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璇
从整体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发挥学校师资、企业师傅的协同育人优势,通过加强技术技能和实践教学方面的联系,共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让学生成为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合格就业人才。依托学校、企业两者的合力,可以将企业师傅掌握的岗位技能、职业知识、行业动态引入学校人才培养中,还能让学生以学徒身份参与企业实习、顶岗实践等工作,使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评价标准下成长和发展,铸就高质量的协同育人平台。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在政府政策的牵引下搭建资源结合平台,为实施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多方面资源支持[1]。
与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教育的融合,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使人才培养、人才输出的针对性得到有效实施,帮助学生掌握更契合社会需求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在实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要从行业发展、社会发展角度切入,注重校方与企业力量、资源的融合,以及两者之间的密切配合。
在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要求围绕市场、行业标准明确学生学习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行业素质、获得职业技能,使其达到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所以,为了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与高职育人的融合,必须要坚持科学化、合理化原则,围绕校企两大主体进行协同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主要承担着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责任,但是,学校区别于企业,目前的现代学徒制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介入。同时,企业、学校都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在教育合力上达成一致。因此,在共同设计校企合作制度、方案时,既要能围绕学校本位,还要能发挥企业人力、环境、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协调的配合方案。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角度来看,主要是为了向社会、地区输出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需要结合地方、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需要发挥好现代学徒制的作用。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是常规化的育人模式,校企联合育人的关键在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学徒制育人优势,就必须要重视企业资源优势的发挥,让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校企育人实践活动,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当前,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学徒制人才的培养受到教育部门、社会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将企业资源、力量融入教育实践中,必须要获取政府政策的支持,以政策激励企业提高参与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要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企业的能力,必须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为了保障现代学徒制与高职学校的融合,发挥制度育人的优势,要将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重要前提,确保企业与学校能达成密切的合作。所以,在选取合作企业方时,必须要对企业提供的岗位、企业本身的实力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等进行考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重在向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人才,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缓解企业用工压力提供条件。企业方面,可以提供实践场所、设备环境,使学生能接触职业技能、职业环境。此外,需要关注到学生个人权益,高职院校不应将学生视为劳动力输出,需要根据企业实际进行双主体育人制度的确立。最后,学校要考虑到企业文化、实践指导师傅的素质。上述内容都会影响双主体育人效果、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2]。
当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产业结构的占比上,传统产业仍占据了较大比重,但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发展速度亟待提高。在传统型行业、企业中,存在流动性大、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实施落实学徒制,能够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向企业输出一批优质的职工队伍,推动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迅速转型发展。
在高职教育地位日益突出的时代环境下,大批技术型、应用型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了企业生产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力量。但是,其中也有部分不足。比如,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达到企业、行业人才招聘标准,存在普通岗位、技术岗位人才供需关系失衡的现象。在融入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突破了单方面、单主体人才培养的限制,让企业软硬件、案例资源和人力资源涌入到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发挥了为社会培养先进技术人才的服务功能。
当前,许多高职学校都十分注重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及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反馈。在主要形式上,主要划分为自主寻找单位、学校统一组织实习两种形式。前者更提倡学生自主能动性,但学生实习分布较为分散,学校很难实施统一、集中的管理。后者则是学校选取定点实习基地,更易于学校委派教师进行管理。这两种实习方式均缺少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更强调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能够建立起校企间双主体育人关系,有效地沟通和解决实习指导、场地支持、岗位协作等问题,让学生直接在岗位技术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经验积累,促进其就业发展。
在教育改革日渐深化的环境下,我国高职学校对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进行了革新,并在现代学徒制实施基础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但是,在实施中仍存在部分缺陷。首先,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客体多为中小企业,很难构建系统化、全面化的培养方案,限制了学徒制优势的发挥。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将精力集中于生产任务、生产效益等方面,很难为学校提供大量且有效的支持。其次,在达成的校企协同协议中,主要围绕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开展,使人才在进入企业后转变为“工人”角色。此外,学校对搭建校企协同网络平台的重视程度不足,很难实现远程设备、人力资源的调用。
当前,许多企业欠缺一定的人才储备意识,认为人才培养和输出是学校的职责,存在着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现象,很难真正为学徒人才培养投入支持。同时,企业认为学徒人才培养成本较高,需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培训设施、企业精英和师傅,以及交付的报酬和薪水等。此外,由于学徒人才培养耗费周期较长,对于追求生产效益、办事效率的企业,很难与学校建立起深入且长期的协同育人关系。
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企业人才的需求。当前,存在学校人才输出、企业需求不统一的现象,很难以简单地整合实现学徒制育人。首先,在目标上,企业侧重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学校侧重实践等方面技能的提升。尽管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实习、就业等环境,但很难进一步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影响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其次,学校和企业在需求上未能达成统一,使现代学徒培养模式不够系统化,阻碍了学生对行业知识、管理等岗位的认知和理解,难以确保学生形成专业化技能和职业素养[3]。
