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思”的交织

2021-11-02 17:50张雪莲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8期
关键词:余秋雨篇幅散文

张雪莲

余秋雨的散文在我国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提到余秋雨,大家必然会提到散文,提到散文,也必然会想起余秋雨。余秋雨所创作的散文非常多,其中,《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被大众所熟知,此三篇散文是余秋雨散文的代表作。《文化苦旅》颇为大众喜爱,在一年之内翻印了十一次。能够受到大众的青睐与喜爱,相比余秋雨散文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及可读性,这种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不是所有散文都可以具有的。为此,对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文学价值。“美”与“思”是对余秋雨散文艺术特点的高度概括与凝练,从余秋雨散文中可以看到“外在美”与“内在思”的有机融合,尤其是实现了“意”与“思”的结合,打造了一种余秋雨散文独有的散文格调。余秋雨散文不仅气魄宏大、语言简约精炼、情节戏剧性强,而且蕴藏着文化底蕴和人生反思,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更是耐人寻味,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促使读者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人生感悟。阅读余秋雨散文既可以感受文笔的典雅之韵,也能够体验大气之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余秋雨开创和引领了我国散文的新风向。

一、“气魄宏大”与“情节戏剧”

在拜读余秋雨散文的过程中,给人最深的感受是一种大气之风,此种大气之风贯穿于散文全篇,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其一,散文篇幅较长。从余秋雨的所有散文来看,很少有短文形式。例如,《文化苦旅》中的散文篇幅最短的也有三千五百字左右,而且篇幅较长的文章占多数,其中,《风雨天一阁》字数达一万五千字以上。不仅《文化苦旅》中收录的散文篇幅如此,《山居笔记》中收录的《脆弱的都城》字数也在一万字以上,还是所收录的散文中篇幅最为短小的,篇幅最长的散文《十万进士》达到了三万字以上。从散文篇幅来看,余秋雨散文的字数与中篇小说字数不相上下。篇幅较长的散文本身会给读者一种冗长的感觉,但余秋雨的散文却能脍炙人口,让读者喜爱和青睐,想必定有吸引人的特点。其二,散文内容存在较大的时空跨度。余秋雨散文内容涉及了各个时期,从远古时期到现当代文学,到处都有余秋雨散文的影子,可以带领读者感受历史最深处的社会背景及社会文化。其三,散文习惯于“以大见大”。“以大见大”是指余秋雨常常运用长文阐述重大题材,在“以大见大”的过程中还包含了“以小见大”,除了表达个人情怀之外,更多的是上升到了对国家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的高度。

除了篇幅“气魄宏大”之外,余秋雨散文还具有较强的戏剧性,通过对散文情节进行戏剧性处理,丰富了散文结构和体系。尽管散文和戏剧并不是同一种文学体裁,但在余秋雨散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的融合,为散文内容增加了更多的史料,展示给读者更多戏剧性的内容,丰富的情节可以让读者沉浸式阅读。戏剧融入散文中,不仅可以为散文增加新颖内容,而且可以为散文创设独特的情境,为读者阅读散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余秋雨散文的戏剧情节处理来看,余秋雨对戏剧理论有着很深的研究和思考。在《道士塔》中,余秋雨为读者创造了精彩的剧本,通过语言描写创造了“镜头效果”。例如,“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篆,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这段话是《道士塔》中的原文片段,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戏剧性,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除了戏剧情境之外,还有戏剧语言的输入、戏剧结构的体现。

二、“历史反思”与“哲理之观”

纵观余秋雨的作品,散文具有最为厚重的历史感,在余秋雨作品中,散文不仅被作者赋予了较强的生命力,而且深入阐述了历史,其中,“历史反思”是散文描写和突出的重要核心内容。历史是余秋雨散文的重要主题之一,余秋雨从诗人角度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追问与思考,将具有时空跨度的历史重现在读者面前,以历史为基础阐述观点和抒发情感,以一种理性反思的形式促使读者思考。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曾有这样一篇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从文章题目来看,就可以看到余秋雨对历史的思考。在此文章中,余秋雨对民主主义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对康熙皇帝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与推崇,翔实地阐述了康熙皇帝对民族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一个王朝的背影》在发表之后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还有在《抱愧山西》中,余秋雨从地域视角出发,阐述了山西商业的发展历史,并借助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山西商业历史的观点,此篇文章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大众对山西商业历史的反思。

