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国仪 李凌艳 江雪影
在临床中,尿潴留是产妇一种极为常见的并发症,属于盆底功能障碍范畴,主要是指产妇分娩后,因膀胱尿量较多而导致无法正常排尿,往往不利于产后的恢复。从统计数据来看,产妇产后发生尿潴留的几率较高,疾病可导致产妇阴道的出血量增加,阻碍子宫收缩,严重还会诱发产后感染,对产妇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于产后尿潴留患者需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帮助产妇尽快正常排尿,避免诱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盆底肌锻炼在产后尿潴留康复中的效果,从而在临床大力推广盆底肌锻炼。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2020 年1~12 月间收治的产后尿潴留患者中抽取40 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Excel抽样功能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 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5~36 岁;初产妇14 例,经产妇6 例。研究组年龄24~38 岁;初产妇15 例,经产妇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产妇经相关临床检查,与第5 版《妇产科学》中关于产后尿潴留的诊断标准相 符[1];②产妇产后6~8 h 无法自主排尿,且经B 超检查显示膀胱充盈;③经导尿测量显示膀胱尿量>100 ml;④产妇意识清醒且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产后并发症,生命体征不平稳;②伴有神经系统障碍的患者;③患有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④产后患者意识模糊,无法主诉病情及意愿;⑤性格孤僻或是不愿意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药物治疗、子宫收缩功能锻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盆底肌锻炼,具体治疗内容如下。
1.2.1 常规护理 ①健康教育。在产妇分娩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产妇基本情况收集,了解其对分娩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制定健康宣教内容。产妇分娩后,及时向其讲解尿潴留疾病的诱因、形成机制、疾病表现以及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产妇对尿潴留的了解,帮助患者初步建立起预防认知,以专业的宣教获得患者的认可,从而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配合度与支持度,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基。②心理护理。产妇分娩后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尤其是心理反应较大,需要护理人员做好心理护理干预。同时,心理状态对于尿潴留康复护理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采取多种手段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譬如通过成功案例的讲解,来削弱患者紧张、恐慌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降低尿潴留发生率,以促进患者能够尽早正常排尿。③清洁卫生指导。当产妇分娩后,护理人员应当及时进行尿潴留预防措施,以免影响产妇恢复。除根据产妇实际情况指导开展相应的常规锻炼外,如呼吸锻炼、子宫收缩锻炼等,以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产妇尽快排尿,同时,还要做好产妇阴部清洁卫生指导,如指导产妇分娩后要及时用温水清洗阴部,确保阴部干净。此外,还应叮嘱产妇及家属,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内裤,以避免细菌滋生引发感染。④药物治疗。在分娩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产妇情况,由主治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药物干预,护理人员则需要遵医嘱做好配药工作。同时,还可以指导产妇家属进行腹部热敷,鼓励产妇分娩后积极主动进行排尿,避免膀胱积累过多尿液,从而影响正常排尿,以避免尿量过多导致出现肿胀、疼痛等不适感,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2]。
1.2.2 盆底肌训练 ①放松训练:每日早晚各一次对患者腰腹部、臀部进行按摩,使肌肉保持放松状态,以避免过于紧张而影响排尿。②盆底肌锻炼: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待呼吸平稳后,深呼吸的同时感受尿道收缩,保持收缩状态5 s,呼气时会阴与肛门需处于放松状态,同样保持5 s,练习10 min/次,练习2 次/h[3]。③腹部肌肉训练: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双腿屈曲,保持抬臀伸髋10 s,练习5 min/次,可与盆底肌锻炼交叉进行[4,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产后尿潴留康复情况、排尿后尿道口疼痛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3.1 尿潴留康复情况 以排尿作为尿潴留康复的评判指标,若产妇产后可自行排尿且尿量正常,则判定为完全康复;若产妇产后6~8 h 可自行排尿,但尿量较少,则判定为康复良好;若产妇产后无法正常排尿,则判定为康复无效。康复有效率=(完全康复+康复良好)/总例数×100%。
