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东,应姗珊,罗 岚,李冬冬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临床微生物室,四川成都 610041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梅毒螺旋体可引起慢性全身性传染疾病;其临床症状呈多样性,不同症状随梅毒分期而表现不同[1-4]。目前,主要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对梅毒进行诊断。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是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与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5]。近年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应用较广泛,但检测中出现弱值或者低值结果时很难解释。研究显示CLIA 法结果出现COI低值时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解决此类问题主要采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法进行复核,TPPA法存在主观因素,造成部分结果依然难以解释,建议在TPPA法判读结果有争议时进一步采用多种方法复检[6-7]。因此,本文对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COI低值的血清标本,采用TPPA法复检,对部分存在可疑结果或有争议的标本运用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法再次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标本来源 收集2020年3-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患者血清标本,应用Cobas e801电化学发光仪检测,发现有402份血清标本梅毒螺旋体抗体COI低值(1≤COI<10)。经TPPA法复检,阳性345份,阴性37份和可疑(或保留)20份,从中选出阳性43份、阴性37份与可疑20份,COI低值血清标本采用FTA-ABS法进行IgG和IgM特异性抗体检测。
1.2标本采集 收集402例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CLIA、TPPA法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剩余血清于-80 ℃冰箱保存。
1.3方法 所有试验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ECLIA法检测由罗氏公司提供的Cobas e801化学发光仪及配套梅毒试剂盒进行;TPPA法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FTA-ABS法由欧盟实验诊断股份公司提供的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IgG/IgM检测试剂盒及荧光显微镜配套系统进行。
1.4结果判读 TPPA法复检方法:将血清稀释液按100、25、25、25 μL依次加入1~4孔反应板;再加入患者血清25 μL至第1孔,然后依次从上孔吸取25 μL加入下孔(从第1孔至第4孔),第3孔加入25 μL未致敏粒子,第4孔加入25 μL致敏粒子;混匀后室温水平静置2 h后观察结果并记录。粒子成纽扣状聚集,边缘均匀平滑,判读为阴性;粒子形成小环状,边缘均匀平滑,判读为可疑;粒子明显变大或边缘不均匀且呈膜状延展,判读为阳性。
FTA-ABS法复检方法:将患者血清进行稀释,滴加30 μL稀释后血清至加样板反应区,将生物薄片载片盖在加样板凹槽里,18~25 ℃温育30 min,用PBS-吐温缓冲液清洗并振荡浸洗5 min,滴加25 μL 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荧光二抗至反应区,再次温育及浸洗,甘油封片,显微镜下判读荧光模型。无荧光反应,则判读为阴性;吸收后的患者血清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荧光二抗,在显微镜下呈现苹果绿色的荧光,则判读为阳性。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100份标本FTA-ABS法的IgG/IgM检测结果与TPPA法结果比较 在TPPA法IgG/IgM结果阳性43份、阴性37份、可疑20份ECLIA法和COI低值血清标本中,FTA-ABS法IgG、IgM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3.00%、7.00%,其中FTA-ABS法IgM、IgG两种抗体检测同为阳性的血清标本有6份,IgM单抗体阳性的血清标本1份。因此,FTA-ABS IgG/IgM 检测阳性率64.00%,与TPPA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PA法与FTA-ABS法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150)。见表1。
表1 FTA-ABS法IgG/IgM检测结果与TPPA法比较[n(%)]
2.2ECLIA法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COI为1~<5、5~<10时FTA-ABS法复检结果与TPPA法复检结果比较 当1≤COI<5时,FTA-ABS法与TPP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51%、37.84%,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0.160)。当5≤COI<10时,FTA-ABS法和TPP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38%、57.6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0.810)。见表2。
