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芳
【摘要】课后练习题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备课的方向标,是学生预习的指南针,是课文学习的外延,更是单元的知识点、训练点和重难点。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题,是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師应该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课前巧引导,课中紧围绕,课后促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出来的知识点、训练点和重难点。如何利用好课后练习题,发挥习题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最大价值?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课后习题的现状
对于课后习题,不同的教师有不一样的处理。有的教师对练习题不够重视,有空的时候讲解一下,没空的时候就视若无睹;有的教师略讲一二,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后练习沦为教材的“鸡肋”,跟编者的意图大相径庭。
其实,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都是编者观念和意图的所在,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如果能透过课后习题,把握住文本的重难点,将课后习题与教学完美结合,那语文课堂学习将更加高效。
二、课后习题的价值
(一)借助课后习题,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很重要,但是,自学不是盲目地学。那么,学生自学的目标与思考的方向是什么?学生预习就是自学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预习不仅仅是单纯地读准生字,读准课文就可以了,而应该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思考,如果学生能围绕着课后习题进行预习,则思考有了方向,能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那课堂的学习效果已经在预习时就成功了一半。
(二)借助课后习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围绕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个方面来组织单元。陈先云先生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的四个方面,概括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能力。
这些语文要素集中体现在课后习题上。教师研读习题,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语文课堂包罗万象,可以用于课堂的内容实在太多。因此,教师准确解读文本,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成为一节课好坏的关键所在。有了课后习题这个“指南针”,课堂教学就不会出现大偏差。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既有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兼有围绕文本内容的思考,更有具体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上述内容精心编排,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效、有趣,提升教学质量。
(三)借助课后习题,实施课外综合实践
训练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后习题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样式繁多:有基础性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课本剧的改编和扮演,还有开放性的文化探究……这样的习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形形色色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能拓宽认识的视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后习题的运用
课后习题安排在文本的后面,容易被教师忽略,但是,如果教师足够重视,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课后习题的重要作用呢?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巧用读和背,突破诗文背诵关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约132篇,占课文的比例约30%,比旧版增加80%左右。
古诗文的大幅增加,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方面,古诗文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尤其古诗文朗朗上口,突出了汉字的音韵之美。诗歌虽短,但蕴藏着无限的想象与意境美,令人心驰神往。另一方面,古诗文中常常隐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对古诗文的练习,首先要求诵读与背诵。教师一定要认真落实这个训练点。
诵读训练是基础练习,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忽略这个训练。一方面是教师都认为大声读书很容易,学生自己读两遍就好,因此将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文本上;另一方面,语文课堂需要落实的知识点实在过多,诵读需要“让位”给其他知识点。其实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小学古诗文的教学要反复诵读、滚瓜烂熟,而不必过分强调理解和艺术性。
如小学五下课本中的古文《杨氏之子》,课后习题首先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背诵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个习题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断句,读通句子,反复诵读,学生就能在这个练习中获得古文断句、读句的初步印象,这是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里能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的基础,学生读都读不通,断句不正确,是很难正确理想句子的意思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多次、反复诵读古诗文,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早午读落实读和背练习
每间学校都有自己的早读或午读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来读古诗文是再好不过。因此,教师要准时到位组织学生开口读,并且要坚持下来,积小成多,聚沙成塔。而且,每天课室前的朗朗读书声能增添学习的仪式感,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学习中变得更有底蕴。
2.利用课堂的口令强化读和背练习
课堂的组织与管理离不开口令,常见的课堂口令“请坐好”“一二三”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师可以念诗句的前半部分,学生接龙下半部分,并且坐端正,这样“无心插柳”式的方式,更彰显有文化、有温度的小学语文课堂。例如教师读上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同时,坐端正进行下一个环节,除了古诗词,还可以是有惮意的古文,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学生“必先苦其心志……”
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强古文记忆,还能时刻提醒学生怎样做人,引人上进。
3.利用语文活动丰富读和背练习
统编版教材对古诗文的重视,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单纯是课后习题中的背诵篇目数是不足够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要积累更多。因此,语文活动可以进步类似“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由“飞花令”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古诗文学习,这是对课后习题必要的、充分的补充。
(二)巧设情与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情景实现的。因此,课后习题常常用具体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中,提出“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说一说”;第五单元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同样提出“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习题的训练点,都要借助具体的情景,只不过前者是写自然环境,后者关照的是人物的内心,其内在的核心能力,都是要“写具体”,而写具体的方式可以是排比的手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方法实现。
小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仍然以直观思维为主,而情景的创设恰好能帮助学生理解习题,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时,要巧妙利用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景、家庭生活情景中进行练习,降低练习的枯燥味,增加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主动练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又能带回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巧增比与对,实现思维能力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初步的语文素养,成为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学生的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应对未来的挑战,需要的是关键能力,而不是现在的具体知识,知识更新得太快,而能力又增长又过慢,应该怎么办呢?
提升能力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是对比的方法,在实际的语文练习中,练习的增加不是随意的增加,对比也不是随意的比较,而应该是群文阅读。即相近主题、同一方法或相似的技巧的多篇文章进行阅读比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多角度的思考力,最终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四)巧合品与格,实现立德树人价值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突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通过引导、感化和激励人来实现塑造人、改变人和发展人。
课后习题是编者的精心设置,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乐于分享,拥有积极乐观的情绪,形成一定的道德品格。如三年级下册中的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郁气氛。再如《纸的发明》一文,课后学习延伸到中国的四大发明,立刻就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师在讲述习题时,要关注到习题中的人文价值,将其中的思想、品格和价值观发扬起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最后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课后习题小结
课后习题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重视课后习题,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必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使语文学习更加高效、有趣。
【参考文献】
[1]田长青主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指南.小学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鲁透珍.课后习题教学价值的挖掘和利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04)
[3]席慧娟.小學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721
[2]陈先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J].小学语文,2017年,第一期:1
[3]杨通知,田海洋.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及其课堂教学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