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的理论渊源、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

2021-11-03 07:10杨蕊银曹阳春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众创主体空间

杨蕊银,曹阳春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52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动能驱动与新经济形式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如何通过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任务。其中,致力于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空间成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众创空间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创意孵化的载体和平台,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也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我国适应和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性选择。近年来,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既有远景规划的战略设计,也有实践探索的基层方案,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与社会力量的不断探索下,全国各地掀起众创空间的建设热潮,形成了如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北京创客空间等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根据科技部2017年发布的《全国双创孵化载体地图》显示,全国范围内纳入火炬计划登记的众创空间共计4 298家,与3 255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共同构建起国内创新创业孵化体系[1]。

学术界也对众创空间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了众创空间的3个重要命题。第一,从众创空间的内涵和产生机理出发,在研究政策规划蓝图和实践运行效果的基础上,对众创空间的内涵进行界定与分析,如刘志迎等[2]回溯了众创空间的研究起源,对众创空间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付志勇[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众创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探讨。第二,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众创空间模式的运行机制,总结成功经验和借鉴启示,如李双寿等[4]以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总结高校在众创空间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张倩[5]对以色列Trendlines公司在创新孵化中的典型做法进行了研究梳理;徐意娟[6]探讨了杭州尚坤众创空间运作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和特色模式。第三,立足于地区发展,研究代表性众创空间的发展问题及优化路径,如朱策[7]研究了合肥通过众创空间助推创新城市建设的框架思路;钱野等[8]分析了杭州打造众创空间和创业生态系统的路径;范海霞[9]系统分析了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天津等城市对于众创空间的政策支撑体系。

通过梳理已有的学术文献,发现对众创空间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存在理论支撑薄弱、研究视角较窄、结论建议尚处于探索阶段的问题。为了实现众创空间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创意孵化器的核心功能,亟待对众创空间的内涵要素和功能机制进行深入阐释,形成对众创空间未来建设方向的系统思考。基于此,本文在系统阐述众创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对众创空间的构成要素、基本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行全面分析,并进一步总结国内外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最终形成具有价值的借鉴启示。

1 众创空间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1 众创空间的内涵

众创空间是我国科技部门在结合国家创新发展现状基础上凝练出来的一个新概念,用来代指以创客空间、创新孵化器等为代表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组织[10],但关于众创空间的具体内涵并未有统一界定,即使在国务院发布的纲领性文件中也未进行明确界定,且各地方政府在推行众创空间措施时所使用的概念也并不统一:如上海、天津等地的政策文件沿用了“众创空间”的概念;广东、江苏、武汉等地则使用了“新型孵化器”或者“创新孵化器”的概念;北京使用的则是“创客组织”的概念。因此,为了便于对众创空间进一步研究,必须系统梳理众创空间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界定。部分学者借鉴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对众创空间的内涵进行界定,如吕力等[11]提出众创空间是在创客空间、创新孵化器等模式的基础上,通过集成化、网络化、系统化和市场化的方式实现线上与线下、创意与产品、孵化和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专业化、低成本和全覆盖的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董国栋[12]指出众创空间是在“创新2.0”时代背景下,针对大众创新、开放创新与用户创新的需求,结合网络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利用系统化服务和市场化机制所构建的开放性、全要素、便利化的新型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已有研究观点,本文对众创空间作出如下界定:众创空间是基于“创新2.0”与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在借鉴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创新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基础上,利用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系统化的方式,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开放式、低成本、全要素和便利化的综合创新服务平台的统称。

