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困境与策略分析

2021-11-02 03:04:12于桂云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新媒体

摘要: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的不断普及,新媒体蓬勃发展,对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模式造成了冲击,导致高等院校传统思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本文对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困境进行分析,探析困境出现的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和新媒体深度结合,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融合困境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251-03

新媒体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开放性给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便利,让教育方式方法变得更加灵活,对比以往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新媒体在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有较大的优势[1]。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在运用新媒体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和解决,不仅无法实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和新媒体融合的教育目的,还会影响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必要性

(一)扩大思政教育空间

相比其他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入网络技术,能够有效联动院校、地方、家庭多方,共享相关资源,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教育资源无法有效互动、交流的局限性,能够跨时空展开学术上的沟通和交流。教育教学的空间能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实现更好的扩展和延伸,有效解决以往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沟通不到位所带来的不利局面[2]。同时,在新媒体时代,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载体更加丰富,时刻改变着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面貌,对思政教育活动空间的扩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二)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信息资源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共享,以数字化的形式在各个高等院校流传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资源,能进一步增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优化和丰富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对提升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三)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校均设有局域网,该平台具备相应的服务功能,在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丰富方面具有较强的促进性。学生作为特性的个体,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不同的教学资源。在尚未普及信息技术时,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图书馆获取相应的教学资源。高等院校普及信息化技术后,学生能够在网络的帮助下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并且对教学资源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老师收到学生的见解和看法后,能有针对性地优化自身后续的教学行为,增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面临的困境

(一)新媒体给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的接触范围非常广泛,能够即时实施沟通行为,学生可以独立发声,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频次。同时,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非常多,也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这些特征的存在给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中老师一般以说教为主,教育过程较为死板,重视传输行为,教师缺乏个性化教学思维。而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把学生当作单独的个体看待,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学生存在思想背离主流的情况[3]。要是高等院校无法有效掌握新媒体技术,就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力的局面。

(二)传统思政教育措施难以精准开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手机、iPad等全面普及,新媒体受到高等院校学生群的极大欢迎,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媒体及时获得相应的资源,同时还能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水平不断提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傻瓜式操作显著存在,这些设备凭借简单的操作和流畅的运行深受很多学生喜爱。但高等院校在校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需要大量汲取知识,由于涉世未深,他们对新思想、新事物优劣的辨识能力有限,一些错误的思想很容易对他们造成干扰。不仅如此,由于是新兴媒体,新媒體平台的相关监管制度、措施尚不完善,还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网络上流传着大量未经过审核的信息,而学生辨别能力不强,这些信息极易对其“三观”建设造成影响。

(三)传统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困难

对比新媒体,传统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单一性、权威性的特征,以往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形式为说教式,这需要老师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的当下,学生能接触到的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信息分享思维能力更强[4]。因此,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开始出现一定的观点分享行为,导致当代大学生需要平等的思想交换平台。反观传统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灌输式的教学措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对一些追求个性化的学生,如果还使用这种教学形式,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因此,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必须主动予以改变,积极适应学生的当下需求,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切实依托学生的真实需求,转变教育教学模式。

(四)新媒体时代的开放性与高校的封闭性相悖

互联网、智能化设备的不断普及,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更加先进,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与传统的报刊相比,其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高等院校在校生能够借助新媒体实现对海量信息的查询和获取,在新媒体的帮助下作出表达行为,这是传统思政教育无法具备的。但是一些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老师的思想尚未转变,教学措施尚未更新,对学生的真实感受漠不关心,无法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困境的成因

(一)对新媒体的定位不准确

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并未正确定位新媒体,对新媒体的作用认识不准确。在课堂上,一些老师仅将新媒体当作教学工作,过于追求其载体作用,有些高校则把开通官媒、官微、官网等当作是托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一些高等院校思政老师不能结合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工具,限制了授课内容的创新。

高等院校在思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时,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中新媒体功能定位的重要性,以充分强化和凸显思政教育的本质内涵。不论是其他课程教育,还是思政教育,老师、学生都是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而新媒体仅仅是承载知识的载体[5],载体先进与否都不会对知识的传播造成影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有重视老师和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不能片面追求新媒体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参与程度、使用情况等,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极不可取。但是目前很多老师认为高等院校思政内容较完善,但是教学形式不丰富,所以在使用新媒体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这种误区值得警醒。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目标,也是融合的考核标准。

