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婕
摘要: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的思想,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影响后来大多文学家的人生智慧和心灵归处,挖掘“无为”的深层意蕴不仅对个人行为修养有极大意义,更对个体的人生幸福观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本文把 “无为”拆分为“无违”“无利”两方面内容,以人生幸福观为角度,运用《道德经》文本阐述不违背和不功利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无为;无违;无利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最高精神层面,是在掌握“道”的规律中提出的实践哲学,是多方面理解内在或外在的思想本质。在了解其境界之前,首先要从宏观角度认识一下“无为”的意蕴。在研究界探讨多年的基础上,“无为(wéi)”的读音被普遍化,意义为不主动有所作为,不“搬弄是非”,顺从自然规律或“天命”。但本人从其意义本质出发,认为“为”可读wèi,简单而言,即不为了任何目的,这中解释方法和老子顺应自然的本意是契合的。再次深入探討,“为”在古代汉语中有动词用法,即“做”,但没有被译为“目的”的名词用法,所以本人从现代汉语的理解出发,认为“为”读wèi,这只能是从意义出发的理解方法,是片面的,也是不成熟的,但也为解释老子的思想系统提供了一定的角度,即没有目的的、不争不抢的、顺其自然的行事。
虽然浅薄挖掘了“无为”的大方向意义,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利于运用,若从内心世界的修养、态度以及本质说起,需要有所拆解和袒露。所以本人根据老子的思想意蕴把“无为”拆分为“无违”和“无利”双重境界,探讨如何利用“无为”思想对待人生、充实幸福。
一、“无违”
“无违”意为没有违背,这是“无为”的本质,更是“道”的精髓,即似有若无的“自然”。其意蕴丰富,包含着形而上、形而下两方面的“尺度”:一方面是内化于心,从思想和本性来阐述;另一方面是外化于行,从行为和方式上来阐述。这也说明了老子“道”“无为”“自然”等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是一种广而概之的参透哲学。
其一,“无违”内化于心表现为不违背自己纯洁朴素的真心,即“抱朴守真”,老子认为人都有自己的本心和初心,这才是“真”,故需要保持自己纯净的初心,不为外界的诱惑所触动。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按照“无违”的原则去治理国家,使事情都顺遂于人性自然,不讲人性善恶,只说人性纯洁朴素,易于被诱动,所以需要“致虚,守静笃”,保持 “自朴”。此外,老子也运用辩证法思想阐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善恶美丑贵贱都是相形相对的,人们对于价值判断,经常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改变,所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不同于世俗之人,因为参透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违”。此章也是对“无违”的第二层意思做出解释,即不违背自己的自然个性,不试图与他人保持一致,世间万物相形相对,都是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所以需要“自正”来保持本心。
大多数文献研究都倾向于老子的修身之道,但究其根本都是关于人生、态度的哲学,本文从幸福观出发,窥探心灵境界,认为“无违”的思想即认同自己,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归于心之所念,不受外物侵扰,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所说的:“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幸福,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个性即本性和真心,一个人的幸福来源于心灵。如果个人可以在纷扰世界中保持“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心态和价值观,坚持自己思想的先觉性,就可以达到“无违”的幸福感,这也是身为人的个体独立性。
其二“无违”外化于行表现为做事情不违背自然规律,不乱为、不敢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是“为”的一种表现,此“为”不是压迫强制,也不是放纵、包办代替,而是合自然之为。第二章提到“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行为不应加入自己的倾向和强迫,而要听任万物自然兴起,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万事万物有其运行的自然法则,不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里老子进一步说明的问题是:“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即对个人状态做了阐释,要保持万物“虚静状态”,而这个“虚静”也可以联系之后庄子的“虚室生白”,在心灵无杂念、欲望、惊怕的基础上,顺应万事万物自然流转,故产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心灵满足。
将上述外化于行的“无违”运用到人生幸福观上探讨,可以发现并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是“善为”“渐为”。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加,逼迫式手段成为日常痛苦的根源。而这种逼迫式手段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敢为”,破坏了人的幸福机制或者天然本性,如教育应试的无节制作业、企业管理的无节制剥削、社会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老子的“无违”境界有助于改良现状,是不足与过足之间的平衡。若学习可渐进,符合记忆规律和生理机制,以长期积累取代一朝一夕,以学习规律取代强迫压制,以事半功倍取代事倍功半,将事物有方法的“善为”,不破坏心的“致虚”“清净”,使之不急、不燥、不愧达到“无违”的幸福感。
二、“无利”
“无利”意为没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即“清利寡欲”,这是“无为”的第二重境界,是悟“道”的主要态度。 “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指的是只求简朴安宁,不求纵情声色的生活态度,即是“无为”意义的深层揭示:没有目的性的自然而活。即第十三章所说的“无利”思想:“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不以宠辱等身为之物来交换身体和生命,其本质就是清静寡欲,远离声色犬马,再回归身心“自然”“无违”的状态。此外,“无私”“不争”也是为人处世的要旨,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些都是天道推及人道,不为目的、不居功自傲的人生态度。
将“无利”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社会中,易解难做,否则也不会出现历史的动荡前进。毫无功利性的人是否能够立足社会?本人还不能下定论,因为“无利”附属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它是一个“非公众性”的消极观念。所以本人把“无利”的思想运用于幸福观上,只强调心灵境界,即对调节心理具有一定的效用。一方面,“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把目的性看得太重,不以宠辱、权力为先,这样就无所谓失去。也可以理解为在行事初始阶段时不以结果为大,否则会心神激荡、畏畏缩缩,未享受过程,失自然平常之心。“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有文献指出其为消极意义的“不为故不失”,但其实需要结合“无违”一起理解,即不为了贪图利益而强制做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事,这样就可以防止事物反向。另一方面,老子认为人要无私不争,“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其中包含着大量辩证法的思想,即万事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双方互相对抗,也会互相转化,“不自私”故能“成其私”。矛盾不断产生,成功了一头就会亏欠另一头,故需平衡取舍,使得双方转化或相称,而这种平衡就是“无违”以及“无利”,更是“无私”“无欲”“不争”,使心回归纯净本质,保持一种平和的幸福。所以,“无利”的幸福心态要求个体不被欲望束缚、不被权力奴役,不妄为、不强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原文:介石乃机警。
译文:“And inward possession [kai-shek]gives wisdom and strength.”
“介石”源于中国国学典籍,意味着坚定不移。林语堂为其注释为 kai-shek(蒋介石的名字),這对西方读者来说 更为熟悉, 让他们能够理解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古典文化。
3.结语
由于诗歌形式的特殊,使得译者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无论是在语言翻译层面,还是语言美学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文化操纵与文化构建。译者也无形中发挥着文化传播者的作用。作为中西文化传播的使者,林语堂凭借着多元的文化优势,利用诗词的独特性,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它不仅达到了向西方读者介绍诗人苏轼的愿望,也实现了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英译诗词的成功,也为后来的诗词翻译,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 & Lefevere, A.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Cassell.
[2] Lin Yutang, (2017).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Newmark, Peter.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4] 戴玉霞,成瑛,2016,《苏轼诗词在西方的英译与出版》[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03):103-107.
[5] 高笑梅,2015,《林语堂的文化观及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C] 云南师范大学。
[6] 罗承丽,2009,《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思想”研究》[J] 中国翻译,(5):3-76。
[7] 林语堂,2017,《苏东坡传》[M]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朱婉婷(1996.05-),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学历,吉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