1.2 众创空间的构成要素

众创空间的主要目标是营造和优化创新创业活动的生态系统,使得创新创业主体能够在其中获取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众创空间在运行过程中表现为围绕创新创业主体及其活动开展所联系在一起的各种要素资源而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其建设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搭建平台载体,引入和融合创新创业主体及相关要素资源,并且在相关制度规则约束下,保障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13]。因此,众创空间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第一是空间载体。空间场所和平台载体是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服务的基本支撑,也是众创空间外显化的基本条件。空间载体既涵盖办公场所等建筑物形式的各种物理空间,也包括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网络空间[14]。第二是创新创业主体。众创空间是面向所有人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因此,构成众创空间首先要拥有众多的创新创业主体。第三是资源要素。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以及创意、技术、信息等无形资源[15]。第四是创新创业活动。众创空间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升创新创业主体的创意转化效率,这既涉及到创新创业主体在众创空间内的创意交流、研发设计和产品制作等环节,也包括在众创空间内组织的学习培训、研讨交流等创新创意活动。第五是制度规则。在日常运作过程中,众创空间不仅要有效处理好创新创业主体、服务提供者、资本投资者、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还要维持创新创业活动的竞争秩序,因此必须设立系统高效的制度规则来保障其正常运转[16]。

2 众创空间的基本功能及运行机制

2.1 众创空间的基本功能

众创空间作为新型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在助推创意孵化方面具有显著功能。在分析众创空间概念内涵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总结出众创空间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效率和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三大功能。

2.1.1 整合创新创业资源

复杂多样的资源要素是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小微创新创业主体而言,往往在发展初期面临资源获取的难题;此外,一些高端资源也是创新创业者难以直接获取的。众创空间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创新创业活动的综合组织平台,针对创新创业主体的资源需求,能够借助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系统化的方式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资源整合服务,既解决创新创业主体资源获取的障碍,也为资源所有者提供价值实现的渠道[17]。在资源要素的整合过程中,众创空间承担了信息中心和资源储备库的功能,一方面聚集了海量创新创业主体与资源要素供给者的信息,实现供需双方信息搜寻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基于信用担保机制和网络化平台载体构建了资源储备库,创新创业主体和资源要素供给者通过众创空间便可以完成资源匹配工作[18]。

2.1.2 提升创新创业效率

作为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创新创业过程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知识与技术资源投入,还需要处理与合作伙伴、行业竞争者、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及媒体之间的关系[19]。众创空间提供综合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创新创业者解决后顾之忧,使其能够专注于核心业务的专业化创造活动,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活动效率的提升。通过发挥集约化网络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众创空间能够为创新创业链条中的每一个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共享式、开放式、集约化的供给方式降低资源成本,满足初期创新创业者对低成本、全方位、便捷化综合服务的需求。除了综合服务的全方位供给之外,众创空间还提供了多元化的创意交流平台及常态化的协同发展机制,为创新创业者在创意优化、方案制定、样品生产以及产品测验等环节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提升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2.1.3 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广大民众的高参与热情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保障[20]。作为一项开放性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在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创空间所秉承的开放共享、公平竞争、合作共赢、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等价值理念完全契合创新创业文化的主要精髓。此外,众创空间集聚了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主体,构建了交流分享、合作竞争、协同创新的平台空间,能够推动创新创业文化的产生、传递与优化,尤其是在地区层面,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创业资源的汇聚中心,能够不断产出大量创新创业方面的文化素材,如颠覆性的成功案例、英雄式的传奇人物、特色性的创新路径等,处于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成为区域创新创业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舵手。

2.2 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

当下,我国众创空间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将创新与产业的价值链各要素进行高效整合是其运行的核心目标,因此,针对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问题,可以围绕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等核心要素进行探讨。具体而言,主要有资源整合机制、价值创造机制及协同创新机制。

2.2.1 资源整合机制

创新创业者在初期能够拥有和使用的资源相对有限,众创空间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资本的资源聚合功能,通过利益分享机制将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等多种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利用资源共享平台来促进创新创业效率的提升[21]。首先,在发挥资源整合作用时,众创空间需要先行设计好明确的利益机制。创新创业的开展过程中会涉及不同的资源要素和利益相关者,如创意、技术、专利等关键核心资源要素往往依附于技术专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技术外包的方式将创新技术端的任务委托给专业人员完成。其次,资源整合过程还需要对资源的杠杆机制进行设计,对现有资源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引导和联合新的资源要素以提升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本的联系[22]。最后,针对创新创业要素的对接问题,众创空间能够将技术、设备、资本等资源要素与创新创业主体的资源禀赋进行衔接,提升创新创业势能。通过发挥制度信任、规则约束的对接机制,众创空间能够实现各类创新创业要素的高效联动,降低汇聚过程中的成本。

