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马古道上的文化传播研究

2021-11-02 03:04:12王匀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摘要:云南茶马古道是一条商品贸易通道,其为沿路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小贡献。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理论为依据,重点梳理在茶马古道形成过程中,马帮的古道文化主要传播者身份的形成、其作为传播者发挥的作用和给途经地区带来的影响;民族文化如茶文化与制盐文化等给茶马古道的民众带来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阐述茶马古道上的多民族文化交互传播后的文化融合传播,这促使茶马古道沿路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茶马古道;民族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K87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237-03

一、概念界定

(一)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条穿越滇、藏、川,经过澜沧江、金沙江、怒江三江流域和横断山脉地区的古代商道。茶马古道兴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当时中原大地上战乱频繁,需要大量的马匹用以备战。良马多出自西北地区,藏区马种则最为优良。同时,茶叶是藏区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食材。不同区域的人们各取所需,促使以茶换马的商贸活动兴盛起来,使中原与边疆地区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茶马互市”应运而生。在这条古道上,多少的赶马人即使从不知晓脚下这条带给他们生活资源、又遍布坎坷的道路叫什么名字,却依旧赶着马持续地走着。

1990年7月,在有限的经费与几匹骡马的支持下,李旭、木霁弘、陈保亚、王晓松、徐涌涛、李林六人跟随马帮青年杜机一起走上古道,艰辛的研究之旅随即开启。他们从云南迪庆州的德钦县出发,又行至西藏昌都,随即转向四川康定,最后返回云南迪庆州的中甸,沿途历经了千难万险,甚至还穿越了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整个行程花费他们一百多天时间,完成了对位于滇、藏、川三角地带古道的考察,并正式将这条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1]。

(二)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包括物质文化(例如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和精神文化(例如语言、文字、宗教、风俗等)。

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族群最丰富的省份,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定是最为显著的。而茶马古道文化又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串联的集合体,无论是精神文化的发展还是物质文化的发展,都形成了全新的、兼容的发展格局。

(三)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是文化源地将文化向外辐射传播的过程,或是由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向另一群体散布的过程。文化传播通常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本文仅研究直接传播,直接传播由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通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正如茶马古道上的茶文化与盐文化等。

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研究的五个基本内容分别是传播者(Who)、传播内容(Says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对象(To Whom)、取得了什么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在茶馬古道的文化传播中,作为传播媒介与传播者,马帮是极为重要的[2]。

二、云南茶马古道上的文化传播者——马帮

没有茶和其他商品的交易,马帮就不会产生,没有马帮就没有茶马古道。许多学者对马帮的评价是“如果说骆驼是西北丝绸之路之舟的话,那么马帮就是西南丝绸之路之舟”。在金、澜、怒三江并流的峡谷群中,赶马人自发形成严密又随意的组织形式,凭借长期在野外生活的经验克服峡谷群险恶的自然环境,走出了这条茶马古道。文化现象是根据特定的人类生存形态而产生的,险恶、复杂的环境促进了赶马人带有浓厚神秘色彩习俗的诞生,并赋予其民族特色、传奇色彩和独特文化内涵。马帮正是由众多赶马人组成,其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传统运输载体,既担负着货物的往来贸易,又是汉藏地区社会和文化交流的纽带[3]。

(一)马帮由来

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云南思茅和普洱地区的经济日渐向上发展,南来北往的商人在前往云南运输普洱茶的同时不仅为当地人带来许多新奇的生产、生活必需品,还传播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观念。茶马古道是一条极为神秘的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它蕴藏着无尽的文化财富[4]。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便是新奇的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运输者,同时也是先进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传播者。

马帮,是茶马古道上除去茶叶、马匹等贸易物品之外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这条古老商贸通道的主要传播载体,马帮的发展与茶马古道的兴盛紧密联系在一起,茶马古道的繁荣大大促进了马帮的发展,而马帮又为西南地区的对外交通、贸易提供了便利。得益于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如今的茶马古道只有一部分较为偏僻的地方还没有开通公路,如此今人才能从这些偏僻角落洞察当年马帮风餐露宿的艰辛。追溯历史,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多由四川人、云南人按地域自发组成。由云南进藏的马帮成员主要来自滇西各县,有鹤庆帮、喜洲帮、腾冲帮,还有由丽江纳西人组成的丽江帮,中甸、德钦藏族百姓组成的古宗帮等。后期,因货物种类繁多,马帮组织也越来越庞大,所以有的马帮干脆以货物来命名,有盐业帮、糖业帮等[5-6]。