(二)新媒体限制了思政教育功能的实现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新媒体的优势不言而喻,要是能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科学运用新媒体,以动态化、立体化等形式展示思政教育内容,就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但是很多高校思政老师在实践中迷失了自我,过度看重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其“三观”的形成也有大的影响力,因此教师仅仅向学生传递知识还不够,还要深度把握学生的思想情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但是在上述方面,新媒体的作用存在缺陷,如果老师过度依赖新媒体的作用,势必会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偏差。媒体较为虚幻,学生缺乏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管理,面对网络世界中的海量信息,要是思辨能力不足,就会盲目接受一些信息,出现无法消化的情况。不仅如此,由于新媒体存在典型的快餐文化,在其影响下,大学生如果养成凡事都在网络上寻求答案的“拿来主义”习惯,必然会导致自身能力提升受到影响,长期下来就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新媒体虽然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缺乏体验环境,在学生情感体验方面存在缺失,这显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造成不良影响,限制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思想形成作用的发挥。因此,如果我们仅仅通过趣味性、新奇性衡量思政教育教学的优劣,势必会阻碍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进而导致高校思政教学出现缺陷,对此我们应予以警惕。

同时,在新媒体的作用下,人们的沟通更加自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话语交互体系正在形成,这对信息量的扩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来源不受控制,信息质量高低不等,不同的意识形态会传递不同价值观的信息,而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达成自身的目的会传播虚假信息,甚至还会出现敌对势力的舆论引导和信息误导。从政治层面来讲,这些信息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对大学生的蛊惑性较强,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不利影响。

(三)新媒体的运用受到传统观念及制度层面的制约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缺乏相应的新媒体素养。很多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马克思理论功底非常扎实,但是缺乏了解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难以看透其规律性,难以依托新媒体的优势开展教学行为,或者无法有效融合新媒体和思政教育以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甚至还有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这一新鲜事物存在普遍性的本领恐慌思想。在经验思维的制约下,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接受新鲜事物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固守“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形式而不愿做出改变。还有一些高校思政老师认为新媒体会影响思政教学的质量,因此存在一定的怀疑和抵触新媒体心理,无法主动养成互联网教学思维,这一情况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改变。从高等院校管理角度来看,原有的体制制约着新媒体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制度创新层面。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对新媒体渠道及平台建设非常重视,但是相比于新媒体建设实践的步伐,制度建设存在较强的滞后性,人才、队伍、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这导致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行为过于自由,存在失范风险。

四、思政教育与新媒体融合面临困境的消解策略

(一)转变教师工作者观念,创新教育方式

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网络资源,克服排斥心理、能力恐慌心理,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思想上认同新媒体,主动对新媒体、网络知识、技术进行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积极进行融合实践,实现高校思政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教学方法层面,应该积极创新,领悟信息教育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教学思想、方法,借助网络平台,借助新媒体开展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比如通过微课等教学形式,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高校管理人员更应该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树立新媒体工作意识,在网络世界中尋求更多的教学资源,以满足自身的教学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教育、讲座等形式,全面培养教师队伍应用新媒体的能力,让其能够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接下来的教学行为。

(三)加强培育新平台,丰富新媒体平台资源

在构建思政教育平台的进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平台服务的对象,紧紧把握学生这一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征求学生的建议。同时,高等院校还应该重视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丰富,加大研发网络特色板块的力度,将形象化、丰富化、先进性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能过自发开展思政学习。

(四)优化教育环境,持续运用新媒体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特性,因此网络环境异常复杂,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应该清醒认识监督管理新媒体的重要性,不能在构建新媒体后对其运营不关心、不关注,这样势必会导致新媒体作用的无法有效发挥,新媒体的持续运用亦会受到影响。同时,高等院校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约束行为,不断建立健全新媒体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五)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增强新媒体使用效能

高等院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牢牢把握思政教育阵地,开展形象生动的思政教育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让新媒体观念深入人心。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借助班级、社团等对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学生、老师了解到正确使用新媒体的方式和原则,这提升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让其在运用新媒体资源的过程中具备科学、合理、合法思想。

(六)增强思维意识,推动“新媒体+”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的实际情况,在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的帮助下,促进教育模式的有效融合。还需要合理融合科学技术,优化传统思政教学的内容,让其更加立体,实现教育内容展示的多样化。同时,我们已经置身于“互联网+”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老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依托互联网的特性,体现互联网思维。在思政教育教学中主动使用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性,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确保教育载体能得到优化,教育内容能得到丰富,教育形式能得到进一步创新。

五、结语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思政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充分了解二者融合存在的不足,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优化二者的融合,从而通过新媒体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高等院校思政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康.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問题、成因及消解策略[J].菏泽学院学报,2017,39(6):105-110.

[2] 滕菲.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面临的困境及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70-71.

[3] 蒋智华.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8):6-8,18.

[4] 任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趋势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2):581,580.

[5] 邹远亮.管窥新媒体条件下体育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J].亚太教育,2016(12):247-248.

作者简介:于桂云(1987—),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新媒体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12:05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