探讨相关的语用问题:言语行为、合作最大值的模糊限制语、会话含意和礼貌,因为它们在解释和理解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
二、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
语言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经验主义科学,其关注点与语言哲学、形式逻辑或数学不同,而主要关注语用意义的研究。因为它是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口语或书面文本中构成的。与其专注于理想状态里说话者虚构或抽象的、纯理论的语言用法的形式规则,语言学的语用价值是对自然语言规律的分析和描述。这些规律是真正的说话者/听话者在通过文本进行口头交流时遵循和建立的。然而,对于自然语言意义的任何描述,都需要一种足够的元语言来描述语义现象,对于自然语言意义的任何分析,都需要利用实际经验,运用科学方法,历经足够程序[3]。这两个假设的形式和经验充分地必须满足了交际理论,基于此种价值的模糊语义学才是具有全面概论性和令人满意的结论。
模糊语言学的概念被证明至少是一个形式上令人满意的、数字上灵活的连接点,连接了现代语义学中两条主要的、看似不同的研究路线。也就是说,形式语义学家认为一个理想的说话者应该拥有更为理论化的语言模型。或者当其表达出有意义的句子,以及运用了实验语义学中更经验性的方法和程序的时候,是在试图找出真正的说话者在为交际目的而产生文本时实际做了什么。总的来说,大多数语言学家可能都会同意,自然模糊语言的语用意义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自然语言的意义,另一个是自然语言的意义。
一种语言的单词和句子内涵或结构方面进行相互联系,语言中的单词或句子如何与所指的对象和过程相关的指称方面进行联系。从后者开始,指称语义理论语言学,特别是语义学的关联性较弱。与此同时,语言学家对形式语义学的兴趣与日俱增,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都有其共同之处,即自然语言句子应该是“真”或“假”,或者最坏的情况下应该有第三个值,如“待定”。与谓词的真值条件一样,自然语言句子的真值条件也是根据经典集合论类似地引入的。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基本上是通过话语世界中的一组参照点来确定的,从而允许一个真值被赋予任何(声明性的)自然语言句子。这些真值模型现在倾向于展示数学严谨所要求的所有形式主义和抽象意义[4]。然而,它们这样做的代价是,对自然语言意义的基本和非常明显的特征的报道相当有限,其中一个必须被完全排除在外:即模糊性。与指称理论不同的是,结构语义学认为模糊概念是自然语言意义的基础。因此,结构主义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是,词语的词汇意义——而不是与语言外的一组对象相关——如何在语言内部相互关联,构成人们在交流时明显利用的关系系统。根据结构理论,每个词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论认为,尽管这些术语在指称上可能是模糊的,但每个术语在系统中相对于彼此的位置仍将被精确地定义。这种“结构严谨”而非“指称不精确”的虚构,非语言学科的学者,都受到了语言学家的启发。毫无疑问,此类模式和方法在一段时间和学科中是内容丰富多彩且极具有影响力的。但由于它们主要基于直觉反省和先证者提问,这便导致了其既没有达到实证理论所要求的理论一致性,也没有达到实证理论所要求的方法论客观性。因此,除了科学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之外,结构主义思想在现代语言学及其现代语义学理论中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小。然而,如果人们一致认为,自然语言语义学应该是一门经验性的科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人们显然不能满足于依赖传统的结构方法和运用相关的程序。如果人们不满足于形式语义学所能提供的高度理论化和最抽象的概念来处理自然语言意义上非常真实和具体的问题,那么上述综合语义学理论在经验上和形式上就都充分达到了目的。
当模糊集的概念被引入到语言语义学中时,这些问题就涉及了模糊集概念的基本。模糊集的元素表现出从非成员到完全成员的渐进而不是突然的转变。模糊集是由特征或隶属函数定义的,这些特征或隶属函数与每个元素关联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实非负数,在经典集理论意义上,0表示“非隶属”,1表示“完全隶属”。设A是X的子集,则A可由隶属函数定义μ答:X→ [0, 1]将X映射到区间[0,1]。因此,模糊集A被定义为有序对集。假设X是从0到100的可能的人类年龄的连续范围,那么像“中年”这样的术语的含义可以参照地表示为一个模糊集,由隶属函数定义μ与每一个可能的年龄相联系∈ X一个数值μm(x),给出x的模糊子集m(‘中年)中x的隶属度[5]。一个词或一个术语的意义很可能是模糊的,因为它指的是一组边界没有明确界定的参照点,从而构成了话语世界中的一个模糊集。在自然语言的情况下,句子中出现的大多数单词都是模糊集合的名称,而不是非模糊集合的名称,作为一个整体的感觉构成了话语世界中模糊子集的复合名称。假设任何词汇项(词、词素、词干等)的结构意义取决于其语用学,因此可以根据说话者/作者为了交流而发出话语时对某一项的使用,从一组自然语言文本中检测出来。如果这些话语是由真正的交际者在实际执行的或至少是预期的言语互动的足够相似的情况下写的或说的,那么它们就被称为“语用同质”。在一个足够大的语用同质文本样本(或语料库)中,交际者只会使用有限的词汇,即有限数量的词汇项,无论他们的个人词汇如何全面。这进一步加强了探索模糊语言学作用的必要性。
三、高校英语教学的注意事项
自然语言句子往往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在一定程度上错误,在某些方面正确,在其他方面错误。逻辑学家通常在逻辑中为谓词提供真值条件。经典集合论表示的个体属于高个子人群。撇开身高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的问题不谈,假设已固定了一个总体,想要定义它的高度。在当代社会,什么样的高度才能算长得高这一问题显然没有一个固定答案。要多大年纪才能到中年这一问题同样也具有非常模糊的概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便有诸多方面内容需要注意。
中国大学生在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上,对语用学的认知水平较低。其能力低下主要体现在学生在特定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能力,获取语用知识的策略,以及学习英语作为外语的一般方法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问题。许多学生缺乏语用知识,无法通过将话语与意义联系起来来解释话语,无法理解语言使用者的意图,也无法理解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使用。虽然越来越多的文献关注到了语用知识和课堂教学策略的重要性。然而到目前为止,教师们倾向于主要关注语用学的教学,而不是学生如何获得语用能力。为了填补这一空白,需要高校英语教师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的语用知识、学习者对这些知识的认知以及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策略,尤其是语用学。
同时也要将第二语言习得的三种理论:语用学、跨文化交流和通用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建立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概念框架[6]。从三个相关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关键结构有助于形成一种类型的科学,对从不同来源收集的经验证据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理论化。尽管高校学生是英语语法水平较高的语言学习者,但他们的语用知识有限,语言学习策略也非常有限。在培养不同语境下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语用知识和语言知识同样重要。
四、结语
英语水平不足、语用知识有限、语言材料和任务不足以及语言学习策略储备不足是高校英语有效学习和运用的主要障碍。这也导致了高校学生许多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通过系统研究中国高校内学生如何学习语用学,为在中国大学英语课堂和类似的教育背景下建立一个初步的语用学学习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模糊语言学理论的独特结合强化了这一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敏.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5:105-120.
[2]张秀艳,李继超.模糊语言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语用价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0:129-130.
[3]郑雨.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意义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6:46.
[4]吳世雄,陈纬振.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5]骆明非.英语课堂教学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223-225.
[6]闻莉.模糊限制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语用功能[J].读与写杂志,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