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晓兵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寶,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把枯燥的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教与学?本文就从“有效性”入手,认为学会品读是教学中的关键。我们可以先品读它优美的韵律,品它的写作背景,再品它的内涵。
【关键词】内涵;文化传承;品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寥寥几个字,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传承了民族文化,走进了课堂,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里。
不是诗句不够优美,更不是教法不够多样,而是学习的目的太过功利。不得不说,只是把优美的诗句、精美的文言文当作知识学习,有点舍本逐末了。那么,如何有效地学习优美的诗词、精美的文言文呢?
品读是关键。学会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先发掘古典诗词的美与文言文的魅力,才会让学生真正喜欢它。如何品读,如何更好地提高初中文言文有效性教学?读是第一步,带着学生美美地品读。比如,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我先播放录音,然后根据录音划分朗读节奏,学生齐读,分组朗读。
读准字音,再按节奏美美地诵读课文。不求甚解,先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要求他们大声读出来,不管能不能明白,就像品茶那样,一点一滴地品尝。不要过早干涉学生品读。差不多能熟练朗读之后,我再放一首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优美的旋律一响起,就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许多优美的古典诗词被编成流行音乐传唱。由于流行音乐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学生们的兴趣就更浓了。听完音乐之后,他们的诵读显得更起劲儿了。
不管领略了多少《水调歌头》的内涵,学生们都能品读其中的美。那种朦朦胧胧的思念与失意,涌上了他们的心头。
至此,教学应当进入第二步,品读的环节了。
带着好奇,带着对美的追求,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下写作背景与作者。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
这优美的诗词是怎么创作出来的?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好好地品味课文。比如刚才提到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适当结合背景就可以让学生品读课文了。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离京“游宦”已有五年,与在齐州的弟弟苏辙又七年未能相见。朝堂上不能施展抱负,理想难以实现,就连兄弟亲人也难相聚。面对这种克服不了的困难,普通人往往走向沉沦,但词人却能从悲伤中走出来。
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然不能改变,为什么不给自己希望呢?不能改变月圆月缺,却可以坚定内心,千里共婵娟。
学会品读,就把枯燥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好奇心。老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把品读的方法与乐趣教给他们就可以了。由品读作品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环境、创作的由来。这时,我们就可以再次引导他们品读文言文的内涵了。
学会了品读,就能化苦涩为甘甜,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只是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作为知识传授,没有品味,就会很被动。
如何品味出文章的内涵,是教学真正的重难点。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传承很重要。品味课文内涵,培养学生大局观,无论对于教学还是对于学生成才都很重要。
语文不单只是语言与文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而文言文更是传承里面重要的一环。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品读课文,品读文言文,品读中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