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猛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临床中骨质疏松发病率的不断提升,使得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该类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思想负担。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围手术期患者大量失血和所诱发的相关并发症是治疗中的重点问题,通过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失血量有利于缩短其住院时间、提升疗效并减少医疗花费。氨甲环酸属于赖氨酸合成衍生物,该药物能够对纤溶酶、纤维蛋白以及纤溶酶原等物质结合形成良好的阻滞作用,同时可对纤维蛋白分解进行有效抑制,最终发挥良好的止血作用[1]。同时氨甲环酸在应用中并不增加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近年来该药物在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中广泛应用,发挥着优良的止血作用。目前氨甲环酸的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注射给药、关节腔内注射给药。以下将分析氨甲环酸不同给药途径在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治疗中的止血效果。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7 年1 月~2018 年3 月本院90 例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三组,每组30 例。A 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62~86 岁,平均年龄(70.4±5.3)岁;体质量指数(BMI)17.2~31.5 kg/m2,平均BMI(23.6±2.7)kg/m2;身高152~179 cm,平均身高(165.3±4.7)cm;股骨颈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8 例,意外跌倒6 例,高空跌落 1 例,重物砸伤2 例,其他原因3 例。B 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61~87 岁,平均年龄(70.3±5.6)岁;BMI 17.0~31.6 kg/m2,平均BMI(23.5±2.8)kg/m2;身高153~178 cm,平均身高(165.5±4.2)cm;股骨颈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7 例,意外跌倒7 例,高空跌落1 例,重物砸伤2 例,其他原因3 例。C 组:男14 例,女16 例:年龄61~86 岁,平均年龄(70.3±5.4)岁;BMI 17.1~31.4 kg/m2,平均BMI(23.3±2.8)kg/m2;身高152~ 181 cm,平均身高(165.2±5.6)cm;股骨颈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6 例,意外跌倒7 例,高空跌落2 例,重物砸伤3 例,其他原因2 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临床、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②患者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③术前经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无异常;④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具有氨甲环酸用药过敏情况者;②合并出血性疾病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既往具有血栓病史者;⑤术前经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有异常者;⑥入组前应用其他抗凝药物治疗者。
1.3 方法 三组患者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且手术和麻醉均为同一组医师完成,均给予氨甲环酸进行止血治疗。
A 组采用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即手术切皮前 15 min 给予氨甲环酸20 mg+0.9%氯化钠溶液100 ml,充分混合给予静脉注射,并于缝合关节囊后给予患者0.9%氯化钠溶液100 ml 进行关节腔内注射。
B 组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给药,即缝合关节囊后取氨甲环酸20 mg+0.9%氯化钠溶液100 ml 实施关节腔内注射。
C 组采用多次静脉注射给药,即手术切皮前15 min 给予氨甲环酸20 mg+0.9%氯化钠溶液100 ml,充分混合给予静脉注射,术后24 h 内需每隔3 h 给予患者氨甲环酸10 mg/kg 进行静脉注射。
三组患者均于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三组围手术期指标,即术中失血量、总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②对比三组术后1、3 d 的Hb 与MCV 水平。③对比三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皮下积血、DVT 以及尿路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三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患者的总出血量少于A、B 组,A 组患者的总出血量少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少于A、B 组,B 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少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ml)
表1 三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ml)
注:与A 组对比,aP<0.05;与B 组对比,bP<0.05
2.2 三组术后Hb、MCV 水平对比 术后1、3 d,C 组患者的Hb、MCV 水平均高于A、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和B 组患者术后1、3 d 的Hb、MCV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术后Hb、MCV 水平对比()
表2 三组术后Hb、MCV 水平对比()
注:与C 组对比,aP<0.05
2.3 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C 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和B 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股骨颈骨折好发于广大老年人群,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比较综合且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该手术的创口大,在术中髋臼磨锉以及股骨扩髓操作中容易导致骨面渗血,采取常规止血手段往往难以奏效,这使得患者的术后总出血量增多[2-4]。广大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在手术后由于出血量增多也增加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DVT、心肌梗死以及肺动脉栓塞等[5-7]。氨甲环酸是目前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比较常用的止血药物,该药物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失血量。目前氨甲环酸在应用中给药方式较多,例如静脉给药、局部给药以及口服给药等,然而具体的应用剂量以及浓度还未能达成统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 组患者采用多次静脉给药,该组患者的总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较A 组和B 组患者明显减少,表明多次静脉给药方案有助于提升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同时C 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 组和B 组,术后经监测Hb 与MCV 均高于A 组和B 组。进一步表明氨甲环酸多次静脉注射给药的方案其总体应用价值较高。分析原因在于多次静脉用药有助于维持机体当中药物浓度,并不会增加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其应用价值优于关节腔局部给药以及单次静脉注射给药[8-10]。
综上所述,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氨甲环酸多次静脉注射给药,更有利于提升止血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