表2 FTA-ABS法与TPPA法梅毒螺旋体抗体在ECLIA法结果COI为1~<5、5~<10时复检结果比较[n(%)]
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且流行趋势逐渐增加[8-9]。近几年,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梅毒感染趋势较明显[10],梅毒感染至今是敏感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及家庭和谐,因此,对实验室检测梅毒的技术提出了挑战。若发现梅毒结果假阳性或COI低值时,不及时进行其他方法学复检,易造成患者生理、心理、经济等负担,增加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11]。梅毒螺旋体血清检测方法结果可靠性尤为重要,是避免引起医疗纠纷的基石。
本文使用ECLIA法对临床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普筛,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全自动化、操作简便、高通量、耗时短等优点,但存在一定数量的标本假阳性;ECLIA法、TPPA法和FTA-ABS法3种方法均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但也存在不同之处。ECLIA法包被的抗原为生物素化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重组抗原(TpN17、TpN47、TpN15),而TPPA法和FTA-ABS法包被的抗原为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这3种方法的检测原理、检测时间、自动化程度、灵敏度、特异度也各不相同,如ECLIA法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时间较快(约18 min),自动化程度高(Cobas的前处理流水线),操作步骤简单,灵敏度高;而TPPA法与FTA-ABS法分别采用间接凝集法、间接法,二者检测时间相对较长,自动化程度不高,相对ECLIA法操作步骤复杂,但二者检测方法的特异度高,能更好地作为补充试验进行检测,排查梅毒感染。因此,本研究对2020年3月1日至6月30日来本院就诊患者通过ECLI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收集COI低值(1≤COI<10)标本共402份。将402份ECLIA法检测结果低值血清标本进行TPPA法复检,复检结果显示20份结果可疑,37份结果阴性与ECLIA法结果不符,其临床诊断为肿瘤、颅脑感染、急性炎症等,有相关研究显示某些疾病如脑部病变和肿瘤会引起梅毒生物学检测结果假阳性[12]。
对于ECLI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是否存在假阳性或TPPA法结果可疑的血清标本是否真阳性,还需进一步证实。所以将实验中TPPA法结果中可疑20份、阴性37份及阳性43份血清标本采用FTA-ABS法IgG和IgM特异性抗体检测。FTA-ABS法结果显示64份阳性,与TPPA法结果不一致,FTA-ABS法阳性检出率高于TPPA法,可能与TPPA法的检测方式有关,TPP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总抗体,无法分辨特异性IgG抗体和IgM抗体,无法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13]。本研究FTA-ABS法结果中有6份IgG和IgM抗体均检测为阳性,提示可能正在进行梅毒治疗或治疗梅毒不彻底;1份IgM抗体阳性,IgM抗体是梅毒活动性的血清学指标,提示可能患者是初期感染或患者因免疫力低下导致IgM抗体再次升高[14-15]。为更加清楚了解FTA-ABS法与TPPA法在ECLIA法1≤COI<10区间是怎样的检出分布情况,分别将1≤COI<5和5≤COI<10区间值作为诊断界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COI<5时二者方法存在差异性,5≤COI<10时二者方法不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将TPPA和FTA-ABS两种方法进行联用复检,特别是在TPPA法结果可疑及ECLIA法1≤COI<5时,两种方法互相补充,极大提高了临床检测效果。笔者认为,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ECLIA法检测出现阳性低值时,应选用多种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方法进行复检,虽各种检测方法都存在假阳性,但只要正确运用行业标准及梅毒诊疗指南指导方法,制订好实验室相关操作流程,就能出具可靠、准确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结果,且能有效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避免医疗纠纷产生。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梅毒检测的技术性因素之外,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对于梅毒的诊断更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当ECLIA法5≤COI<10时,TPPA法与FTA-ABS法检测结果一致性强,说明在ECLI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出现低值时,COI≥5的低值血清标本使用以上两者方法进行复检均可以满足临床检测要求;但当1≤COI<5时,两种方法一致性差,若存在可疑标本争议,运用TPPA法复检后,应建立第二种方法再次复检,以此提高实验室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