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政纲
APCI 发病率较高,且具有病情重、发病急、致死率高等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将会严重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出现脑动脉受压闭塞、进行性狭窄等情况,降低局部血流,认知功能发生损伤。目前临床主要对APCI 患者进行溶栓、抗凝血、控制脑水肿、降纤等常规治疗,不过疗效欠佳,而有报道指出[1],丁苯酞注射液+巴曲酶对于APCI 患者有较好疗效,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基于此,本文就APCI 患者接受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展开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接诊的64 例APC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龄42~73 岁,平均年龄(56.4± 13.2)岁;病程5~9 h,平均病程(7.2±0.8)h。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43~74 岁,平均年龄(56.5± 13.6)岁;病程5~8 h,平均病程(6.8±0.6)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基于CT 检查、磁共振(MRI)检查等确诊;②发病后72 h 内存在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③家属知情且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近1 个月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治疗者;②血液系统疾病者;③肝肾功能不全者;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⑤非首次脑梗死者;⑥脑出血病史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调节血脂、血糖及血压,减轻脑细胞水肿,抗血小板聚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照组患者采用巴曲酶治疗,静脉滴注巴曲酶注射液(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295),初次剂量为10 BU,之后改为5 BU,隔日1 次,共给药3 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100 ml/次,2 次/d。两组疗程均为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MoCA、MMSE、NIHSS 评分,治疗前后Hcy、FIB、D-D水平,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①神经功能:以MoCA、MMSE 判断认知功能,以NIHSS 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状况[2]。②Hcy、FIB、D-D:于治疗前后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离心10 min,保存于-20℃环境待测,之后凭借生化分析仪测定Hcy,凭借免疫比浊法测定FIB、D-D[3];③血清炎性因子: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TNF-α、IL-6,检测方法均为酶联免疫吸附法;④临床疗效:死亡;恶化:体征与症状加重,NIHSS 评分提升幅度≥18%;无效:体征与症状未见改善,NIHSS 评分提升幅度<18%或是降低;有效:体征与症状明显好转,NIHSS 评分降低幅度在18%~45%;显效:体征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NIHSS 评分降低幅度在>45%。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4]。⑤不良反应:观察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MoCA、MMSE、NIHSS 评分对 比 治疗前,两组MoCA、MMSE、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oCA、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oCA、MMSE 评分高于对照组,且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oCA、MMSE、NIHS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oCA、MMSE、NIHSS 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Hcy、FIB、D-D 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Hcy、FIB、D-D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cy、FIB、D-D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cy、FIB、D-D 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cy、FIB、D-D 水平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TNF-α、IL-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 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TNF-α、IL-6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ng/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ng/L)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 反应。
APCI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5],目前临床尚无治疗APCI 的特效药物,且溶栓疗法虽有明显效果,不过容易受到适应证、治疗时间窗等的限制,加之APCI 患者极易因血栓发生急性脑组织缺氧、缺血,或是因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脑供血不足,所以抢救缺血半暗带、改善微循环成为治疗关键点[6]。另外,相关报道指出[7],对APCI 患者进行单一用药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联合采用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改善缺血区微循环,保护神经及线粒体功能。
本次研究表明,丁苯酞注射液+巴曲酶对于APCI患者有较好疗效。FIB 影响APCI 发病,巴曲酶属于降纤药物,对于内皮细胞释放FIB、组织血浆原活化素有促进作用,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加速分解FIB,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而丁苯酞不仅可以减少脑细胞损伤凋亡,恢复脑缺血区血流灌注,还能病灶周围毛细血管增生,减少脑梗死面积,二者联合使用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有助于增强疗效,尽快减轻神经功能障碍,提高认知功能,因此,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oCA、MMSE 评分高于对照组,且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报道指出[8],APCI 发病与炎性因子有关,本次监测两组TNF-α、IL-6,其中TNF-α 既会提升血管通透性,也会促进多种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与分泌,而IL-6 与脑组织疾病、损伤状况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用药还能缓解炎性反应,促进病情转归,考虑原因主要是丁苯酞对有害自由基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能够提升氧化酶活性,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另外,Hcy 属于含硫基的氨基酸,可以损害血管内皮,造成脑梗死;FIB 是重要的血液凝固因子;D-D 含量能够反映APCI患者病情进展[10],本次研究监测上述三项指标后发现,治疗后,两组Hcy、FIB、D-D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用药还能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缓解血管内皮氧化损伤。此外,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提示联合用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APCI 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巴曲酶治疗,既能抑制炎性因子,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兼具可行性与有效性,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