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彭瑞敏 闫苗弟
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衡量高质量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要看数以千万计教师、数以亿计学生的素质能否不断提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怎样发挥教师队伍在提高育人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结合各校的探索及实践,共同探讨基础教育如何向高质量教育体系迈进。
议题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怎样发挥教师队伍在提高育人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如何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实现“学有优教”?
郭晨光: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要有适应学生发展的好学校,还要有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好教师,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学生——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对学生的优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从教师“非专业”能力提升方面谈谈影响教师实现“学有优教”的重要因素。
我们看待优秀教师,除了看他的专业能力,还要看他的“非专业”能力。有的教师肢体语言丰富,举手投足间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学识渊博,课堂教学娓娓道来,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些看似不是专业的能力,其实都对“学有优教”有很大帮助。
讲人格。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这样的教师是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学校应是一所风清气正、有温度的学校,每一位教师要有正气、有骨气、有才气。这样的学校才具有良好的教育生态,教师才拥有良好的素养,培养的学生才受认可。
立筋骨。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的立业之本是课堂;在非专业能力方面,教师的筋骨当是精气神。一位教师想要带领好学生,必须具有“争口气,不泄气”的思想,有信仰,有追求,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敢于争先、勇于争先,有激情,有干劲。
养情怀。教师的积淀、眼光和情怀,决定着管理的水平和高度。教师要带着童心、爱心和责任心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同时,要熟悉“不占有原则”“规矩和爱统一原则”等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等来指导教育。还要热爱生活,做一个有生活品位、有生命追求的人。
成榜样。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工作不到三年,但学科成绩、班级成绩优秀,很受学生爱戴。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他曾经是全省武术冠军,曾到很多国家参加比赛并获得奖励,成了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了一面“镜子”。这些看似都是“非专业”能力,但都与“专业”相关,能够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张冬芝:很多来工农小学观摩考察的校长、教师总会感叹,这样一所貌不惊人的学校,凭着什么成为优质教育窗口学校?成为孩子们心生向往的成长乐园?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我们的有效路径是“四项修炼”。
修炼一:读书养气,提升教育格局。2015年,我们策划并实施了读书养气计划,让团队多一点静气,增一点锐气。之后,我们引导教师有意识地读哲学类、教育类、传记类、文学类书籍,让他们汲取教育教学的智慧。从2018年开始,我们让教师从典籍中汲取先贤智慧,涵养君子人格,重塑精神长相。
修炼二:积极表达,输出促进成长。没有输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沉淀与内化。在工农小学,输出是最好的成长。教师的输出不仅仅是写论文、做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等,更见成效的是学校有意识、有计划地搭建各种平台,鼓励教师们大胆表达。例如,学校没有固定的主持人,而是有意识地选派不同的教师当主持人,以提升教师的表达能力及控场能力。
修炼三:微格教研,探索教学奥妙。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魅力,微格教研是有效途径。运用微格教研,我们注重观察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分析每个细节背后承载的目标和思想。通过名师的课堂微格解剖,悟出教学之道;通过自身教学解剖,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在深度解剖中,每到一个关键节点,教师们会互相启发:遇到这样的学情,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还可以怎么突破?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微格教研的基本流程:聚焦主题—录制教学—回放解析—总结提升。回放课堂实录,再将课堂定格到每一分、每一秒,进行深度解析,使教师之间形成研究共同体,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
修炼四:问道借力,增添发展动能。我们引导教师参加有意义、能落地的优秀社群,如新基础教育群、经典吟诵群等。当教师遇到瓶颈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同时,注重向导师借力。“如何真正关注生命个体的成长?”“你的教育思想从哪里来?”导师启发教师深度思考。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教师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
严玲珍:我校对教师队伍现状开展调查,发现教师流失严重、人才队伍结构不甚合理,有的教师难以适应课改要求、倦怠感严重。通过研究,我校探索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加强政策引领,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学校组织教师制定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规范教师的行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让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力合作,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加大力度,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根据教师需求,学校提供优质资源、优质服务,对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提供专业指导,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培訓方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的教师。
把握重点,明晰青年教师培养思路。根据设计培训方案、实施步骤,明确时间表及路线图,科学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努力下开展“少年中国说”武术特色活动和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腰鼓操”,让每位青年教师都得到发展,感受到幸福。
以“科研课题”为抓手,形成骨干教师培养载体。针对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研究素养不高的现状,学校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施科研引领、课题推动策略。根据已创建的特色基础,加快开展特色课程、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
敢于创新,以市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分批分类开展课改试验,创新机制体制,激发课改原动力,充分释放课改发展活力。开展校内青蓝工程结对子、首席教师工程,依托教育教研专家和名校的力量带动学校快速发展。采用互动型的培训模式,根据教师的自身素质、特长和学校课程安排,对教师进行系列化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丰富教学特色。以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为主体,带动其他教师发展,使所有教师都能参与课改项目的教学,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华晓军:郑州市秦岭中学是一所新建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学经验缺乏。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我校青年教师依然延续着传统教学方式。如何转变教育观念,让教师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成为我们面临的又一个课题。
项目化学习是解决传统教学缺陷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让学生达到识记、理解、应用知识等学习目标,还能通过问题解决、决策、创见等高阶思维策略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鉴于此,我校大胆引进项目化学习模式。
以理论研讨为依托,让项目化学习动起来。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科研团队,每周召开一次交流会,研讨学习中的困惑,分享对项目化学习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学习和交流,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以提升素养为焦点,让项目化学习活起来。通过集体阅读、共同分享,让教师对项目化学习产生初步印象。之后,我们让教师先后设计了四轮项目化学习方案,每一个项目都经过集体讨论,反复研讨并修改,以形成规范的设计稿。教师的认知在一次次地精打细磨、认真推敲、难点突破中发生了转变,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
