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2021-11-02 02:18赵瑞祥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

赵瑞祥

[摘要]习近平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鲜明提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课题着眼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在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党内监督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逻辑关系,找到以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党内监督;党的建设质量;现实路径;党员;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赵瑞祥(1981-),男,汉族,河北人,中共荆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10-0034-03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必须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必须不断提升“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永葆党的肌体健康。党内监督是党在长期执政的前提下,完成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通过强化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对打造优质高效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成为符合执政规律、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度重视党内监督是党的鲜明政治品质

新时代党的建设不光要注重规模、数量,更要彰显质量。以严丝合缝、全覆盖的党内监督体系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就是要在自我反思、自我警醒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实效性,最终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质的飞跃。

(一)党内监督贯穿党的各个历史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一大纲领中规定,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的地方组织中,如果党员人数较多,可以向其他地区派遣工作,但前提是一定要受地方执行委员会的严格监督。党的五大成立了最早的党内专门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党的七大党章明确指出,党的监察委员会要在该级党的委员会指导下进行工作,其职能之一是决定或取消对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诉。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环境和任务发生巨大变化,党内监督显得尤为重要。1949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并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县以上的各级纪律检查机构也在1952年11月以前全部建立。党的八大党章特别强调,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党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一定要保障党员在党内对上级领导直至中央常委提出批评性意见的权利,一切不符合党的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原则的做法应该坚决纠正。”①党的十二大重新恢复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接受“双重领导”等规定。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对党内监督的重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加注重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党的十五大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②,指明了党内监督的重点任务是反腐倡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着重对党内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进行深入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调纪严于法,实现了党内监督的关口前移;督促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监督主体责任,构建纪律监督、监察監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权力监督格局,织密党内监督的大网。

得益于党内监督的纵深落实,党才能不断纠正错误,致力于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建设质量,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流砥柱。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

(二)党内监督是构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首先,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中国共产党掌握着国家政权,对国家权力的监督,重点是对执政权力的监督。另外,党长期执政,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和挑战就是权力的“任性”,因此,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国家权力的监督,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③

其次,以党内监督的实效带动引领其他监督。党员干部在国家机关公职人员中的比例相当高,有很高的重合度。所以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党对监督体系建设的统一领导,牢牢掌握主导权,把所有党员干部及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置于党组织监督之下,既能解决“关键少数”滥用权力问题,又能以点带面,保证国家公职人员谨慎用权、合理用权,习惯在监督下用权,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权责一致、敢于担责、失责必究,就能以党内监督推动其他监督发挥作用。

二、深刻认识以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实践意义

以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及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热切期盼所决定的,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党之本、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核心问题。保持党的纯洁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永葆党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从而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归根结底是因为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长期执政,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党内监督永远不能放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已取得显著成效,政治生态全面重塑。但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党内监督方面宽松软是导致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权威流失、政治组织涣散、政治纪律松弛等现象的重要原因。这些都严重影响党的建设质量。根除党内的一系列负面现象,必须以强有力的党内监督,直面一切问题,深化管党治党严紧硬,消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促进党建质量有效提升。

(二)坚持以严密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通过深入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补齐权力监督的短板,有机贯通各类监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向现代化“升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破解党内监督难题,强化党内监督力度并有章可循。

党内监督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组织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主体,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各级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聚焦主责主业,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日常管理监督。通过这些有力举措,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党的自我监督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重要环节,也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中处于基础性、保障性地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党内监督引领和带动国家监察和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监督体系,促进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得益彰,保证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以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必然选择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百年党史的一个基本结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对一切领域和一切工作实施全面领导,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从本质上看,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主体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就强不起来;主体建设质量不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就高不起来。经济社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在于形成了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的良性互动局面。因此,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促进经济社会领域质量全面有效提升的重要前提。

注重党的建设质量,就是要通过党内监督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不断地提升党建品质,从而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始终成为走在前列、朝气蓬勃,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以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现实路径

以质量为导向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設实现质的飞跃,是一个任重道远、体系宏大的工程。以强有力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准确找到现实路径。

(一)以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必须充分运用政治监督

政治属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决不能回避政治问题。政治监督本质上是要防范政治风险、消除政治隐患,使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1、针对当前党的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有力有效的政治监督,要求站在政治高度和全局高度,重点加强对党章党规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举措和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各领域各方面重要政策、重要任务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用监督督促制度执行、用监督检查执行效果,用巡视巡察、党务公开等方式,督促各级各部门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全党团结一心,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从而以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保证党的战斗力,体现出党的建设质量。

2、督促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筑牢信念之基。只有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看清形势方向、把准时代潮流、把握政治大局,进而坚定行动自觉。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找到自己的政治立足点,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通过政治监督督促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从使命中深刻领悟“国之大者”,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百年党史中感悟初心,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促进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3、帮助党员干部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疫情冲击导致各类衍生风险。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政治定力、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通过政治监督,督促党员干部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精神,做到融会贯通、了然于胸,坚持用党中央精神推动工作;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贡献力量。

(二)以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必须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为重点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也是检验党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尺。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就能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就能聚集推动高质量党建的强大能量。

1、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大敌。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积习甚深,具有惯性,抓一抓就见效,松一松就回潮。要通过党内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餐饮浪费等歪风陋习露头就打、反复敲打。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毫不妥协,全面检视、靶向纠治,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督促全党担当尽责、干事创业。

2、倡导积极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是强党兴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党的建设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党的建设由“治污”向“清源”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迈进。要通过党内监督,大力弘扬对党忠诚老实、做事公道正派、作风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文化价值观,促进党内成员都能自觉地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坚决清除特权意识、圈子文化、好人主义等庸俗腐朽的落后政治文化;坚持党的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供坚强保障。

3、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一把手违纪违法最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甚至对一方的政治生态造成“污染”。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要通过党内监督,落实民主集中制,发挥党内民主监督作用。党员在发现领导干部用权不当时,要敢于向党组织及纪监委等部门进行检举。党组织要积极开展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积极开展民主生活会,积极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估与考核并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三)以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必须精心打造党内监督体系

强化党内监督、构建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体系,根本目的在于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离不开党内监督体系的保驾护航。

1、打造从中央到基层的党内监督纵向体系。党内监督要全覆盖,自然要健全从上到下、有机统一的监督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健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中央纪委统筹协调,各级地方党组织各司其职、传导中央精神,基层党组织抓好落实党内监督纵向体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把加强党内监督的根扎实扎深。

2、打造各负其责的党内监督横向体系。就党内监督而言,党委、纪委、职能部门都有进行党内监督的责任。党委负主体责任,就是各级党委要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纪委负监督责任,就是各级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下切实担负起监督、执纪、问责的责任;职能部门赋予其职能相关的监督责任,就是党内的各职能部门既要在各自的职能工作中贯彻党中央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精神,又要抓好本部门内部的党内监督工作,实行“一岗双责”。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北京:北京日报,1978.

②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③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7.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定位、价值意蕴及其路径指向
西柏坡时期党的工作纪律建设及其当代启示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机关党建研究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关于加强国企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