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雄 代薇
摘 要 “童真”课堂注重教学对象的“童”与教学过程的“真”之间的协调统一。在小学数学“童真”课堂中,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追求真实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从建立数学知识与儿童生活的联系,拓展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缩小数学知识与真实问题的距离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应用意识,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教学;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6-0054-03
“童真”课堂是一种站在儿童角度,以儿童为本位的课堂。“童”是指教学对象是儿童,教师在教学中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他们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真”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生和发展的真实学习过程,[1]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用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真实世界中学习数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真实的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实践,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童真”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采取如下四大教学策略:
一、建立数学知识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建立数学知识与儿童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生活实际加工学习素材
学生自己准备、加工学习素材,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搜集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灵活运用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教授“百分数”一课时,教师可在教学前布置学生查找、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实际例子,并在上课时进行展示,从而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如,在教授“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从家中找出饮料瓶等圆柱的实物,引导他们对圆柱特征进行思考。教師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加工学习素材,可以帮助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来源或现实背景,帮助学生建构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二)用生活事例解释数学知识
数学中的许多规律、性质具有抽象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事例来验证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一个数减99”的计算方法时,学生发现,一个数减99可以看作这个数减100再加1,这怎么理解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解释。有学生说:我拿着120元钱去商店买书包,书包的价格是99元,我想知道我买完书包还剩多少钱,这时就要用120-99的算式计算了。可以这样想,我付了100元,然后找回1元,这不就是先减100,再加1吗?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现实生活,寻找知识的现实背景,有利于让原本枯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原本高度抽象的知识既有数学味又有生活味。
(三)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他们完全能够利用这些经验对一些事情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对结果进行预估。学生对预估结果进行检验,又能反过来完善他们的经验。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五名学生的踢毽数分别是19、15、16、20、15,平均每人踢多少个呢?在学生进行精确计算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结果范围进行“猜测”:结果应该大于15,小于20,为什么呢?因为把几个数平均后,结果肯定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得出答案后,检验答案是否正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学生检验答案也应根据答案的现实意义判断其是否符合常理。让生活经验参与学生的知识学习,可以让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具实际效用。
二、拓展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
教师要有效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情感与需要,设计出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内容。
(一)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数学知识
对刚入小学的学生来说,童话故事、卡通人物等虚拟的场景和人物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吸引力会越来越弱。如果教师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数学知识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认识小数”一课时,对一段动画片进行了改编:熊大和熊二在探险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关卡,只有答对才能安全进入下一关。一开始,关卡是关于整数的拼、读、写的问题,比较简单。然后,它们遇到了一个小数,小数怎么读呢?教师以此引入小数的学习内容。设计的动画虽然有趣,但忽视了小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这反而不利于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元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把目光投向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向学生介绍社会生活的新素材、新数据,增加数学应用的时代气息。[2]例如,教师在教授“折线统计图”一课时,可以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数据,指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观察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也有助于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师展现时代元素,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了解世界、观察世界。
(三)加强多门学科的融合
许多生活实例所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多学科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跨越学科壁垒,展现课程内容的整体面貌。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毛泽东的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正当学生表示不解时,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词中,“春”字占了总字数的几分之几?这样就在数学课堂中融入了语文元素,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数学方法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密切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或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这符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符合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三、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生活现象中的数学因素往往是内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引导学生从数与形的角度去发现生活现象中的数学内涵,并对其进行解释。
(一)从身边现象开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这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又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左右”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行为规范,利用左右的相对性,解释为什么要规定“上下楼梯靠右行”的生活现象,从而让学生认识这个规定的合理性,提高学生遵守规定的自觉性。在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这有利于他们加深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二)与数学探究结合
教师将解释生活现象与数学探究相结合,可以产生大量的分析、推理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授“年、月、日”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查一查自己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生日是星期几,引导学生发现在这三年中不管生日是哪一天,每过一年,生日的星期数都往后增加了一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经过计算发现,一年365天是52个星期多1天,所以经过一年之后生日的星期数会往后增加一天。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说你每年的生日星期数都会比前一年往后增加一天,你同意这一观点吗?有学生马上想到了闰年,提出如果是闰年,那么星期数就会往后增加两天。这时有学生反对说,自己的生日是2月18日,2019年是星期一,2020年是星期二,并没有往后增加两天。学生继续思考后得出结论,由于他的生日是2月18日,而闰年多出的一天是2月29日,从2019年2月18日到2020年2月18日,没有经过2020年2月29日这一天,所以星期数只往后增加了一天。学生在解释这些现象的同时,经历了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主体性,学习过程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三)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当今时代,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信息。经过数据分析做出判断并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例如,班级组织元旦联系会需要购买一些水果、点心,教师可以请学生制定一份购买方案,然后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执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班上每个学生喜欢吃什么的数据,然后确定需要购买食物的种类与数量,收集各超市相应商品价格的数据,分析到哪个超市采购最划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统计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
四、缩小数学知识与问题的距离
学生往往会对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抱有极大的热情,数学问题越真实,越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因此,教师应努力缩小数学知识与问题的距离,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一)挖掘现实素材
教师应注重挖掘数学问题素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具有原始背景的数学问题素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应用的良好体验。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平均数”一课时,根据体育课上男女生跳绳比赛的情况改编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班男生有25人,女生有22人,男生平均每人跳绳128个,女生已经上场20人,平均每人跳了125个,剩下的两个女生平均每人跳多少个,才能战胜男生?这一数学问题符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素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加强动手实践
小学生都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让他们完成实践性数学任务,这不仅有助于缩小数学知识与问题的距离,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容易混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这两个概念后,向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算一算家里客厅的周长和面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学会观察客厅的形状,学会测量需要的数据以及使用计算方法。再如,在教授“比例的应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竹竿的长度与同一时刻竹竿、旗杆的影子长,进而通过比例关系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會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融入理财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对消费、储蓄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对钱币、付费和利率计算等相关知识也有了足够的储备。理财教育需要真实的生活背景,很多问题涉及如何做出合理选择与利用有限的资源等方面知识,教师将理财教育融入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应用的乐趣,都很有裨益。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小明的妈妈想买一件衣服,原价是988元,甲商场是满1000元减500元,乙商场是打六折。那么,小明的妈妈进哪家商店购买衣服比较划算呢?计算过程很简单,由于这件衣服的原价是988,没有满1000元,所以在甲商场得不到任何优惠,但是在乙商场只需要592.8元,因此去乙商场更划算。但有些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可以在甲商场再挑一件12元的商品,比方说拿条毛巾、买双袜子,凑够1000元,这样只需要花500元,而且还额外获得了一些商品,岂不更划算吗?教师缩小数学知识与问题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进而开启学生的好学之门。
(危雄,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保利南湖小学,武汉 430064;代薇,华中师范大学校友工作与合作发展办公室,武汉 430079)
参考文献:
[1] 王瑶洁.本真数学:数学本质与儿童本位的有机融合[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12):55-58.
[2] 李娟.根植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9(12):78-79.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