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宏涛,宋成君,咸婉婷,杨思远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哈尔滨 150028)
海水温度、盐度参数的重要性等同于地图的方向坐标,海水深度参数相当于地图的高度坐标。精确测量海洋温盐深参数,对海洋经济开发、提升科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温盐深测量技术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数千年前,早期岸边生活的人类因捕鱼需求,通过竹竿、木棒或礁石等标记水域深度,后期有经验的渔民通过感知水体温度,即可判断水下鱼类资源丰富程度。经历大航海时代后,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海上航行经验,同时也遇到了很多诸如“液体海底”等诡异事件[1]。1670年前后,以英国科学家玻意耳开展的海水密度与含盐量关系研究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海洋盐度研究。1819年,马塞特通过烘干称重法测得了海水含盐量,提出了海水组成比例恒定性规律[2-4],海洋温盐深水文参数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78年,国际盐标的提出,奠定了近代海洋温盐深测量技术基础,该标准被称为实用盐标或78盐标,盐度计算由电导率值经温度、压力补偿得出,与海水盐分的组成关系较小,该标准得出的盐度值与海水密度关系更为精确,具有计算简便、精度高、实用性好等优点,因此沿用至今。
温度作为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测量技术发展较早,测试方法较多。目前,国际主流公司温盐深传感器的温度测量标称精度为0.002℃,用于温盐深传感器的温敏元件主要为绕丝结构铂电阻和热敏电阻。
铂电阻:温盐深传感器温敏元件所用铂电阻为柱状绕丝结构,感温核心元件为高纯度铂丝,经绕制处理后,形成类弹簧回旋结构,铂丝放置于陶瓷腔体内,经填充氧化镁粉等绝缘导热材料,提升温敏元件耐振动、冲击的环境适应性,外部采用钛合金或316L不锈钢金属封装,具备测温重复性好、非线性、长期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强等特性[5],但灵敏度较小(PT100型铂电阻温度灵敏度约0.38Ω/℃),敏感元件体积相对较大。
热敏电阻:根据温度正负系数不同,热敏电阻分为PTC和NTC,温敏元件为半导体材质,元件体积小,温度灵敏度大(>100Ω/℃),测温精度高[6],但因半导体材质自身特性,热温敏电阻年漂移量较大,校准周期较短。
目前温盐深传感器的海水深度测量,多采用测压法测深[7],根据:
p=ρgh
(1)
h=p/ρg
(2)
通过读取被测点海水压力,获取深度参数。目前国际主流公司的深度测量精度优于0.1%FS,使用的压敏元件主要为压阻式和谐振式两类。
压阻式:又称硅压阻式压敏元件,基于压阻效应测压,采用MEMS工艺,在硅基片上制备惠斯通电桥,感压时,一组对壁阻值增大,另一组阻值减小,通电后,测量元件输出电压即可实现压力测量。压阻式压敏元件制备工艺较成熟、批产成本较低,量程可达500 MPa以上,但测压精度相对较低,精度较高的中小量程元件,其精度也仅可达到0.1%FS。
谐振式:采用MEMS工艺制备而成,测压时,元件发生形变,导致固有频率发生变化,通过测量压敏元件的固有频率即可完成压力测量,谐振式压敏元件测量精度极高,可达0.01%FS以上[8],但元件制备工艺较为复杂,仅国外个别公司具备批产能力,价格较为高昂。
目前国际主流公司的电导率测量精度为0.003 mS/cm,常用元件按测量原理进行分类,电导率敏感元件可分为电极式和电感式[9]。
2.3.1 电极式电导率敏感元件
电极式敏感元件采用气相沉积、金属溅射工艺,选用铂等金属材料在陶瓷或玻璃表面制备导电电极,基于电极间等效电阻表征海水电导率,实现根据测量电极数量,敏感元件分为二电极式、三电极式、四电极式和七电极式[10]。
二电极式:本质为两片对立的片状或环状电极,电极两端施加直流或交流电压,海水中导电粒子浓度不同,电极间产生电流大小不同,通过测量电流大小,即可表征被测海水电导率值,测量量程可达2 000 mS/cm以上。该原理激励电极与测量电极共用,电极极化现象严重,且边缘效应严重,敏感元件的测量精度、长期稳定性较差,故该原理敏感元件多用于电导率量程较大、测量精度要求较低的应用环境。