现代学徒制应在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平台的支持下推行,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教育,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教育,以解决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市场导向不足、学生就业率低、综合素质不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
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的“灵魂”,学校和企业要开展联合教学、育人,采用双主体育人模式,把企业一线技能、先进设备和高技术人才融入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从而实现培养工匠型职业人才的目标。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现代学徒制顶层管理工作。成立现代学徒制人才项目小组,由院校领导、各个专业领头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担任管理人员,与企业敲定各个专业实习方案、企业师傅教学模式和学生顶岗实习计划等。各个专业和二级学院要参照学校下发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来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开发各个专业校本课程,实践育人体系和工匠精神培养。其次,二级学院要成立现代学徒制教学小组。一方面,要组织各个专业教师定期汇报现代学徒制教学进度,反思近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企业师傅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评价等,校企共同商定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学校还要联合企业进行大练兵,设计校内、校外实训比拼,展现各专业学生跟随企业师傅学习的成果,由企业师傅和骨干教师评选出优秀学生,做好校内校外实训教学工作的对接。最后,学校要定期对本校和二级学院现代学徒制育人项目进行验收。各个专业采用公开课、教学视频和展示学生作品等方式展示现代学徒制成果,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4]。
高职院校要明确“双思路”育人理念,一方面,要以综合技能为导向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围绕岗位技能开发新的核心课程群。综合技能课程体系要凸显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优势,首先要紧跟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围绕职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来完善现有课程,再根据各个专业特点丰富职业技能的内涵。例如,机械制造和电子工程类专业职业技能应该包括了机械制图、计算机编程、电子控制技术等技能,艺术类专业职业技能应该包括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社交能力则是包括了职场礼仪、人际交往、抗压能力等,学生要适应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压力,综合能力则包括了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基于岗位技能的课程要聚焦各个专业相关岗位,邀请企业师傅参与课程开发,例如,增加工匠精神方向实训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书面教材,还要开发视频、虚拟仿真平台等资源,坚持理实一体化育人理念,企业师傅要参与这类课程教学,手把手为学生演示设备操作、维修等技能,提前让学生熟悉相关岗位技能。
校企不仅要联合开发课程,还要积极联合育人,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联合育人方案,发挥各自优势。例如,高职院校组织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企业组织技术骨干参与校内外教学工作,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实施全新的“双导师”育人管理模式。高职院校要接纳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校内教学,允许企业参与学生管理,如组建各个专业“双导师”教师团队,让他们来专门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教学工作,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向学校专职教师“取经”,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教师则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提升个人实操技能,平衡好高职理论和实践教学。例如,高职院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学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性课程教学,企业技术骨干负责实训模块教学,学校教师辅助实训教学,学校教师定期率领学生参与企业校外岗位技能实训,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负责校外实训,让学生尽快熟悉岗位技能,让学生尽快适应这种全新的“双导师”学习模式,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现代学徒制意味着多元化教学,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以便满足企业多元化人才需求,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学校要积极开发全新的专业课程群,结合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编写职业技能等校本课程,可以参考MOOC平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资料,对现有课程进行补充和延伸。实践教学是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核心,学校要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和企业技能操作规范来制定实训教学方案,聚焦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这一环节可以增加企业师傅教学课时。企业师傅可以融入真实工作项目,介绍真实的岗位技能操作流程、设备型号和产品验收标准,指导学生参照这些标准来进行实操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教师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联合企业师傅尝试虚拟仿真平台教学、项目化教学和课证融通等方式,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创新、实践的空间,打造多元化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为培养工匠型职业人才做好准备。
当前,许多学校往往形成了专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在社会行业发展、技术更新变换的环境下,部分实训室环境、设备条件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很多实训室软硬件发展步伐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一致,这就会给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带来影响。因此,校内各个专业要联系对口的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训环境。在进行建设时,可以由学院院长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策划,围绕建设项目、步骤和方案进行制定和实施。同时,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派出相关人员,为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校外实践活动运作提供支持。比如,对于产品生产实训基地,在建设产品线时,需要由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负责产品技术开发和设计实训任务。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开展教育教学考评、职业能力测评。为提高职业能力考核水平,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建立考评委员会,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制定考核标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职业实践考核机制的发展。在制定评价体系时,要合理地优化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考核的占比,除了引入企业专家这一考核主体,还要强调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专家、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提升和完善个人能力。最后,借助校内外实训基地、评价体系,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平台,让不同专业学生都能得到对应企业的支持,发挥现代学徒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促进作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就业经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