1.3.2 排尿后尿道口疼痛情况 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产妇尿道口疼痛评价的主要依据,待产妇排尿后立即对其尿道口疼痛等级进行评价,若VAS 评分0 分,排尿后尿道口无疼痛不适感为0 级;若VAS 评分1~4 分,仅在排尿时存在轻微痛感为Ⅰ级,若VAS 评分5~9 分,排尿后一段时间内尿道口持续疼痛为Ⅱ级;若VAS 评分10 分,疼痛剧烈,产妇无法忍受需要依靠镇痛药止痛为Ⅲ级[6]。
1.3.3 护理满意度 采用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判定,由患者独立自行填写,护理人员不得人为干涉。调查表总分100分,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评分80~89 分为满意,评分<80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 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 研究组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排尿后尿道口疼痛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排尿后尿道口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Ⅲ级疼痛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排尿后尿道口疼痛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n(%)]
在妇产科临床中,产妇分娩后发生尿潴留的几率较高,主要是因产妇在妊娠期子宫状态发生改变,使得盆底所承受的压力变大,若产妇为阴道自然分娩,骨盆底将会再次受到肛提肌撕裂的影响,而出现机械性损伤,导致产妇在分娩后盆底功能丧失[7,8]。与此同时,一些产妇在分娩时,在牵拉外力的作用下盆底组织神经受损,进而导致神经萎缩,进一步影响盆底肌功能,导致产后尿潴留发生。若不及时进行干预,产妇长期处于尿潴留状态,不仅会对产后康复效果产生影响,还可能诱发感染,出现其它更加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影响新生儿的营养供给[9]。因此,一旦产妇在分娩后出现尿潴留,就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产妇尽早正常排尿,恢复正常生活。
而产妇由于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认知不足,认为尿潴留是分娩后的自然反应,病情会逐渐好转,因此对疾病并不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尿潴留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主要是因盆底功能障碍所致,而盆底肌锻炼是恢复盆底功能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盆底肌在人体结构中的所处位置比较特殊,因此难以观察到其收缩情况,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10]。
本研究中,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额外开展了盆底肌锻炼,尿潴留康复有效率为95%,与张丽 丽等[11]的研究结果92.13%趋近,可见盆底肌锻炼在尿潴留康复护理中起到一定效果,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盆底肌锻炼作为盆底康复技术的一种,在盆底障碍性疾病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指导患者放松训练,让患者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肌收缩行为,带动腰骶部盆腔筋膜、肌肉与神经进行有针对的、有规律的运动,带动盆骨底邻近膀胱肌肉进行有规律的运动,以此来修复盆底神经反射功能,使得膀胱不再处于麻痹现象,膀胱收缩功能恢复正常,导尿时间缩短,从而促进患者能够自行排尿,减少膀胱内尿液的存量,改善患者因排尿困难导致的尿道口疼痛情况[12,13]。本次研究中,经过盆底肌锻炼后,研究组患者在排尿后尿道口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亦证明了上述观点,可见盆底肌锻炼有助于促进患者自行排尿,同时减轻尿道口疼痛感。
董继革等[14]在研究中发现,当产妇分娩后,腹壁肌肉因长期处于扩张状态,进而出现松弛无力,此时会导致膀胱内尿量上升,但腹壁对膀胱的压力却变小,所以当膀胱内尿量增加后,腹部无法感受足够的压力,使得膀胱尿液积累增加,进而引发尿潴留。而通过腹肌训练,可提高腹部肌肉力量,使其对膀胱的压力增加,以此来促使膀胱排空,与此同时通过尿道括约肌收缩训练,还可以使得尿道口关闭更严,避免出现漏尿情况,进一步使得膀胱生理性变化得到改善,其括约肌收缩功能增加,达到预防尿潴留的目的[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排尿后尿道口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开展常规护理的同时,协同开展盆底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尿潴留病症,缓解因排尿困难导致的尿道口疼痛情况,使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配合度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而盆底肌作为支持产妇尿道功能的肌群,当分娩后通过针对性的锻炼,可以提高盆底肌力,使得产妇会阴弹性增加,不仅能够避免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会阴肌肉损伤的情况,在分娩后还可以有效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产后出现尿潴留的患者行盆底肌康复锻炼,能够提高产妇盆底肌功能,促进正常排尿,提高尿潴留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