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湖红船到十九大

2021-10-31 02:45骆祥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十九大唯物史观

骆祥慧

摘  要: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一直以来都被党奉为生命线与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奋斗不息、欣欣向荣的重要保障。群众观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三个时期,党始终不忘与群众血脉相连,始终秉承着群众路线,并不断将党的正确主张传播至群众中。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党鲜明的政治特色和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本文从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渊源、历史演进、面临的时代挑战,以及永葆“赶考精神”解析了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群众路线;唯物史观;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南湖红船;十九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03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唯物史观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国情相结合,带领中华人民翻越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摆脱贫穷和落后,走向了共同富裕的道路。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取得累累碩果。思想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不断创新群众路线;政治上,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听取人民群众的诉求,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历史证明,兴亡人民定,盛衰凭人心,我党所取得的成果,离不开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依靠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来实现。

一、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解放和全人民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是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并用来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问题上的对立表现为,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推动的。唯心史观反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这种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角度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抹杀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唯物史观立足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抽象中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所有人都称作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是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当下,凡是拥护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纵观历史,得众者得国,失众者失国,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刘邦最初的实力不及项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手握十万大军,刘邦仅仅是一个诸侯,且并未出身名门。此二人都曾经进入关中城中,刘邦进城后,废除秦朝严苛的规定,与百姓“约法三章”,维护群众的利益,为老百姓考虑,受到百姓的拥护与爱戴,纷纷支持刘邦。接着,他封闭皇宫,还军霸上,取得最终的胜利。反之,当项羽打完巨鹿之战进入关中城中后,他实行三光政策,带兵屠城,火烧秦宫,搜刮珍宝,坑杀俘虏,所到之处民不聊生。楚汉之争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性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就是那片载舟之水,统治阶级想要平稳前行,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想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须想群众之所想、谋群众之所需。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国共产党治国和行政工作最根本的参照路线。列宁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群众才能够获得胜利。他还认为共产党只是人民群众中很小的一部分,只有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共产党才能够率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才能率领群众。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定为时代主题,深刻了解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凭借着团结群众和我党的正确指导,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可以说,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与改革中摸索出来的真理,逐渐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里阐述道,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3]。相比党的群众路线,国民党以官僚政客为主体的精英路线,逐渐脱离人民群众,甚至撤销农工商“五部”,彻底割裂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到与共产党角逐大陆政权时,方才心有余而力不足,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真理。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就必将失败。

毛泽东同志在坚持列宁群众观的基础上,将群众路线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这一点体现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文中对农民阶级斗争的伟大壮举进行了肯定,反驳了党内对农民阶级不正确的看法,提出了相信群众的观点。他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群众路线,这是党对群众路线最早的文字表达。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民众是战争最深厚的力量,只有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将军队变成人民的军队才能够建立起无敌的军队。紧接着他提出如何处理军民关系:一是尊重士兵,尊重人民的根本态度;二是发动农民群体的全部的积极性,支持战争,在政治上动员全部军队与人民参与是最重要的条件;三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在本篇文章开头之处,毛泽东同志便指出,领导和群众结合是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都必须采用的。在文章的第四段中,他再次指出党的一切实际工作只要是正确的领导,那么必须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党应当将人民群众的意见聚集到一起[3],然后再向群众解释和宣传,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这些意见的正确性,然后不断循环改进,得到更加生动和丰富的成果。他认为正确的领导意见一定要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在群众中坚持下去,这是党基本的领导方法,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领导方法同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斗争。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进行阐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最为鲜明的本质性区别,党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基于人民的利益出发,只要是正确的行动都是与人民的意愿相适应的,因此只要是错误的,均是不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所有共产党人应该不断修正自身错误,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官僚主义等各项弊病。毛泽东同志进行的总结中认为共产党人所有的言论与行动,都应当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所有同志应当谨记我党只有依靠人民、信任人民,才能够克服所有的困难,打击所有敌人,赢得胜利。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周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线,也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行动的重要路线[4]。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并且告诫全党,贯彻群众路线,便会取得成功,脱离群众一定会犯错误,全党要宣传贯彻群众路线,坚决抵制官僚主义。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资产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已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将一生中最诚挚的情感给了广大人民,热爱人民,也应当被全体共产党人永远坚守。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不断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强大的精神支柱,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坚定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念,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5]。以此,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三、群眾路线面临的时代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改变,群众路线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一是多元分化的主体:群众路线离散的挑战。新型社会阶层逐步兴起,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传统的执政党基础即工农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中的农民逐步沦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弱势群体长期处于社会底层而不能满足自身需要,极端人员采取“社会泄愤事件”来为博取社会的关注,危害社会。二是精英化的官僚:群众路线退化的挑战。精英化的管理,由高知识分子管理政务,会逐步脱离人民群众,滋生的官僚主义会恶化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三是固化的阶层:群众路线虚化的挑战。阶级固化是指社会成员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地位构成趋于稳定,底层人员向上的流动性受阻,而且社会不平等结构出现代际转移或者传承,出现“官二代”“富二代”等,寒门难以出贵子,群众路线逐步虚化。四是“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带来的挑战[5]。保持党的先进性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情,再小也要除。把“四风”问题进一步找准找实……对基层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开展专项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阐述,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党同人民的关系可能会更加疏远,其原因是党员与干部的意识淡薄,没有坚持群众路线,出现了作风问题。他告诫全党,如果群众立场站偏了,群众路线走歪了,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如果真的到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四、永葆“赶考精神”

在取得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同志召开了对我党而言意义重大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第一个“务必”是务必要使所有同志保持低调、谦虚和谨慎的作风,第二个“务必”是同志们务必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同志深刻意识到取得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提出“进京赶考”的口号,绝不当李自成,要时刻保持清醒,时刻保持警惕,给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形势下,我们应当牢记老一辈的谆谆教诲,时刻保持这一份难得的“赶考精神”,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为人民服务,同群众共甘共苦,既要反对不与群众商量就向他们发号施令的命令主义,也要反对任凭群众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尾巴主义。共产党人要时时刻刻谨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严格要求,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同人民群众血脉相连。这样,群众路线才能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全体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胜利果实。

参考文献:

[1]海彬.坚持党的宗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J].福建党史月刊,2004(7):35-37.

[2]黄晋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2):1-4+13.

[3]詹慧霞.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和当代价值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4]叶丛.试论毛泽东群众路线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4.

[5]阳国亮.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看党建研究的趋向[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13(4):22-26.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十九大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