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120在缺血性心脑血管急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02 07:00蒋世荣黄发贵通信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7期
关键词:急症心脑血管心电图

蒋世荣,黄发贵通信作者)

(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广东 珠海 519100)

0 引言

急救医疗事业是当前我国民众的重点关注对象,并且在脑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根据相关研究指出,对于心脑血管急诊患者实施早期就是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对患者就是,能提高对患者生命抢救的成功率,使脑组织与心肌得到再灌流时间缩短,因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2],可视化120是新型的院外救护模式,主要通过在120急救车上安装车载心电图、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相关抢救设备,同时建立医院急诊科控制站与车载移动信息平台,根据移动网络等科技技术,对救护车进行定位,并实施远程监控,便于在运输中对患者实施远程急救指导[3]。本次研究针对可视化120在缺血性心脑血管急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先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未建立可视化120前4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再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建立可视化120后4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21∶19,年龄43~76岁,平均(61.43±4.28)岁;对照组男女比例22∶18,年龄43~77岁,平均(61.28±4.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及符合LAPSS卒中筛选标准的患者;②患者经我院院前急救人员进行现场处置后接回我院进行治疗;③入院后确诊为ACS及IS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受伤经外院住院处理而转院者;②中途转入他院治疗者;③外伤所致心脑血管急症患者;④院前死亡的病例。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救治模式。在未建立可视化120平台前,当医护人员接到电话后,需要经120医生出警接回患者,在到达医院后由院内急诊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实施心电图与头颅CT诊断,随后对患者实施开放静脉通路,尽可能对患者生命进行维持,由急诊医师首先对患者心功能进行检查,并采集心电图数据,同时给予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后,在对患者实施专科会诊,根据患者病情将患者转入专科治疗。

观察组实施可视化120救治模式。首先对移动平台进行建立,并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心脑血管急症救护医疗小组。当收到相关疾病出警命令时,救护人员需要确保在3min内出车离开医院,并迅速到达现场对患者实施抢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对于存在胸痛患者需要及时完成对患者心电图的诊断,并将心电图上传移动平台,尽可能缩短患者院前滞留时间。当患者送上救护车时,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并对患者心电图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同时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并通过可视化120平台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医院急救科,院内医师需要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并在患者还未回到医院前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掌握。若患者存在疑难杂症,可通过移动平台对患者实施现场指导,对患者实施快速的抢救。此外,还可通过平台即刻启动对患者的绿色通道,院内医护人员需要做好对患者接诊准备,同时提前为患者制定预警与诊疗计划,避免患者因时间耽误而导致患者救治效果受到影响。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治疗时间对比。包括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心肌酶结果时间、头颅CT检查时间、院前院内进行交接的时间、院内急诊诊疗时间、首次进行专科治疗的时间、门球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等。

(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心肌酶结果时间、头颅CT检查时间、院前院内进行交接的时间、院内急诊诊疗时间、首次进行专科治疗的时间、门球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临床治疗时间对比(±s,min)

表1 临床治疗时间对比(±s,min)

项目 观察组(n=40) 对照组(n=40) t P首次医疗接触时间 5.37±1.25 8.86±3.12 6.567 0.000首次心电图时间 3.52±0.43 7.59±1.25 19.473 0.000心肌酶结果时间 58.37±6.16 72.46±5.72 10.601 0.000头颅CT检查时间 29.56±4.28 35.63±3.57 6.888 0.000交接时间 4.75±1.02 6.59±1.73 5.795 0.000院内急诊时间 58.96±21.39 83.47±32.75 3.963 0.002专科治疗时间 13.19±4.37 19.58±4.23 6.645 0.000门球时间 107.38±13.16 136.93±19.24 8.018 0.000导管室激活时间 6.43±3.52 11.69±4.03 6.217 0.000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益严重,对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率也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且发病年龄也呈现出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临床研究发现,该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且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健康与生命造成严重影响[4]。临床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对于院前急救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未形成统一、成熟的救治模式,导致在对患者实施院前救治中易出现脱节现象,对患者病情的治疗造成一定的耽误,从而降低了对患者抢救成功率。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成为了当前临床中的重要课题[5]。

当前我国急救模式因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城市建设、人口密度以及急救资源配置等相关因素影响,导致其还未能建立起同意、成熟、规范的急救模式,致使临床中同时存在了多种急救模式,从而导致了我国急救水平与运作模式参差不齐,对患者抢救成功率相对较低[6,7]。

在相关调查中发现,当下我国存在的及机会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指挥型:这种模式主要由急救指挥中心与各大医院组成,急救指挥中心不设立医疗体系,只负责全是院前急救调度工作[8];②依托型:主要是指院前急救付诸于综合性医院,人员与设备支出主要由医院负责,有政府支持,可有效将院前、院内急救相结合,具有较强的诊疗能力,但缺点是缺乏统一管理,调度有效性相对较差[9];③独立型:这种类型主要是设立急救中心,并在各区域设立急救站,并于急救中心进行联网,医院前急救为重点等其管理、运行相对独立,实行统一指挥与调度[10,11]。

可视化120平台是当前新型的院前急救模式,主要以易懂通讯为基础,辅以远程视频技术,可有效监控患者病情,能同时对各科室进行有效整合联动,实现可视化、信息化及时,力求提高对患者抢救成功率。该模式具有抢救时间短、救治效果好、治疗模式完善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使用[12,13]。

在本此研究中,通过实施可视化120平台后,患者抢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的提高了对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了患者消极心理状态,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本次研究结果与崔慧敏[14]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实施可视化120平台,对缺血性脑血管急症患者具有重要的救治效果,为患者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影响[15]。

综上所述,可视化120在缺血性脑血管急症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可有效提高对患者抢救效果,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急症心脑血管心电图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观察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