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南地区486例早泄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分析

2021-11-03 07:48欧阳洪根沙艳伟陈景海黄源鹏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偏颇男科阳虚

欧阳洪根 沙艳伟 陈景海 黄源鹏

1.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男科(福建 厦门 361003);2.厦门市中医院男科(福建 厦门 361009)

早泄是指射精潜伏时间较短、射精控制能力较差,以及带来消极情绪结果的一种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早泄在全球范围发病率都比较高,亚太地区的有关研究表明早泄的发病率约为31%[1]。导致早泄的病因很复杂,包括器质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有心理疗法、性行为疗法、局部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早泄治疗的主要手段,但至今还没有一种临床疗效很理想,副作用又很少的药物。中医药治疗早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中医治疗早泄主要根据辨病与辨证结合用药,但很多早泄患者症状不明显,有时会出现“无证可辨”。中医体质学相关理论[2]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方法。然而早泄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这类文章非常罕见,为此,笔者对早泄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学临床调研,了解其体质学规律和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加以统计分析,探讨早泄治疗的新思路。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男科门诊就诊的486例早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体质问卷调查。早泄组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49岁,平均年龄为(31.48±5.76)岁。病程最短为半年,最长为8年,平均病程为(3.6±1.8)年。对照组为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来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做孕前体检的正常育龄男性200例,平均年龄为(30.85±6.12)岁,排除患有早泄、合并严重疾病以及不按要求填写体质调查问卷者。两组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早泄诊断标准。参照国际性医学会对原发性早泄和继发性早泄的循证医学定义[3],原发性早泄的诊断主要包括:①射精潜伏期从一开始就≤1分钟;②射精控制能力的下降;③伴有消极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继发性早泄的诊断主要包括:①射精潜伏期短,通常≤3分钟;②射精控制能力的下降;③伴有消极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2)年龄范围22岁~55岁;(3)病程半年以上;(4)自愿接受临床调查者。 排除标准:(1)生殖器官畸形,泌尿、生殖道感染;(2)合并有心血管、肝脏、肾脏等严重疾病;(3)无法合作者,如精神病患者。

二、研究方法

中医体质辨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4]。

(一)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方法

按照中医体质类型概念确立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

(二)计分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的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先计算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数,然后再换算为转化分数。9个亚量表分别计算分数。

(三)判定标准:

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30分时,判定为“是”;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40分时,判定为“基本是”;否则判定为“否”。

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转化分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转化分<30分,判定为“否”。

复合型体质类型取偏颇体质分数排序前2位为2类型复合体质,第3位及以后的偏颇体质类型予以舍弃。单一偏颇体质为只有一种偏颇体质类型,混合偏颇体质为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偏颇体质类型。

三、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1.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构成比及卡方检验等方法处理数据。

结 果

一、早泄组和对照组总体体质分布情况

早泄组中医体质构成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早泄组以偏颇体质为主,与平和质比较存在差异(P<0.001),其中偏颇体质又以混合偏颇体质为主,与单一偏颇体质比较存在差异(P<0.001),早泄组平和质和偏颇体质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01),早泄组单一偏颇和混合偏颇质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早泄组与对照组平和质以及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例(%)]

二、早泄患者体质类型具体分布情况

486例早泄患者中平和质占比为25.93%,106例单一偏颇体质中阳虚质、湿热质、气虚质3种体质类型占了67.92%,254例混合偏颇体质中湿热痰湿质、湿热阳虚质、湿热阴虚质、气虚阳虚质、湿热气虚质5种体质类型占了58.26%。

表2 486例早泄患者体质类型分布(前10位)

三、早泄患者复合体质类型具体分布情况

在前10位混合偏颇体质类型中,湿热复合类体质共140例,占混合偏颇体质的55.12%,湿热复合类体质为主要的混合偏颇体质类型,其次为气虚复合类体质和阳虚复合类体质分别为71例和58例。

表3 486例早泄患者复合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前10位)