“茶马道,白歌笙。南诏起,名邦现。青烟袅袅,忆朝兴盛。”大理千年文献名邦,除历史底蕴深厚之外,也有众多优秀的勇者、智者、商人。清朝末年,滇西出现了鹤庆帮、腾冲帮和喜洲帮。20世纪30年代,许多鹤庆帮、腾冲帮的商号因债务问题难以继续行走在古道上,又因自二战以来,喜洲帮发展迅猛,已然成为资产最雄厚的第一大商帮,在大理白族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辉煌时代。

(二)马帮的特点

云南有句古话,“行船走马三分命”,这句话将云南三江并流地区茶马古道的险峻描绘得淋漓尽致。当地本就自然灾害频发,路途艰难,匪徒又遍布其间,马帮在长途跋涉中遇到危险是常有的事,所以马帮必须具备一些过人的能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平安。马帮成员必须具备冒险精神,如此才能妥善应对大自然中不可预料的灾害和来自强盗土匪的威胁恐吓;马帮成员必须学会辨别方位、通晓各民族语言、识别不同骡马的性情,以及还得能够分析四时节令的天气变化;他们还须具备宽容善良、乐于合作的精神[4]。马帮不像其他行业有过分的特权和等级界限,队伍内部往往分工明确,奖惩严格,通常会在队伍内部选举一位经验丰富、通晓多种语言的赶马人来总管帮内各大事务,处理途中发生的重大事宜,这样的赶马人被称作“大马锅头”。

随着马帮脚步的延伸,新奇的商品会随着马帮的脚步散布到沿途各地,先进的思想观念也会随着马帮的行走传播到沿途的每一个地方。

三、茶马古道上的物质文化传播

“物质文化,是一种可以通过物质记录和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也是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形态。其中包括人类曾经、现在的生产与生活以及精神活动过程中采取的物质手段与全部物质成果”,其基本形态有生存方式、饮食文化、交通文化、居住文化……均能反映出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以及人们的智慧。茶马古道的物质文化则通过沿途民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故可以将其作为展示茶马古道物质文化的主要方面。

(一)茶马古道带来的茶文化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据《普再府志》记载,云南茶区各族人民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早在汉代,云南少数民族先民就已自主栽培茶树了。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茶文化及其源流,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作过研究和詳细的阐述。在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中,“茶”文化逐步得到转变发展,有的与所处地区的地域特点、饮食习惯相结合,有的则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甚至是融入宗教习俗之中。藏族同胞生活在贫瘠的高原地区,他们对茶有着迫切的需求。早在茶叶传入藏区以前,藏族同胞通常采用树皮熬制日常饮品,后有一些古老商路出现,又有繁荣一时的茶马互市,茶得以传入藏区,成为古道运输的主要商品。因此,茶马古道上最显著的物质文化传播现象便是茶文化的传播。

1.藏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个“茶”就是现在所说的“藏茶”,这是云南迪庆州的藏族老乡口口相传的俚语。关于藏茶的传奇源自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据《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远嫁于吐蕃王子松赞干布,队伍携带有来自雅州的大量茶叶。送嫁队伍进入川藏地区之后,随着海拔的升高,队伍中大量汉人的高原反应逐渐强烈起来,人们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顿与疲惫。茶饼中的茶多酚与咖啡因有缓解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因为茶叶的特殊功效,人们克服困难,成功进入吐蕃。文成公主进藏之后,汉族的茶叶成了藏族同胞的宝贝,因为茶叶既能分解脂肪又可以防止燥热,于是汉人便将茶饼作为礼物,送给吐蕃上层人士和僧侣。文成公主进藏成功传播茶文化成为一桩美谈,直到今日,藏族聚居区依然流传这个古老的故事。这是因居住地区海拔较高,平均在三四千米以上,藏族同胞需要摄入大量糌粑、奶制品、酥油、牛羊肉等高热量脂肪来维持体温,过多的脂肪堆积在人体内,难以得到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期不食用蔬菜,人类往往会出现缺乏维生素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藏族同胞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茶马》中有一句“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其中的 “黑茶”就是如今的藏茶,由此可见古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2.三道茶。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种高尚的礼仪。第一道茶,先用小砂罐装取部分较粗较苦的茶叶用文火烘烤,随即冲入滚烫的开水。这时茶虽芳香,但味道很苦,称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在烤清茶中加入核桃仁、红糖、芝麻、乳扇,这时茶味香甜,称为“甜茶”。第三道茶,在香甜茶中加入蜂蜜和少许花椒调拌,这时茶味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便是人们口中的“回味茶”。三道茶就是让人体味人生的全过程,“一苦、二甜、三回味”,寓示着人生的历程和真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二)盐文化是形成茶马古道的原始文化

