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维阳
大量教学研究已经证明,单一化的数学知识授课模式,反复向学生输送数学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情绪,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致不高,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创新应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就可以对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进行强化,促进他们本身的思维能动性,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帮助他们高效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巧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性与繁杂性特征,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常常感觉比较枯燥、无趣,学习兴致不高,最终会给整节数学课的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相较于常规的知识讲解教学模式带来的枯燥感,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的形式与内容都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需求,尤其是其中一大部分还是以游戏活动形式存在的,而小学生本身对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都抱有极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所以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性,从辅助学生高效理解所学数学知识,调动他们本身学习的积极性出发,灵活地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式,旨在借助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真实地调动学生本身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抽象或繁杂的数学知识的探索欲与求知欲。
例如,在“圆的周长和面积”部分知识教学完毕后,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同学生联系比较紧密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场景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如可以带领班级全体学生一块到校园中观看外面所种植的各种树木,其间询问他们:“小朋友们,我们校园里种植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树木,它们的粗细各不相同,你们是否可以測量或计算出它们的直径呢?”这一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思考之后会得出许多不同的树木直径求解方式和方法。如有的学生会先用尺子测量树木的直径,之后借助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求解直径;有的学生会借助直棍夹紧待测树木的枝干并保持平行状态,之后利用尺子对直棍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后,可以为他们分发必要的测量设备与用具,让他们亲自尝试,并比一比自己得到的答案是否准确。该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也可以强化他们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又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之后,可以让他们自主对圆锥体的体积进行测量。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沙堆的高和周长。如有的学生借助皮尺对沙堆底部一圈进行了测量,获取其周长值,借助垂直和平行方面的知识求解其高,最终结合计算公式计算其体积。这种趣味性比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倡导运用强化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等。其中合作学习是非常符合小学生思维、认知与能力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思维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无法单独理解某些抽象、复杂或者综合性比较强的数学问题。通过创新应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彼此之间的智慧和学习力量,在他们相互沟通和交流彼此学习体会、经验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或者互相学习彼此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以达到共同成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性较强,所以非常适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在提升综合活动实践课开展效果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与素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整个合作过程的有序性,需要立足于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活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生本身的数学学习成绩、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等综合学习情况,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开展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平均数”一课数学知识教学完毕后,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开展测量班级学生身高与体重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在此之前,可以结合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及数学综合素质等,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指导不同学习小组结合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内容进行小组任务的合理分配。如有的学生测量班级学生的体重和身高,有的学生负责对测量数据进行实时记录,有的学生负责对最终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等。最后可以指导不同的学习小组结合通过测量所得到的各种数据,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解出全班学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同学习小组中的成员都可以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和互动沟通,并且他们自身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学生在分组合作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动手、动脑和动嘴,这样的综合实践课趣味性更强,满足了学生自主求知与运用自己智慧的需求。同时借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促进学生团结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整体的学习效果也大大提升,这是常规依靠教师讲授的数学授课模式无法做到的。
三、巧用综合实践活动课,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提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即要提高学生利用平时所学数学知识与经验求解社会生活中实践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可以切实贯彻“从书本走向生活实际”的学习目标,保证可以持续性锻炼和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教”,只考虑或侧重小学生求解数学问题的教学方式本身属于一种“假教”,无法真正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同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设计一些恰当主题的实践活动,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所学数学知识的效果。学生的实践操作应当把握好科学、简易等基本要求,避免过度复杂或操作之后结论不易得出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前设定好实践活动的各项步骤,在学生需要深度思考的地方预留好相应的问题与思考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和总结。
例如,在“圆”部分数学知识学习完毕后,可以为学生针对性地设计下述问题:“同学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汽车、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的车轮都是何种形状的?”“你们是否看到过三角形或正方形的车轮?”“为什么车轮一般都会设计成圆形?”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提出后,由于他们亲自体验过圆形的车轮,这时候在为他们设计这些生活化探究话题之后,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并且在他们求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有效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使学生对“圆”部分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小学生已经有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学习经验,了解了圆的周长其实就是圆一周的长度。在验证计算公式结果的时候,可以让小学生将圆形在地面上转动一圈,测量所得到的印记的长度。测量结果同计算结果相符,进而验证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因此,在平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期间,可以结合学生某方面实践能力的发展需求,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活动形式,并指导学生在参与动手、动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课程方式。在实际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过程中,可以重点将其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可以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点,通过多重措施引导好小学生的主动意识。同时,在完成活动后,也要积极进行总结和分析,切实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