2.2.2 价值创造机制

众创空间的价值创造机制以服务创新创业主体为根本任务,为其提供从创意优化、样品生产、规模制造到市场推广等全链条服务[23]。众创空间拥有全方位的服务接口,汇聚了创新产业链条上的各类资源,构建了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通过提供立体化的系统创新服务平台,实现目标主体与资源要素的无缝衔接。首先,作为创意分享与信息交流的平台,众创空间提供了创意孵化的生态和环境,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了创新土壤,促进价值创造形成,在把握用户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孵化新创意,打造新的利益点。其次,通过提供线上推广与线下体验相结合的产品推广方式,更加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强化对市场消费的引导作用;通过市场引导,众创空间的创意能够有机会跟市场消费者进行互动,实现资源的深度融合[24]。最后,众创空间能够为消费者与产品建立链接,实现用户体验的流畅沟通,通过完善的消费体验管理,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整体印象,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2.2.3 协同创新机制

众创空间实现了创意等软件资源与设备资金等硬件资源的有机融合,且引入外部创新资源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中,各类创新要素交融连接并产生协同效应,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构建了由众多创新资源融合所形成的系统架构,将原来封闭、分散、断裂的创新要素转化成共享、开放式的资源,实现创意在创新系统内部的连续流动和持续产出,最终完成创意的商业化产出过程[25]。众创空间汇聚了创新创业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主体,实现了跨领域、跨行业的资源弹性配置,通过聚合效应形成叠加效果,为颠覆性创新提供生长土壤,搭建了多主体深度互联的多元化创新平台。通过众创空间构建的协同创新机制,多主体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形成的正反馈结果又加速了创意和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从而形成了开放、多元、流动的协同创新生态圈。

3 国内外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

众创空间源于西方的创新孵化体系实践,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完善之后,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和运转完善的孵化体系。国外的众创空间类型更加多元,除了由政府扶持之外,也有很大部分是由民间资本或者个人所发起,政府在其中并未设立单独的部门或机构来协助运行,如WeWork与Y-Combinator(以下简称“YC”)就是典型代表。国内的众创空间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很多地方(如上海和苏州等)也表现不俗。总结国内外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我国众创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作用。

3.1 国外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

3.1.1 WeWork的成功经验

WeWork是2011年成立于美国纽约的众创空间,也是全球众创空间中的先驱者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WeWork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140个城市建设了739个共享办公场所,在2019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中排名第9位[26]。WeWork的运营管理模式成为众创空间中的榜样,被广泛引用和模仿。相较于其他众创空间,WeWork更加重视创新创业主体的服务需求、文化氛围与社群交流,其成功发展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理念:以客户需求为目标导向。WeWork在选址时,首先会对目标区域附近的产业和人群进行调研,在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建设;其次是会在建设前期进行宣传,通过连续举办线下活动或者研讨会,邀请有意向的目标群体参与其中,并对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最后会根据客户的主要需求确定发展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比如在芝加哥东部郊区的建设项目中,WeWork提前对区域周边的产业环境和目标群体进行了市场调研,根据区域内群体崇尚自由和嘻哈风格的特点,在装修设计上更潮流,吸引文化创意工作者入驻其中;相比之下,其位于芝加哥交易所附近的众创空间设计则偏向商务风格,契合金融创业群体和相关企业的入驻倾向。

