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胃癌形成的关系分析

2021-11-03 17:31朱健康帕力达帕拉哈提王义霞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螺杆菌感染率幽门

朱健康,帕力达·帕拉哈提,王义霞

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新疆 喀什 844000

胃癌属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肿瘤疾病,是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病死率高是该疾病主要特点。为提高该疾病治愈率,或预防该疾病发生,需要注重该疾病发病机制及检查项目等内容,为临床诊疗提供最佳依据[1]。与胃癌发生相关的癌细胞基因主要包括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细胞空泡毒素A等,抑癌基因主要有DCC等受到抑制,即可影响胃上皮细胞增殖、凋亡过程,可进展为恶性肿瘤疾病[2]。幽门螺杆菌是与胃炎、胃癌等胃肠道疾病高度相关的特殊细菌,被认为是1类致癌因子,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联系,是引起胃肠道相关疾病的重要病原体[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中,有少数患者会发展为胃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发展为胃癌期间,不仅与宿主自身免疫有关,与幽门螺杆相关细胞毒素相关蛋白亦有紧密联系[4]。近年来,临床仍缺乏对幽门螺杆菌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胃癌形成之间关系的研究[5-6]。该文选取2019年5月—2020年9月的消化道疾病患者150例,探讨幽门螺杆菌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胃癌形成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患者疾病类型进行分组,其中胃癌组共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7.49±3.51)岁;其中维族25例,汉族25例。非肿瘤消化道疾病组100例,其中胃炎50例,胃溃疡5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7.38±3.42)岁。其中维族50例,汉族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年龄均在20岁及以上;所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胃镜检查等,综合确立诊断为消化道疾病,包括胃癌、胃溃疡及胃炎;患者、家属均了解该研究内容,自愿参与,且签署协议。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无法积极配合研究者;严重脏器、血管疾病;其他消化道疾病未确诊、诊断不明确患者;妊娠期妇女;艾滋病患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选择以下检测,筛查幽门螺杆菌阴性及阳性情况,记录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感染率。

碳14呼吸试验:满足空腹检测等需求后,指导患者口服尿素14C胶囊(国药准字H20000020),口服1粒,水送服,嘱咐患者等待检查期间避免剧烈运动等,禁忌进餐,等待时间为15 min左右,为患者发放集气卡、吹气嘴等,拆开包装,依次取出物品,注意将吹气嘴按照说明中箭头的方向,正确套入集气卡前方,指导被检者见吹气嘴前端含入嘴中,向卡中吹气,保持平稳,可尽最大限度将肺内气体吹出,吹气期间可换气,禁忌倒吸,吹气期间发现集气卡的指示窗的颜色从橙红色变为黄色后,观察3 min后变色不全,即可停止吹气,集气卡放置仪器中进一步检测。阳性:观察2 min后,结果为120 dpm/mmol CO2及以上。

幽门螺杆菌相关抗体检测:指导患者需要在空腹下检查,患者满足空腹等需求后,选择外周静脉抽取血液6 mL左右,离心机(德国Z323K)离心(低速离心5 min:500 r/min),置于负4℃温度下存放待检。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中免疫印迹试剂盒(上海晶莹生物制品公司)对幽门螺杆菌抗体进一步检测,每个标本检测中试剂盒批次需一致,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阳性为128 KU、116 KU。

幽门螺杆菌根治方法:指导患者口服阿莫西林(国药准 字H20055008),1片/次,1次/d,甲硝唑(国药准 字H37021169),0.4~0.6 g/次,3次/d,左氧氟沙星(国药准字H20000655),0.1 g/次,3次/d及克拉霉素(国药准字H10960227),0.25 g/次,2次/d。连续用药10 d。

1.3 观察指标

统计胃癌组与非肿瘤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包括阴性及阳性率。

统计胃癌组中幽门螺杆菌抗体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阳性率及阴性率,及非肿瘤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抗体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阳性率及阴性率。

统计每组维族、汉族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及幽门螺杆菌抗体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阳性率比较。

统计幽门螺杆菌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胃癌形成的关联。

统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与胃癌、非肿瘤消化道疾病发生率的关系,给予上述方案治疗有,监测幽门螺杆菌水平,计算治疗后阴性率即总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和胃癌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对比

幽门螺杆菌检测后,发现胃癌组及非肿瘤消化道疾病组患者阳性率比,胃癌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为阳性率高,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detec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抗体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检测结果对比

幽门螺杆菌抗体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检测后,较非肿瘤消化道疾病组,胃癌组患者阳性率高、阴性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抗体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检测结果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y cytotoxin-related protein 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3 汉族、维族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对比

每组维族感染HP率高,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汉族。胃癌患者中,维族、汉族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8,P=0.234),非肿瘤消化道疾病组中维族感染率高于汉族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27,P=0.001),见表3。