除了茶以外,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商品还有盐,且盐的运输早于茶叶。因马帮在运输途中出于对盐的需求,会深入地理位置极其偏远的村落中,以不同的盐井为中心开辟道路,形成错综复杂的古道。这些古道上走动的马帮越来越多,便成为后来茶马古道的局域网络。人和牲畜的生存都离不开盐,但喜马拉雅山麓不与海滨相邻,又因地势高险,交通闭塞,广袤土地上的村落分布零散,盐产地和用盐村落相隔甚远。多数村落必须到遥远的盐井取盐,早期的马帮便因“盐”而生。因此,这些错综复杂的局部道路网络可以说是茶马古道的雏形,盐文化也可以说是茶马古道上的原始文化。

1.盐道。盐井乡,位于澜沧江流域,处于西藏东部,是横断山区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是云南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唯一产盐的地方,也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后的第一个驿站。生活在藏区的人与牲畜都离不开盐,为了得到每日生活所需的盐,藏族同胞需要赶着牦牛和马,带上酥油等货物,跋山涉水前往西藏东部的贸易中心换盐。同时,在盐的原产地居住的人们因为需要其他生活用品,也会将晒制好的盐带到贸易中心,与带有布匹、茶叶等货物的马帮或其他藏族同胞进行交易。地处尼泊尔和西藏交界地区的市集贸易的历史有千年之久,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无论是来自扎布耶湖的盐文化,还是来自云南普洱或四川雅安的茶文化,在那时就已经实现了与尼泊尔等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2.古道上的盐。藏语中的“察”就是盐,纳西语中的“察卡”和藏语中的“察卡洛”是盐井的意思,“卡”或“卡洛”的意思是井眼或洞眼,也就是汉语中的“盐井”。在当地人看来,早在千年以前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在经营盐田了,但盐井因盐得名的历史却无从考证。盐井和制盐文化在世界上的独特性在于其拥有独一无二的传统手工晒盐方式,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虽然《盐程万里》里记载的盐民组成的牦牛队运盐、制盐的生活痕迹如今几乎绝迹,但从中可以看到盐民们会说着只有制盐人才懂的“盐语”,他们赶着牦牛寻盐、采盐、歌盐。即使过程非常艰苦困难,对盐民们来说,这份工作却如同不可亵渎的宗教活动一般神圣。其中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便是在制盐、运盐的过程中,男人们会用特有的“盐语”,将祖祖辈辈的辛劳传说口耳相传。

四、茶马古道文化的传播效果

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川院长主要研究近现代四川及其毗邻地区如藏区等地的社会经济史,他对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过翔实的介绍,指出茶马古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传播了民族文化,它是历史上重要的地理枢纽,也是一条绝美的旅游路线,更是一条促进沿线市镇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之路。王川院长的观点论证了茶马古道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五、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茶马古道曾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西部国际贸易通道之一,见证了西南地区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在古代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连接我国内地和中南亚地区的纽带,更是藏区各族人民和内地各族人民交融、团结的桥梁。通过长期交往,我国不同民族和睦地生活在了一起,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茶马古道就似一张巨大的网,把我国藏族与汉族、纳西族、回族等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亲密和睦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明达,张锡禄.马帮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

[2] 叶启晓.人类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8.

[3] 周一.茶马古道上的千年盐都西藏盐井[J].地图,2008(6):89.

[4] 陈保亚.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研究[J].思想战线,2006(2):105-116.

[5] 杨智馨.古道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以“茶马古道”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11):101-102.

[6] 洪永忠.试论茶马古道对云南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17(1):380-387.

作者简介:王匀(1997—),女,云南保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5:00:49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7:49:33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49:50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00:35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7:33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4:36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