(2)经营理念:轻资产倾向的投资风格。WeWork的经验模式是在新建设的城市郊区或者没落的老城区建立办公场所,这样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租赁空间,并分割为不同功能的办公区域或写字间,降低入驻客户的服务获得成本。WeWork采取“整体批发租赁,个体零售转租”的运营方式,在保障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对入驻的个人或企业收取会员费或服务费,而其他商业性办公楼或地产采取的是“先拿地,后开发,再租赁”的方式,前期投入巨大,建设周期漫长,资金回收的压力也比较大,相比之下,WeWork的运作模式省去了前期拿地与后期开发的过程,直接通过租赁的方式对办公场所进行装修改造,更加灵活,可以较快完成对众创空间的建设装修和投入使用,在较短时间内收回投入成本,大大降低自身的资金压力。

(3)外部支持:政府积极进行建设支持。由于WeWork对地方创新发展和就业问题解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所以美国各州政府都积极对WeWork在本地的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帮助,比如,在WeWork的旧金山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当地政府为众创空间安排了巡逻路线并延长了巡逻时间,在关键区域还安排警方进行执勤以保障安全秩序;芝加哥政府邀请WeWork参与到城市规划环节之中,并安排专门区域用于WeWork的建设开发;华盛顿政府为了强化W eW ork的建设工作,主动协助进行众创空间的选址调查工作,市长亲自参与到项目的前期宣传工作中,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随着WeWork的创新模式和发展理念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3.1.2 YC的成功经验

YC是典型的创意孵化类众创空间,于2005年诞生于美国硅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完善,YC已经构建了强有力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并具有强大的服务能力,在其孵化培育下,许多企业从创意雏形走向市场,并逐渐壮大,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截至2018年年底,经YC孵化的企业整体市值规模已达700多亿美元[26],YC由此成为全球众创空间的标杆。基于对YC运营模式(见图1)的分析,进一步归纳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如下:

图1 YC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

(1)严格的入驻主体筛选标准。YC备受投资者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对入驻创新创业团队有严格筛选标准,以至于很多投资者认为不需要进行全面调研分析便可直接投资入驻YC的企业。YC在筛选创新创业团队时主要基于创意构想、市场需求和团队实力3个方面:在创意构想上,YC并不刻意强调有非常高水平的创意,但是一定要为消费者提供比已有产品更好的技术;在市场需求上,YC强调需要契合消费者需求,产品不一定要非常完美,但需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且不断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产品完善;在团队方面,YC看重创新创业团队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以及面对复杂状况的反应能力。

(2)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YC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团队、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创新创业者的伙伴社区及战略规划、品牌运营和公司治理等的全方位支持,且具有独特的核心资源——由其成功孵化的企业的创始人所组成的校友网络。在入驻YC之后,每个创新创业团队会得到种子资金的支持,并接受为期3个月的孵化培训,在培训期间,初创团队之间,以及初创团队与负责培训的校友企业能够形成持久、延伸和拓展的网络联系。校友企业不仅可以给YC在项目筛选和建设完善上提供咨询建议,也能够扮演创业导师的角色,积极向初创团队提供服务管理、创意孵化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建议。根据YC的孵化成果统计,其校友企业很多都是YC初创企业的原始客户,在校友企业的资源渠道下,初创企业能够更快速地打开市场大门。

(3)持续畅通的孵化渠道。YC的渠道优势体现在能够衔接多样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通过搭建桥梁跨越创意与产品之间的鸿沟。YC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工作日会谈与项目展示日。其中,工作日会谈指的是创新创业者在工作日向YC汇报运作进度,投资人根据考察情况选择投资项目。如在与红杉资本对接中,保证每个创新创业者拥有与资本合伙人至少30 min的交流时间;天使投资活动中,保障每个项目匹配两个天使投资人,同时根据项目情况选择下一轮投资。项目展示日是投资者选择创新创业项目的最大型活动,一般会举行为期3天共4场的投资交流会,向受邀请的近500位投资人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展示,以供其选择投资项目。在硅谷的创新生态体系中,尽管资本会倾向于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项目,但YC的创意孵化模式总会吸引众多投资者加入,通过工作日会谈、项目展示日以及完善的创意设计和投资推介渠道,实现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的畅通对接。

