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灵
在四川成都东门狮子山附近,一处以“东门市井”命名的文化体验街区内遍布着铺板小馆、露天茶社、凉亭水榭,微风习习,荷香远溢。选一个天气凉爽的清晨,到菱窠茶社去泡一杯“三花儿”,听听隔壁吹壳子,运气好的话还能遇到袁庭栋老爷子来摆老成都的龙门阵。半晌午时分,要一碗豆花饭来打尖,老成都氛围值瞬间被拉满。日益热闹的菱窠,让一旁的李劼人故居显得更加沉默了,令人不由得想要去解读这无声的密语。常言道,宅院“三分靠匠人,七分靠主人”。刚走进李劼人故居,我们就被院子里浓郁的家常味牵住,自然地放缓了脚步,得空细细了解李劼人这史诗般的一生。
李劼人,四川成都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称他为“中国的左拉”,巴金先生称赞“只有他(李劼人)才是成都的历史学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他笔下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被郭沫若先生称颂为“小说的近代史”。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李劼人曾被聘为“国立成都大学”教授,也担任过成都市副市长,还做过杂志主编、餐馆老板、修理厂厂长、纸厂董事长、翻译、文联委员,其中,他的餐馆老板身份最为轰动。
李劼人能够成为餐馆老板,全凭他自小就深谙烹饪之道,“其寡母能做一手川菜,有名于其族戚中。故劼人观摩有素,从选料、持刀、调味以及下锅用铲的分寸与掌握火候,均操练甚熟”。后来,他到法国巴黎留学,更是因厨艺精湛被大家称作“大师傅”。李璜曾在《李劼人小传》中记述:“(他)在四川同乡中好吃好谈,不忘‘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中心城市,米好,猪肥,蔬菜品种多而味厚且嫩,故成都之川味,特长于小炒,而以香、脆、滑三字为咀嚼上品……而劼人、太玄两个成都青年,不但会吃,而且会做川菜,因之我们都尊之为‘大师傅。每聚,劼人与太玄轮流主厨……”
李劼人不仅会吃、会做,更会总结,从食材、工具、工艺到菜品,再到衍生的饮食习俗及人文特性,谈古论今,中西对比,无所不知。车辐在《川菜杂谈》里谈道:“李劼人之吃,不仅在于会吃、会做,难得是——精到,而且又能行之于文,将其精到处用文字记载下来,作为总结性的论述,比之于前人,这一点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多年的积淀让李劼人在美食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在《四川时报》上发表了43篇论述饮食文化的文章,对中国菜尤其是川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梳理,从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到食客青睐程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后来,这组文章被收入《漫谈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表在《风土什志》上,分别为《食——国粹中的宝典》《高等华人之吃人》《老百姓桌上的菜单》《劳苦大众的胃病》《“蔬菜之国”之谜》《吃鸡鸭方式之师承叫化子》《吃的理想境界》等。
除了总结性的论述文章,在其创作的小说里,李劼人更是川菜的细节控。
在“大河小說三部曲”里,川菜和川味小吃频频出现。从名川菜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废片)、宫保鸡丁、凉拌白肉等,到名川味小吃担担面、冒节子、凉粉、抄手、马蹄糕、鸡丝豆花、牛舌酥锅块等,都在他的笔下大放异彩,令人口舌生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麻婆豆腐和废片。他在《大波》里如此描述麻婆豆腐:“舌尖初次触碰,新鲜的麻辣感带来令人惊艳的兴奋;滑入喉咙,豆腐温热鲜嫩,吞咽后余韵不绝。”麻婆豆腐的麻、辣、滑跃然纸上,川香四溢,挑逗着味蕾的同时又诱惑着嗅觉,恨不得立马来二两甑子干饭,做个快乐的“干饭人”。
至于废片,更是大有名堂。废片,顾名思义,就是废弃的食材。晚清甚至更早的时候,成都皇城坝的回民用五香卤水卤制废弃不用的牛头皮,然后将其片成近乎透明的薄片,再浸泡在秘制辣油里,装进竹篮子里沿街叫卖。李劼人在《大波》里这样写道:“黄澜生一凝神,才发觉自己的大腿正撞在一口相当大的乌黑瓦盆上。要不是两只大手把瓦盆紧紧掌住,它准会从一条板凳上打碎在地。光是瓦盆打碎倒在其次,说他赔不起,是指盛在盆内、堆尖冒檐、约莫上千片的牛脑壳皮。这种用五香卤水煮好,又用熟油辣子和调料拌得红彤彤的牛脑壳皮,每片有半个巴掌大,薄得像明角灯片;吃在口里,又辣、又麻、又香、又有味,不用说了,而且咬得脆砰砰的极有趣。这是成都皇城坝回民特制的一种有名小吃,正经名称叫盆盆肉,诨名叫两头望,后世称为牛肺片的便是。”
这一瓦盆的废片又叫盆盆肉,还有个形象的名字叫“两头望”。因为废片最初属于下等人的食物,当时有头有脸的人物是不会去吃的,怎奈这废片太诱人了,咬一口,麻、辣、香、脆一应俱全。一口下去,不止舌尖上的味道,还附赠舌尖上的声音,脆口到耳朵即刻就能拥有一场听觉盛宴。再加上红油花椒的麻辣兼备,嘴唇周边的触电感异常明显,让人忍不住直呼“根本停不下来”!有头有脸的人禁不住诱惑去吃废片,但又怕被熟人看见,只得跟做贼一样,吃几口望望左边,再吃几口望望右边,因此得名“两头望”。后来,郭朝华、张田政夫妻在废片的基础上加入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用同样的烹制方法创制了大名鼎鼎的夫妻肺片。麻辣鲜香、爽口下饭的夫妻肺片就作为川菜凉菜的当家花旦迅速走红,甚至走上国际舞台,拥有了一个绝妙的英文名,叫“史密斯夫妇”。
“史密斯夫妇”洋气,李劼人夫妇则格外接地气,“不登大雅之堂”,便创办了与“大雅”相对的“小雅”。
1930年,作为四川军阀统治中心的成都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遭到军阀的大肆逮捕、屠杀,教育界也沦为了军阀争权夺利的地盘。深受青年爱戴的李劼人敢于仗义执言,不愿同流合污,遭人嫉恨。对此,他态度非常鲜明:“1930年暑假,成都大学校长张澜,由于思想左倾为当时军阀所扼制,不能安于其位。张澜先生要到重庆去,我不能劝他不走;我自度在张澜先生走后,我也难以对付那些军阀。所以,在张澜先生走之前,我就提出辞职。张澜先生没有同意,我遂借了三百元,在成都我租佃的房子里经营起一个小菜馆,招牌叫‘小雅。我同妻亲自做菜,一是表示决心不回成都大学;二是解决辞职后的生活费用。”当时,成都几家报纸还专门登载新闻《成大教授不当教授开酒馆,师大学生不当学生当堂倌》。记者濮冠云更是为之撰联:“虽非调和鼎鼐事,却是当炉文雅人。”一时之间,李劼人辞去教职下海开餐馆的消息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