表3 维族与汉族HP感染阳性率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阳性率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positive rate of HP infection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cytotoxin-associated protein A between Uyghur and Han nationality[n(%)]

2.4 两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效率对比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阳性患者中,胃癌组患者根除HP的有效率明显低于非肿瘤消化道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效率对比[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therap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5 幽门螺杆菌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和胃癌形成的相关性

对50例胃癌患者进行分析,可知幽门螺杆菌阳性和胃癌的形成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105,P>0.05),而幽门螺杆菌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同时呈阳性,和胃癌形成之间呈现正相关(r=0.894,P<0.05)。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包括饮食、环境等,在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不健康饮食、生活习惯不合理等影响了胃肠道功能,可增加胃癌发生概率,促进胃肠道疾病快速发展,增加患者生理、心理负担[7-8]。文章主要分析幽门螺杆菌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胃癌形成的关系,期望对胃肠道诊疗、预防起到重要作用,预防胃肠道疾病发展为胃癌,或降低胃癌病死率、发病率,提高我国整体人民健康水平。

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许多单位、公司福利亦提高,体检中常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筛查项目,利于诊疗胃肠道疾病。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新疆等地区,胃癌发生率均较高,其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9-10]。幽门螺杆菌致癌机理属于多因素、多阶段及多基因变异共同参与的过程,除外地域及人种等基因变异、环境因素,不同区域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基因亚型分布差异亦是主要因素[11]。

关于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发生机制方面,相关学者提出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感染后,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可损伤胃黏膜,增加DNA损伤致细胞突变,形成癌细胞[12-13]。需要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细菌癌蛋白,在幽门螺杆菌为介导的腺癌疾病死率中位居前三。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快速、持续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其炎症细胞释放的各蛋白酶、胶原酶均是影响胃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且此毒力细胞可抑制部分HR修复通道关键蛋白的表达,增加细胞突变的概率,加重炎症,发展为癌症[14-15]。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可在其他因素作用下,传递至宿主细胞,被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致多种细胞信号传导方式及路径改变,如此毒力细胞在通过活化胃癌细胞中信号通路下,可维持肿瘤干细胞的多项分化、更新,影响胃黏膜细胞增生、凋亡,使得肿瘤细胞逃避凋亡机制,进展为肿瘤疾病,或破坏胃上皮细胞连接的紧密性,丧失细胞极性,增加炎性细胞因子,损伤胃黏膜,加剧胃黏膜退化、增殖,以促进肿瘤疾病发生[16-17]。

胃癌治疗中,胃黏膜已经历幽门螺杆菌感染,故认为亦经历了萎缩性胃炎、异形增生等致胃癌的风险因素,因此,治疗中,从理论上讲,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才可抑制萎缩性胃炎等危险因素回归而抑制胃癌的发生。因细胞毒性相关蛋白A对不同胃肠道疾病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故近年来,多数研究均注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间的因果关系,且有多数研究结果均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18]。有调查显示,我国欠发达地区胃癌发病率较高,经治疗后复发率亦较高,且认为复发的原因主要为幽门螺杆菌根除不彻底,残留在体内后的少量细菌持续作用于疾病,增加疾病复发率。瑞典有学者研究显示,对胃癌患者随访的时间越长,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发生的结果越显著,且在老年人中,亦可发现与上述结果一致,且幽门螺杆菌根除患者中胃癌累及发病率较低。朱振坤等[19]在研究中,对528例胃肠疾病患者展开调查,发现这些患者中,胃癌Hp感染率为52.38%,慢性胃炎Hp感染率为35.16%,胃溃疡Hp感染率为42.06%,胃癌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该研究中,胃癌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94.00%明显高于胃炎的70.00%、胃溃疡的72.00%(P<0.05),该研究结果和朱振坤等研究结果一致。

另外,该研究根据民族展开分析,发现胃癌患者中,维族、汉族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瘤消化道疾病组中维族感染率高于汉族感染率(P<0.05),这可能和维族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有一定关联,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有待于后续的深入探讨。

该研究同时发现,幽门螺杆菌抗体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检测后,较非肿瘤消化道疾病组,胃癌组患者阳性率高、阴性率低;幽门螺杆菌阳性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胃癌发病率存在关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胃癌治疗有效率高,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与胃癌发生率存在一定关系。

因该文研究结果结合其他研究结果,均可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病率,特别是新疆等胃癌高发地区。幽门螺杆菌可作为胃癌或胃肠道疾病的可控因素,且幽门螺杆菌中促进胃癌发生及发展的主要毒力因子为细胞毒性相关蛋白A,故需要加强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识别、诊断、管理、根除治疗。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细胞毒性相关蛋白A阳性较多且明显,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可提高胃癌治愈率,减少胃癌的发生,亦可证明幽门螺杆菌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胃癌存在一定关系。

猜你喜欢
螺杆菌感染率幽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48 35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阜阳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幽门凿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