3.2 我国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

3.2.1 上海经验

上海是国内最早一批建立创新孵化体系,也是创新孵化建设最完善的地区之一。上海从1988年建立第一家创新孵化器开始,掀起各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孵化器项目建设的浪潮。随着上海对创新孵化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2015年,指导上海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通过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来完善“双创”体系的配套建设,让上海众创空间的发展又一次进入“快车道”。上海的众创空间建设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突显了上海作为国内创新发展先驱城市的战略目光。

(1)建设主体的多元化。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登记在册众创空间达到200余家,比上年同比增加25%[26]。2018年,上海市新增10所创新创业指导大学(学院),新增创新创业专业导师共计210余人,人才培养力量不断壮大;与此同时,还新增了15家国家级创新孵化器,并有8家众创空间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称号[26]。从建设主体的属性来看,上海市众创空间建设的参与主体不仅涵盖了国企、事业单位,还包括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已有的政府主导或者事业单位性质的创新孵化机构逐渐转向多元主体联合建设运营,越来越多的新型主体参与到众创空间的建设过程之中,为上海众创空间的发展带来了蓬勃动力。

(2)创新领域的科技化。如表1所示,从行业类型来看,2017年上海众创空间的入驻企业中,分布最广的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规模占比达30.7%,主要涉及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处于第2位的是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占比为21.3%,主要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与服务等方面[27]。上述两个行业占比超过50%,表明上海众创空间主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对象。

表1 2017年上海众创空间入驻企业所属行业类型

(3)服务的专业化。在不断的探索完善过程中,上海众创空间逐渐形成了相对系统和专业的服务体系,尤其关注早期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和专业增值服务,通过了解待孵化企业的真实需求,为其提供专业的增值服务。在具体运营模式上,上海众创空间的服务形式多样,包括组织“咖啡座谈”、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等,并通过搭建媒体宣传平台和延伸培育产业链实现综合型众创空间的建设。

3.2.2 苏州经验

江苏是国内众创空间发展水平处于前列的省份,在科技部公布的第二批33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中,江苏的众创空间占据其中5席,数量上超过北京和上海。从江苏的众创空间建设成效来看,苏州的建设模式较为突出,形成了相对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和优质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学习价值。

(1)不断规范扶持政策。政府扶持是众创空间发展建设的必要条件,苏州为此专门设立了科技发展促进基金,对市级以上的众创空间提供相应的资金补助,并要求各辖区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对众创空间进行配套扶持;此外,苏州对市内各区的众创空间扶持政策制定统一标准和体系。主要措施包括:第一,简化创办初创企业的工商注册手续,提供便捷化服务;第二,每年拨款5 000万元用于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第三,制定众创空间发展指导手册,为有意向入驻众创空间的初创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指导;第四,定期开展众创空间扶持方案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持续优化服务平台。在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进程中,苏州政府一直注重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产业园等主体加强合作,优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比如,苏州利用高教科技园区和国家高新开发区等创新平台的技术优势,组建了太湖众创和苏大天宫等知名众创空间,助力企业从创意苗圃到产品市场的全过程孵化培育模式取得显著效果,实现了创新创业服务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运作方向的转变。此外,苏州还积极利用传统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加快新型众创空间的建设进程,在2018年,苏州5家以孵化器和创新平台为建设基础的众创空间全部获批为国家众创空间。

(3)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苏州是江苏最早探索建设众创空间协会的城市,并以孵化成效和运作效益作为衡量众创空间发展水平的标准。苏州还针对不同产业类型和领域板块的众创空间设定了入驻基本门槛和指标水平标准,确保入驻企业或个人的质量。此外,苏州还在产业相对集聚的区域设立众创空间服务站,如在东沙湖创投产业集聚区建立了服务于本区域创新投资的众创空间。目前,苏州共建立了200多个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全方位对接和服务不同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为小微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系统便捷的服务。

(4)持续优化创新氛围。众创空间除了要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办公场所等硬件设施之外,还需要畅通创新要素的流通,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环境。苏州坚持执行“海鸥计划”和“校园创业计划”,连续9年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仅在2018年,苏州就举办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120余场,并通过媒体报道提升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力。苏州通过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营造了高涨的“双创”氛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创客,成为“创客天堂”。

