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思维的“新高度”

2021-10-30 07:28吴冰艳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摘 要: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广泛使用,大语文时代的来临,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而思维导图则是架构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工具。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合理使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本文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高阶思维

一、引言

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教授指出,发展儿童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育心理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具有双层结构,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通俗来说,表层结构即我们常说的“浅阅读”,就是浅层学习。浅层学习停留在记忆、理解等层面。而与表层结构相对的深层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的、个性化的理解,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达成应用、分析、创造等认知目标,需要的是一种高阶思维。因此,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是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问题的提出

1.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资源和精力,却收效甚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比如多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并通过死记硬背来强记知识点以应付考试。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思维没有得到锻炼,学生被动地吸收“碎片化”的知识也只能形成短时记忆。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以及阅读能力的低下。

不仅如此,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然后分析文本,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然后教师对要点及考试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记笔记。因此,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这与我们人类立体化的发散思维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广泛使用,大语文时代已经来临,对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学定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而思维导图就是架构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工具。

2.思维导图简述

思维导图的英文名是mind map。中文的名称有很多,比如思维树、记忆树、心智图等。它是由被BBC誉为“世界大脑先生”的东尼·博赞首创。东尼·博赞对其的基本定义是:“思维导图是用于记录发散思维的笔记工具,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增强思维能力,启发联想力和创造力。”思维导图的工作原理类似神经元结构。我们的大脑中,信息传递的载体就是“神经元”,它负责通过生物电的方式运送各种信息和灵感。神经元是由一个细胞体加它的突触构成的。而思维导图的结构和大脑的神经元的机构是相吻合的。

思维导图的理念是从主要到次要,从核心到细节。在思维导图中,我们使用的文字都是以“关键词”的形式出现的。有研究表明,思维导图记录可以略去线性笔记中50%以上的文字。

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提炼关键词,然后梳理成逻辑性强、高度概括的、有条理的且充满个性化理解的思维导图。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以激发,其阅读的能力和效率也得到提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开发。这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那具体该如何实践呢?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五年级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

三、以学定教:“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概括性很强的东西,是深度思考的产物。从文本中提炼关键词,需要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训练的是学生的高阶思维。思维导图的作用与成效是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成正比的。因此,笔者认为,思维导图比较适合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具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教师能够要抓住学生这一阶段的敏感期,通过有意识、有方法的训练,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1.先学:“绘”出浅层脉络

其实,从部编版教材的编排中可以看出,編者已经有意识地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了。比如相较以往的用文字梳理文章脉络及主要内容,现在多用辅之以简单的脉络图。比如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景阳冈》和《跳水》课后习题的第一第二题,这类习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把握,需要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十分熟悉,而后理清文本的脉络及层次,之后再提炼概括出关键词或短语,才能完成脉络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后习题,作为学生先学的作业。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先去完成这类习题,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情况,而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比如《景阳冈》这篇课文的条理较为清楚,学生在预习之后能够很快完成这张脉络图。通过第一个词“喝酒”的提示,学生能够依次填写“喝酒→(上冈)→(打虎)→(下冈)”,那教师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对于故事的发展就不必赘叙,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结合脉络图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跳水》这篇课文故事的起因和结果较为清楚,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对故事的经过概括不全面,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提醒,来帮助学生修正他们的答案。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出发去绘制思维导图,同时把自己困惑的地方标注在图上。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理清课文的脉络、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阅读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也会很有条理,极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解决教学的难点做铺垫,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地阅读文本,尝试从文本中去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毕竟,跳一跳够到苹果的过程无疑是有趣的。

2.研学:“绘”出高阶思维

在文本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突破重难点。比如在教学丰子恺先生的《手指》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文章语言的幽默风趣及领悟“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首先,教师可以以“手指”这个题目为核心关键词,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提问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炼出不同的关键词作为思维导图的分支。如:作者、主要内容、写法、道理、背景、文章结构、阅读感受等。第二关键词有了,那学生便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发散思维。比如从“作者”这个关键词学生可以发散出“简介、代表作”等分支。通过不断地发散,由单个问题引发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且其分析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在初读课文和预习之后,可以初步解决文章的结构、作者、主要内容、道理等分支的内容补充,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学生都知道这个单元的导语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学生在初读《手指》之后也都能感受到语言的风趣幽默,教师既然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所提的问题自然是要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比如学生能够对《手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一目了然,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文章创作的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战争年代,作者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照理说他的内心应该是苦闷的、悲愤的,为何他的语言却如此幽默风趣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不用学生一定得答出来,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再适当提醒学生作者的幽默风趣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到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知识网络。还可以引到学生讲解自己的思维导图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拓学:“绘”出整合能力

思维导图不仅适用于单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还适用于系统知识的复习、单元统整及“1+N”结构性文本的对比阅读中。思维导图应用在复习环节中,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便于其复习、巩固和运用。现在普遍使用的统编版教材,都是以单元主题为单位进行选篇。学生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单元统整,不仅能使学生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也便于学生多元化、创造性地整合学过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其整合能力。此外,由于教材文本的有限性,现多需要补充阅读、拓展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N”结构性阅读。而在这样的结构性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求异思维。比如《威尼斯的小艇》的“阅读链接”中选取了朱自清的《威尼斯》片段和法国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关键词“威尼斯”出发去绘制思维导图(图1)。

在这过程中,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阅读体验,能够由此即彼,在大脑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并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体现出来,其阅读的能力和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效果及反思

1.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收获了可喜的效果。首先,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的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思维导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带有目的地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查找、提炼关键信息,整合成关键词,就像是挖掘宝藏一样。在这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专注力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次,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训练。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导图都是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是他们思想的创造性表达。学生对单篇文本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也能对整个单元的多篇文本进行整合阅读,还能对“1+N”结构性文本进行对比阅读。

2.反思

当然,在思维导图的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对部分文本的关键词的提炼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去发现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有时候实在提炼不出也可以先打一個问号或是以问题作为核心关键词去绘制思维导图。再如,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条理不够清楚。由一个核心关键词发散的分支形状不一、颜色太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每一个层级的分支要统一颜色和形状,这样层次感才清楚,思维导图看上去才能一目了然。

五、结束语

总之,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得到合理有效地使用,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将会有很大的作用。而学生对绘制思维导图相对来说比较陌生,还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和教学。让我们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有效工具,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助力。

参考文献:

[1]宋莹.思维导图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大学出版社.

[2]达秀兰.“绘”出课堂的精彩 ———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探索篇课题荟萃.2018.

[3]李金英.借“图”发挥,深度阅读 ——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改革.

[4]连秀霞.巧用思维导图 轻松学习语文[J].当代教研论丛.2019(06).

作者简介:

姓名:吴冰艳(1993-);性别:女,籍贯:江苏省苏州市,民族:汉族,学历:本科,毕业于扬州大学;现有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