三电极:本质为三片环状电极均匀分布于电导池内,测量原理如图1所示,采用文氏振荡电路,电导池流经海水时,电极间等效电阻R=RS1//RS2,且与海水电导率相关,通过合理搭配元器件,电路输出频率为1/(2πRC),通过测量振荡频率即可表征被测海水阻抗,完成电导率测量[11],量程多为0~70 mS/cm。温盐深行业的标杆——美国SEABIRD公司,其产品多采用三电极进行电导率测量,三电极式电导率元件测量精度较高,可达0.003 mS/cm,产品长期稳定性优于0.001 mS/cm/月。该原理要求电导池内的海水具有较大的等效电阻,导致电导池结构较为细长,导流比(电导池直径与长度之比)仅0.02左右,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堵塞,被测介质交换较慢,常需要配泵使用,业内部分人士认为,水泵虽然提升了电导池内外之间液体交换速度,但同时也会破坏被测海水的微结构,出现海洋水文参数测量误[12]。
图1 三电极电导率测量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ree-electrode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四电极:如图2所示,四电极电导率元件由两组同轴对称电极组成,激励电极施加交流信号时,输出电极产生与被测电导率相关的电压信号,实现电导率测量。该元件的激励电极和测量电极彼此独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极极化问题,且电导池为开放结构,海水交换速度较快[13],该敏感元件为MEMS结构,是未来微体积传感器的重要发展方向。受限于制备工艺的原因,小尺寸电导率元件电极的同轴度不高,导致元件测量精度相对较低。该原理敏感元件的电极多为陶瓷基底上的平面结构,存在一定的应力失配现象,导致元件的长期漂移量较大,耐振动冲击的环境适应性较差。
图2 四电极电导率元件结构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structure of four-electrode conductivity elements
七电极:七电极电导率元件可视为两组四电极元件,测量原理如图3所示。电极1为激励电极,接交流激励后,与电极6、7分别建立内部电场,电极6和7为接地屏蔽电极,提升元件电磁兼容性,电极2和3、4和5为两组测量电极,输出信号的平均值表征被测海水电导率。七电极元件同时具备三电极和四电极元件的优点,两侧电极接地,形成电磁屏蔽,元件的电磁兼性好,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导流比可达0.2,无需配泵使用[14],测量可达0.003 mS/cm,响应时间可达50 ms。
图3 七电极电导率测量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seven-electrode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电极式电导率敏感元件多为MEMS工艺制备,产品体积较小,测量精度较高,但其电极直接接触被测介质,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电极腐蚀、电极污染和微生物附着等问题,导致测量精度急剧降低。
2.3.2 电感式电导率敏感元件
电感式电导率敏感元件电磁感应实现电导率测量,结构如图4所示。敏感元件采用交流信号激励,激励电感内部产生交变磁场,导流管内部产生感生电场,该电场驱动导电粒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感应电感输出端产生与被测海水电导率成正比的输出信号,即完成海水电导率测量[15],电导率测量精度可达0.003 mS/cm,响应时间可达50 ms。
图4 电感式电导率元件结构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ructure of inductive conductivity elements
电感式电导率元件外壳均为耐腐蚀材料(多采用POM制备),电感核心元件置于壳体内部,不接触海水,与电极式相比,不存在电极极化、腐蚀问题[16],但其体积、质量较大。因电磁感应工作原理,导致传感器温度漂移量较大,其激励电感和感生电感为绕线结构,与MEMS工艺制备的电极型元件相比,元件批量一致性较差。
温盐深传感器作为海洋水文参量测量的主要仪器设备,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涌现出了SEABIRD、IDRONAUT、ALEC、Sea-Sun-Tech、AANDERAA、RBR等众多研发公司。目前,各公司的温盐深传感器所用温度、压力敏感元件基本一致,但基于公司技术积累不同,所用电导率敏感元件差别较大,目前三电极、七电极和电感式敏感元件均有较多应用,产品性能也较为成熟。虽然各公司的温盐深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原理存在一定差别,但敏感元件小型化、高精度、低功耗、防生物附着的发展方向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