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智林 冯高标 杨成佐
尺桡骨骨折属于较为常见的前臂损伤,其前臂骨折约占全身骨折6%,多发于青壮年,通常是因摔倒时以手着地或是受到外力撞击所导致[1]。在临床上,尺桡骨双骨折最为常见,一旦患者尺桡骨双骨折,其肌肉因受到牵拉和旋转的作用,导致骨折断端易出现移位及重叠,进而形成了旋转及成角畸形,而由于存在旋转畸形与成角畸形情况,往往会使患者前臂旋转障碍[2]。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对手精细动作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前臂旋转功能则对手灵活程度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前臂旋转活动主要依赖桡尺骨构成,倘若患者发生了尺桡骨双骨折,需及时接受有效治疗,若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其手部与前臂旋转功能[3-4]。本研究对2017年12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尺桡骨双骨折患者94例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给予分析,报告如下。
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尺桡骨双骨折患者94例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确诊为尺桡骨双骨折。排除标准:其他骨折疾病;手术禁忌证;肝肾功能疾病;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本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平均(27.51±5.26)岁;扭转暴力15例,直接暴力17例,间接暴力15例。研究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8岁,平均(26.27±8.35)岁;扭转暴力16例,直接暴力15例,间接暴力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微创穿针法手术治疗,臂丛神经相关麻醉后,选择仰卧位,手术区进行消毒,两助手将患肢上臂及手部固定,选克氏针刺入,掌尺侧进行锤入并调整方向,进到远折端的骨髓腔,前臂持续牵引以纠正移位,明确骨折断端情况进行复位、维持,第三助手把克氏针进到近折端的髓腔内,完成尺骨骨折复位,进针到尺骨小头位置,C型臂X线机检查满意后,无菌敷针眼,石膏进行外固定。研究组给予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具体如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气囊止血带保持于300 mmHg,设定尺骨和桡骨结构,将尺骨需行手术入路为背侧,桡骨需行手术切口为掌侧,在手术过程中需注意不可对骨间背神经造成损伤,详细分析患者需要解剖部位结构,行钢板塑定,放置钢板时根据尺骨和桡骨的解剖结构及形态进行,钢板不可放置于尺骨和桡骨侧面部位,可导致骨间隙狭窄,刺激骨间膜;手术完毕后,对伤口进行清洗,采用胶片引流,根据深浅层次缝合伤口,用石膏固定,于肘关节和前臂的发挥功能位置处,适当抬高患肢;倘若为粉碎性骨折,给予桥接内固定方式,如骨缺损可选择植骨方法治疗。
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疗效标准,显效:尺桡骨折对线和对位完全良好或完全复位,指关节的部位旋转和肘腕前臂全部恢复;有效:尺桡骨折对线和对位良好,指关节的部位旋转和肘腕前臂明显恢复;无效:尺桡骨折对线和对位较差,前臂功能无明显恢复;总有效=显效+有效。治疗后1个月,分析两组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0~10分,分数高则疼痛剧烈。对两组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骨间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生活质量使用SF-36生活质量表评价,评估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等项目,每项总分100分,分数高生活质量佳[5-7]。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80.85%(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例(%)
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分,(±s)]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 7) 4.8 5±1.2 4 2.0 9±0.5 6研究组(n=4 7) 4.7 5±0.4 1 1.7 6±0.2 5 t值 0.5 2 4 9 3.6 8 9 0 P 值 >0.0 5 <0.0 5
研究组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骨间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分,(±s)]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分,(±s)]
组别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角色功能 躯体功能对照组(n=4 7) 8 2.4 2±2.1 7 8 1.3 8±8.4 6 7 8.3 8±3.4 8 8 0.5 3±6.3 8研究组(n=4 7) 9 2.3 6±3.0 5 9 2.2 1±3.7 1 9 1.2 4±3.0 4 9 1.0 9±3.2 0 t值 1 8.2 0 5 2 8.0 3 7 3 1 9.0 7 9 7 1 0.1 4 3 0 P 值 <0.0 5 <0.0 5 <0.0 5 <0.0 5
尺桡骨双骨折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通常是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扭转暴力所导致,常见于青壮年。一旦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不仅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及工作,还会使其生活质量降低[8-9]。尺桡骨双骨折极其容易影响前臂旋转的灵敏度与其功能运作,临床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能够使尺桡骨折对位和对线位尽量达到复位效果,进而恢复肘腕前臂和指关节部位旋转前后灵巧功能[10]。目前,良好骨折复位、牢固固定法与功能锻炼等促使骨折愈合主要因素,由于尺桡骨双骨折手术可满足骨愈合力学机制,能够使骨承受生理应力[11]。为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及预后分析,本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94例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予以分析。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骨间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为(1.76±0.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与侯军等[12]研究结果[研究组术后疼痛(0.82±0.12)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符。表明尺桡骨双骨折患者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能进一步提升其治疗效果。分析原因:尺骨、桡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一旦患者骨折,会对其前臂功能带来很大影响。因此,临床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患者时,主要通过正确手术方式和解剖相关位置促使尺桡骨尽快恢复,有助于双骨折处可以顺利愈合,进而恢复至正常前臂旋转的灵敏功能[13]。以往,临床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多采用微创穿针手术,该术式伤害骨折部位和软组织较小,固定稳定,且感染率较低,患者术后不会存在有手术切口瘢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速其骨折愈合时间,同时不会因骨干应力集中再次骨折。但是在总体治疗过程中,并不是很好控制骨折部位旋转处,降低骨折愈合率[14-15]。
近些年,临床逐渐将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实施于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中,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其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临床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进行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该术式有着较强抗旋转能力与骨折内固定较牢固的优点,有助于骨折快速修复,有一定治疗效果[16]。但该术式在手术过程中需大范围剥离骨膜,一定程度提高骨折愈合难度,加重患者软组织损伤,进而导致术后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另外,内固定钢板还能使局部的应力集中,存在再骨折现象[17-18]。同时,研究组治疗后心理功能(92.36±3.05)分、社会功能(92.21±3.71)分、角色功能(91.24±3.04)分、躯体功能(91.09±3.20)分,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尺桡骨双骨折,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利于其预后快速康复。受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两组住院时间有待临床研究予以分析补充。
综上所述,临床使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提升其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