讨 论

早泄是男科门诊中经常遇见的一种男性性功能障碍,早泄的发病率很高,有资料显示大约有75%的男性一生中都曾出现过早泄[5]。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性生活的质量。早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很低,早泄是造成夫妻关系紧张,家庭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早泄主要还是依靠药物治疗,现代医学治疗早泄的主要药物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早泄患者服用后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是存在服药后不良反应较多,治疗费用比较昂贵,停药后症状容易复发等问题,西医在早泄治疗上很难实现疗效最大化与副作用最小化[6]。

祖国医学治疗早泄的经验非常丰富,对早泄的认识也很深刻,如《秘本种子金丹》云:“男子玉茎包皮柔嫩,少一挨,痒不可当,故每次交欢,阳精已泄,阴精未流,名曰鸡精。”又如《沈氏尊生书》云:“未交即泄,或乍交即泄”。中医学认为,早泄是精关约束无权,精液封藏失职,病位在肝,与心、肾关系最为密切,其制在心,其藏在肾,其动在肝,临证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但是临床上很多早泄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这样对于依靠临床症状进行辩证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将中医体质理论运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中医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固有特质,不同的体质通过其相应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表现出来。人体的体质和疾病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人体的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动态可变的。针对不同的体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纠正或改善某些体质的偏颇,可以减少对疾病的易感性,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7]。体质、疾病、证候三者对于个体及所患疾病反映的侧重面不同,体质主要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的易感性;证候主要阐述疾病的某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疾病则注重从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8]。体质因素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证候是在体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体质制约和影响证候的形成与演变。辨体、辨病、辨证各有侧重,如果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将辨体、辨病、辨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能拓展临床思维空间,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制定出更符合患者个体情况的诊疗方案,以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要求。

很多西医大夫在临床诊疗中会使用中成药,有研究显示我国医院的中成药大部分是西医大夫开具的。国内学者贺鹏等[9]调查北京医院门诊中成药处方分析发现,西医大夫开具的的中成药处方占中成药处方总数的70.9%。西医大夫一般都不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这给中成药合理应用带来困难,也导致疗效受到影响。国内学者关玉琴等[10]调查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发现,西医大夫开具中成药处方不合格率为41.3%,其中未按中医辨证施治用药造成处方不合格的所占比例最高为35%。如果把中医体质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中,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来指导临床大夫使用中成药,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中成药的正确使用,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而且也能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国内已有很多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不同体质的人对某种疾病有易感性[11],人体体质的偏颇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2]。国内学者研究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勃起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症等多种男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与其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13-15]。本研究发现早泄患者总体以偏颇体质为主,偏颇体质人数占总人数的74.07%,偏颇体质中又以混合偏颇体质为主,占偏颇体质的70.56%。单一偏颇体质主要为阳虚质、湿热质、气虚质;混合偏颇体质主要为湿热痰湿质、湿热阳虚质、湿热阴虚质、气虚阳虚质、湿热气虚质。湿热复合类体质为主要的混合偏颇体质类型,这可能跟闽西南所处的地域特点有关。闽西南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方沿海地区,常年气温较高,而且雨水多,易潮湿,再加上当地居民爱吃肥甘厚腻之品,因此容易形成湿热类体质,同时也说明人体体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关系。

本研究提示体质偏颇是早泄男性人群的基本特征,可能与所处的环境气候、饮食习惯、烟酒嗜好、精神压力、缺乏锻炼等因素有关。男性亚健康状态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男科疾病患者大部分为混合偏颇体质,与国内其他学者研究观点类似[16-18]。男科疾病与中医体质偏颇密切相关,将中医体质理论运用到男科疾病的诊疗中,有利于开拓临床诊疗思路。

猜你喜欢
偏颇男科阳虚
2021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四)
不同教学模式在中医泌尿男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和思考
世界中联男科专委会第十二届年学术会召开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高职高专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医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男科: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为男性健康保驾护航的男科“三部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