以强化实践为根本,让项目化学习亲起来。秉承“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的理念实施项目化学习设计方案,结果发现方案与现实存在差距。于是,我校对原有方案进行探索修改,在一次次打磨中破茧成蝶。经过专家的指导,教师认识到:项目化设计方案只是预设的一个方案,驱动性问题提出后,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预设解决的方案和最终成果,然后进行初步尝试。当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认知冲突时,教师才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适当的学习支架。整个过程教师都站在学生的身后。
以创新思维为重点,让项目化学习火起来。项目化学习实施初期,我校鼓励教师申报课题,以课题带动校本化研究。
在多年的历练中,我校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改变了思维方式、提升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互动中提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
议题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涉及无数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祖国的未来。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田国军:“有质量的教育”绝不单单是学习成绩好、考的分数高,最起码要符合塑造健全人格、尊重成长规律、拓展个性空间、符合社会需求四方面特点。满足这些特点,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立足当地实际,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提出了打造尊重教育的实施规划。
尊重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通过尊重规律、尊重师生、尊重个性达到“夯实基础,激发潜能,培育个性”的教育要求。2011年,经过专家对学校管理的诊断引导,我们把尊重上升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并把打造尊重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出发点。
打造尊重的教师团队。学校要切实实施尊重教育,必须要有一批尊重型教师。这就需要学校把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只有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专业水平,才能保证学生的发展。
构建尊重课堂,充分展示学生的精彩。学校打造尊重的课堂,要求教师眼里始终有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的生成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判断。我们提出了“12345”尊重课堂的具体要求:“一种理念”即“尊重”;“双向成长”即师生实现双向成长,课堂既要发展学生,又要成就教师;“三大特点”即学生学习方式要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四种境界”即课堂教学努力追求“开放、互动、生成、高效”的境界;“五大目标”即课堂教学实现培养“基础扎实、思维开放、潜能激发、阳光自信、健康成长”的学生的目标。
开设尊重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课程开发理念,遵循打造尊重教育的基本思路“尊规重律、尊礼重德、尊知重能”,学校相继开发“律己、明德、尚能、追梦”为主题的系列尊重课程,最终实现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目标。
积淀尊重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在尊重的理念下,学校打造尊重的教师团队、构建尊重的课堂、开设尊重的课程、倡导尊重的管理,这一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尊重是制度、尊重是行为、尊重是品格,更重要的是尊重形成了学校的文化,这是打造尊重教育的最高追求。
邵世开:《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是基于人的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基于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教育。
如何构建“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必须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适合学习认知规律的教学改进;探寻适合“五育融合”的德育路径;完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評价机制。还需要构建“适合的教育”实施的保障系统,例如,优化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培育适合师生成长的育人文化等。下面从课程与教学两个方面列举我们的实践。
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我们通过“构建支持国家育人目标的课程结构”和“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有选择课程”来落实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有机统一。
构建支持国家育人目标的课程结构。学校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校本育人目标,提炼出关键要素,形成学校的课程目标体系:语言交流、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健康生活等。依据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学习内容,将学校的课程分为五大学习领域,分别由相关科目课程共同构成学习领域,形成课程结构。
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择性课程。学校将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分别根据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开发成3个层次或模块课程,通过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开发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探索适合学习认知规律的教学。“适合的教育”具体到教学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者需要经历的认知过程是不一样的;不同认知过程,学习者需要的学习支持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三元交互”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适合学习认知规律的教学。“三元交互”对教学设计逻辑进行重构,突出学习认知行为分析。首先,依据課程标准与学生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从内容和水平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次,站在学习者的立场,分析学习者从学习起点到学习目标,需要经历哪些认知过程(学习认知行为)。最后,针对每一个认知过程,分析教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怎样的学习支持。
刘文川:适合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教育,就应该顺天性、尊个性、育德性。
顺天性的教育,即适合人的天然属性的教育。在育人层面,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期望方面,要静待花开,切忌揠苗助长。尊个性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的差异性的教育。适合的教育,还要注重学生德性培养。
实施适合的教育,该如何构建合适的学校?首先,从思想上提升政治品格,端正工作态度;其次,从行动上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创造未来。想要构建出适合学生的教育,也离不开合适的学校文化。
管理文化。一是推行扁平化管理和版块化管理。“变自上而下的政令型行政管理为自下而上的服务型去行政化管理”,激发领导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学校不断开发多种资源,满足学生的内生动力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融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课程文化。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即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发展课程建设,其基本形式为必修加选修。例如,“基础课程+播音主持”等形式。
课堂文化。以学生为本,转变课堂形式,让学生可以拥有自由交流发表见解的平台、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的空间、课外探究参与实践的渠道。学校采用“135”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清三评五环节”。一清:新课学习按时清;三评:评学,评教,评管;五环节:预习导学、合作解疑、展示反馈、总结延伸、检测评价。学校还在教室里用各种花草点缀,打造有机灵动的绿色课堂。
教师文化。教育要改变和发展学生,就要先改变和发展教师。我校多措并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如聚焦学校转型发展,宏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牵手骨干教师工作坊,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还开展教研活动和师德师风培训活动。
学生文化。做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强的意志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