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虹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蕴藏丰富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活”的历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课程资源,是学生们增长见识的大课堂,是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东厅门小学地处西安市核心城区,周边博物馆资源丰富,方圆四公里内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张学良公馆等多家博物馆,出校门步行十几分钟就能看到钟楼、鼓楼、永宁门、和平门、明城墙等名胜古迹,学校东临下马陵,西临端履门,南有非遗文化馆,北有新城广场……可以说处处有故事、处处有历史。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掘地域资源优势,以博物馆课程为抓手,打造校本特色,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七彩非遗、古韵民乐、博物馆探秘、民俗拾遗、长安经典诵读等。
实践中,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采取课程融合的方式开展博物馆教育——
劳动实践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一方面,我们让学生“走出去”,如带领学生走进西安半坡博物馆,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及劳作过程、农具的演变历史,感受先祖在实践中迸发的智慧,同时让学生了解劳动创造人类历史、推动人类进步、创造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把专家“请进来”,带领学生体验原始的劳动之美,指导学科教师同学生一起探究原始部落搭建住所的科学奥秘……
传统文化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碑林博物馆,欣赏书法与碑刻的曼妙,领略书法家的气度与豪情,学习他们刻苦习字的故事与精神;请书法家和篆刻家走进校园,教学生们习书练字、篆刻拓片,让他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举办东仓鼓乐、包粽子、葫芦雕刻、自制风筝等非遗项目大讲堂,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承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增强保护意识;举办诗词大会、学堂乐歌展演、成语大赛、长安街巷故事会等,让学生学习、吟唱、讲述优秀的文学经典,不断积淀文化底蕴。
艺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我们在博物馆课程中挖掘美育素材,利用线上博物馆资源,打破时空界限,聆听专家学者讲解,用现代数字科技手段探究文物的奥秘,欣赏文物之美;结合小学生特点,开设仿铜版画制作社团、书法社团、东仓鼓乐社团、篆刻拓片社团等,在学生幼小心灵里播撒传统文化艺术之美的种子。
人文素养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小学阶段是人文素养奠基的重要阶段。学校将博物馆教育课程常态化纳入课后服务内容,利用学校的优秀师资力量,通过引进数字博物馆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线上资源优势,打造双师课堂,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拓展学生人文视野,激发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引导家长和孩子们在课余生活中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之城”感受博物馆带给城市的文明光彩和精神內涵。
学校自开展博物馆课程以来,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教师构建无边界课堂的信心,也取得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实践成果——学校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基地”,并建立了首个世界级非遗“东仓鼓乐娃娃乐团”。同时,我们正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以研促教。
长安博物励志,厅小文化育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博物馆课程开发与实践为抓手,引进更多优质的博物馆资源,加强馆校融合,建立博物馆实践基地,打造“七彩厅小—博悟博学”校本特色博物馆课程,让学生们有机会学习和掌握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技能,并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