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将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更好地满足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对高校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要找准着力点,如何更有效地通过“精准滴灌”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发挥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哈尔滨工程大学颁布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DBN2021013)
[作者简介] 刘 茜(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5-25
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我们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意识形态在建设国家复兴民族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和激励作用。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国家中坚力量的后备军,但也是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冲击的人群。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居于重要位置。理想信念不仅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也是广大青年的精神指引。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说,理想信念涉及的是我们能否守住自己的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形态的争夺从来都是腥风血雨却影响深刻。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已经不费一兵一卒,就改变了许多国家的政治倾向和对外政策。从传统媒体到新型传媒,意识形态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而意识形态的争夺也变得更加激烈。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用“精神上的‘钙”“金刚不坏之身”“总开关”等词句,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在青年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因此,必须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水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防范敌对势力思想意识的侵袭和影响,进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地运用网络阵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展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并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和各种歪理邪说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帮助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并将其融入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中。
一、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1]”。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有着爱国救国理想的仁人志士靠着实践写出了新中国的思想史和发展史。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从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从贫穷落后到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一路走来,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实践的指南针,显示出了伟大力量。学习“四史”,也能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理解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学习“四史”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网络信息复杂,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如今,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渠道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无论身处何地,大学生都会被各种信息和观念包围,根本无法不受网络的影响。根据校内调查显示,在某学院,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这种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由于长期接收网络资讯,耳濡目染之下,大学生的思想必定会发生转变。这种信息爆炸和网络包围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能更加便利地获得各种信息,增长见闻,一些正能量的新闻内容也能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算法十分发达,各类社交软件会根据用户的偏好,精准推送内容,久而久之,形成“信息茧房”[2],把人困在某种思想或信息中,不仅使个人思想狭隘,见识片面,更容易使群体迷失方向。而一些无良媒体甚至是西方媒体为博眼球制造假新闻,或者以偏概全,煽动群众情绪,俗称“带节奏”[3],最后让不了解真实情况或者全部事实真相的群众,形成对国家和政策的误解,产生对社会的仇视与不信任。
其次,大学生在网络中關注的问题广泛,主题多样。近10年,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工具与各类短视频平台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是通过这两类平台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在关注的问题方面,关乎民生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外交事件、军事发展与国际关系问题,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问题,都是大学生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既关心自身发展,也牵挂国家前途命运。当然,除了这些正式的问题,明星、八卦、游戏等主题也是他们平常谈论的内容[3]。虽然大多数大学生都比较关心社会现实问题,但是在某些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不关注时事、不了解政治的情况,甚至缺乏基本的历史与政治常识。而在那部分关心时事的大学生群体中,多数人又存在对焦点事件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不能深入分析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么使得大学生消息闭塞,要么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容易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