4 众创空间未来发展的路径

4.1 坚持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导机制

从国内外众创空间的发展经验发现,众创空间的内在源泉是以自主、自发的创新创意为主,往往先在社会产生随后被政府认可。因此,在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区域内创新创业者的真实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在遵循市场运作和创新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创新业态的不断形成,而非被动地接受外部的干预,否则会影响创意的灵活发挥,并且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众创空间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功能,如出台扶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为创新创业主体入驻众创空间提供工商、财税和法律等全链条服务。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还可以推动众创空间协会或创新联盟的构建,以规范众创空间的运营发展,为众创空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2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众创空间

相比于国外的众创空间而言,我国大部分众创空间由政府主导建立,并受到有关行政部门的管制,这种管理模式不符合市场经济和创意演化的发展规律,不利于众创空间的长远发展。国外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显示,由个人或民间资本主导建立的众创空间在行动和管理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独立选择合适的运营管理方式,在包容共享的创新创业氛围中实现创意的迸发和转化。我国要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必须允许和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到众创空间的建设中来,通过建立多元主体运营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充分激发广大社会群体的创新创业激情,推动众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

众创空间的有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但由于我国众创空间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处于在探索中逐步优化的阶段,在管理运营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国外许多知名的众创空间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运营机制:创新创业团队带着优质创意进入众创空间;众创空间根据入驻主体的实际需求提供办公场所、实验设备、辅助导师和天使投资等系统服务及其他资源,让创意在众创空间的孵化下走向现实市场。借鉴国内外知名众创空间在管理运营机制上的经验,首先,在项目筛选环节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其次,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系统的理论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指导;再次,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一体化的增值服务,包括工商注册、财税管理、法律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提升企业的孵化培育效率;最后,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式,鼓励众创空间通过资本投入的形式参与到入驻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共同推动入驻企业的发展壮大,并参与“市场蛋糕”的分享过程,以奠定众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4.4 聚合和分享优质创新资源

众创空间是新时期创新资源的共享式和开放化综合服务平台,其宗旨是为广大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系统、便捷、优质的创新资源。当下,虽然国内的众创空间建设已经如火如荼,但是众创空间之间的互联共通和交流合作却相对缺位,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资源聚合和分享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众创空间之间要实现人才、信息、技术和设备等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发挥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作用,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发挥;其次,为了进一步提升众创空间的服务质量,应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以及国内外先进众创空间建立联盟关系,实现优质创新资源的聚合,以协同发展理念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从而探寻国内众创空间发展的新格局、新契机,提升众创空间的创意孵化能力。

4.5 培育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众创空间要成为创新创业的助推器,除了要构建聚合各创新要素的运营管理机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社会营造共享协作、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国外知名的众创空间十分重视创新创业的知识培训和文化传播,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分享、创业路演等活动,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我国目前在形成共享协助、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方面仍有待加强,社会对创新创业文化理念的认识还有待加深,仍需在全社会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例如,高等院校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讲座培训,积极为社会培育和选拔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众创空间和创新企业可以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创意交流分享会,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

5 结论

众创空间是新时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是能够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创意孵化的载体和平台,因此,探讨众创空间的未来发展路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众创空间的优化完善问题,首先,在建设主体上,众创空间的完善需要发挥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能动作用,既要坚持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导机制,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功能,也要不断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到众创空间的共同建设中来,建立多元主体运营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其次,在机制保障上,众创空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在项目筛选、培育模式、增值服务与盈利模式上进行科学规划;再次,在资源整合上,众创空间要实现对优质创新资源的聚合和分享功能,实现人才、信息、技术和设备等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高校机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以及国内外优质众创空间建立联盟关系,实现优质创新资源的聚合;最后,在文化培育上,需要在社会营造共享协作、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让创新创业融入大众生活之中。

猜你喜欢
众创主体空间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空间是什么?
何谓“主体间性”
创享空间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为领导干部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