从余秋雨散文特点来看,值得认可的是余秋雨能够利用手中之笔担当起学者的使命与责任,这种自觉担当在散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历史描述与哲理之意的有机融合,使得余秋雨散文可圈可点。余秋雨以散文为基本载体,通过抒情唤醒人们的意识与情感,既可以突显自身戏剧理论家的独有风格,带给读者美好的散文阅读体验,也能够向读者传递人生哲理,唤醒与增强民族意识与生命意识。“理蕴于情”“情理合一”的语言表达无不彰显着历史理性,尤其是生命哲理观在历史叙述中最为凸显,带给读者十分强烈的心理震撼,这种“情理合一”的哲理观表达更易于读者接受,极大地增强了散文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笛声何处》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情与理,即使在同一个性质的范围里,也是互为消长的。情的幽暗,带来历史的理性精神的强化,或者说,正是历史的理性精神,阴掩了情的光焰。”从此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余秋雨将历史叙述和理性精神整合起来,不仅提升了散文的思想境界,而且促使散文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与思维敏锐性。

三、“文化思考”与“健全人格”

文化一直都是思想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散文中融入文化思考也是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关于“文化思考”的文字有很多,但不是每一篇关于“文化思考”的散文都可以被人们所记住。很多关于“文化思考”的文章较为粗疏浮泛,内容过于大和空,很难达到深入与独到,更难以让人抓住文章的核心。但余秋雨散文中体现的“文化思考”却能够直击人心,带给读者心灵最深处的冲击。余秋雨不仅具有学者的眼光,而且具有文学史家的思考,才能够从他人无法关注到的历史遗迹中进行文化反思,获得一定的文化启迪,由静态的山水引发创造灵感与人生沉思。例如,在《十万进士》中,余秋雨对封建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深入探讨了科举制度对文化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对文人墨客造成的心理痼疾和人格遗传。与此同时,《道士塔》中也描写了余秋雨的愤慨之情,这种愤慨之情来源于中华文化被践踏的惋惜,引导读者重新认知中华文化。

我国秀丽的山水风物为余秋雨创作散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引发了余秋雨关于文化的思考,更完善了作者的人格。余秋雨对于文化研究的思考是深入的,对人性的认知更是深刻的。他认为,虽然人们对于公理、道义、文化、理性有一定的认知,这些并不是非常深奥、晦涩的哲理,还有很多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想让人们以身实践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无法正确理解和认同这些“人之常情”。在余秋雨散文中,有《苏东坡突围》中的苏东坡、《风雨天一阁》中的范钦、《千年庭院》中的朱熹与弟子等,散文中的主人公无不在面临人生境遇时坚守自身的文化良知,为古代文化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此类人物他给予了高度赞誉和推崇。与此类人物相对应的还有文化败类,余秋雨对于文化败类不会姑息养奸,反而会在散文中对所谓的文化小人进行清算。以《奇怪的日子》为例,在此篇文章中他对那些怀疑莎士比亚身世与成就的人进行讨伐,对持怀疑论者进行灵魂鞭挞。

余秋雨散文对我国文坛的影响是深刻的,他的散文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代表着我国散文的新风向。通过解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点,可以为我国的散文创作与文学发展提供新思路。“美”与“思”是对余秋雨散文艺术特点的高度概括与凝练,纵观余秋雨散文,不仅篇幅宏大,语言、结构、情节戏剧化,而且以历史为主题进行描写是余秋雨创作散文的永恒主题,围绕历史展开文化反思,形成和展示了比较鲜明的人格特征。与此同时,余秋雨散文将个人情怀与国家民族有机结合起來,通过苦苦思索,向读者传递文化思考与哲理观念,充分彰显了散文中蕴藏的多重组合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余秋雨篇幅散文
Britain's“Shark House”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余秋雨投其所好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余秋雨投其所好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proximal and distal nerve segments of rats with sciatic nerve injury during Wallerian degeneration
寄小读者的信
《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