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岩
近年来,随着放射线和CT 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检测手段越来越完善,其具备分辨率高、扫描快速以及操作简洁等特点,能够更加清楚的显示出病变位置及其具体情况,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肺动脉造影对肺段隔离症检出效果明显,但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1]。放射线检查、CT 检查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能够清晰显示出肺动脉供血情况,以此提高诊断准确率,同时还能显现病灶处的状态、形状、密度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其具有分辨性能强、操作方法简便、检测速度快等特点,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影像依据[2]。对肺段隔离症进行准确、安全的检查,准确判断疾病类型、组织病变程度及感染情况等,对患者进行CT 技术诊断能明确肺部感染状态,可以有效地保证患者得到靶向治疗,对其进行科学的参考和指导,准确的诊断病情,以免出现漏诊、误诊现象。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5 月~2020 年6 月接受治疗的60 例肺段隔离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龄16~70 岁;病程6 d~5 个月,平均病程(37.28±37.58)d。通过病理进行精准的检验以及影像学检测均符合肺段隔离症的诊断标准,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间断咯血以及胸痛等。纳入标准: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肺段隔离症疾病诊断标准;呼吸频率>30 次/min,氧合指数≤250 mm Hg (1 mm Hg=0.133 kPa)。排除标准:存在低氧血症表现;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存在基础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放射线检查 采取放射线对患者予以检测,将X 射线波长调整达到0.08~0.31 Å,对患者肺部进行全方位扫描,控制照射剂量<100 R(1 R=2.58×10 C/kg),根据结果对X 射线调节剂量度照射以及调节时间和次数。①下叶后基底或内基底处出现类似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像,且肿块周边明显,密度清晰可见,其囊性影像三角或不规则形较少,延伸与膈肌接触;②合并感染,与支气管相通时,形成含气囊腔和液平现象,会出现肺脓肿的改变;③病灶边缘出现清晰条索状血管影和曲张的血管影;④部分病例中,无明显病灶,少部分出现局部肺野透光度加强,对肺纹理异常趋势。
1.2.2 CT 检查 采用CT 扫描仪,型号为联影北斗CT (uCT780),调整好电压、相应电流以及层厚和层距。对患者进行平面扫描胸廓至其肺底部,在平扫后,提升CT 予以加强扫描。以100 ml 的碘海醇溶液为对比剂,将注射频率调整为2.5~3.0 ml/s,对应延迟扫描时间为20~30 s,扫描结束后,将扫描结果的图像上传至工作站并对图像进行重建以及整理。①肺组织出现不规则异常肿块,部分囊肿含有液体或气体;②肺组织出现大片斑状变影;③局部肺血管供血异常;④囊肿和肿块边缘肺纹理异常;⑤ 同时存在异常发育与胃肠相通等情况;⑥加强扫描,与三维血管重新建立,对肺段隔离症进行CT 扫描,清晰可见肺组织变化以及病灶位置、形状以及状态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准确率,并详细探究肺部病灶的CT 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0 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出实性病灶14 例、囊性病灶24 例、囊实性病灶22 例。放射线对实性病灶、囊性病灶、囊实性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7.1%(8/14)、91.7%(22/24)、81.8%(18/22),CT 对 实 性病灶、囊性病灶、囊实性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9%(13/14)、91.7%(22/24)、95.5%(21/22),CT 的 诊 断总准确率93.3%(56/60)高于放射线的80.0%(48/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全部患者肺内肿块均呈异常密度,有20 例圆形分布在左肺下叶后位置。其中10 例为大片状,其边界显现不均匀,在体内可清晰的检查到体积为8.5 cm×4.8 cm×2.9 cm 小片状病灶。有8 例块状出现在右肺上右支气管旁,同时分隔小带状物质,内部不均匀液体密度和部分隔离,并检查到主动脉和血管相连。有10 例三角区密度分布不均。有 7 例右上肺片存在高密度影且不均匀。有8 例在右肺下出现叶外病灶,密度不均匀且明显可见壁厚,也存在清晰空洞厚壁的状况,若出现光滑的洞壁,并且洞壁外部周围不清晰,右肺门或条索状高密度造成影响。有6 例 病灶出现在右肺门周边,为圆形,通过CT 检查呈现密度均匀且边缘清晰,加强再次扫描检查,完成后,强化肺部边缘扫描,血管影像异常,供血位置出现肋间动脉边缘病灶,连接肋间动脉。有8 例严重感染者,空洞厚壁明显在右下肺,并呈现典型液气平面,增强扫描会加强周围病灶显示的效果。对肺段隔离症运用CT 扫 描后,可明显显示肺组织改变的部位、大小及状态等。
表1 两种检查方法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准确率比较[n(%),%]
肺段隔离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肺部组织存在先天性异常,使患者肺部呼吸功能明显降低,会导致部分肺组织受到其他肺部组织脱离[3-6]。肺内畸形胸片示阴影致密,边缘光滑,边界清晰,呈圆形、准圆形、页状病变。钙化灶是特征性病变,爆米花钙化是患者的典型特征,占报道病例的3%~75%。按解剖可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两种,主要表现为胸痛、咯血、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后果[7,8]。肺段隔离症肺叶外型:①多位于左下叶后段,也可位于膈下或纵隔内,脊柱旁沟处好发;②肿块影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影;③常合并其他畸形,30%合并左膈疝;④血管造影、CT 增强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供血动脉来自腹主动脉、回流静脉经下腔静脉、门静脉、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形成左至右。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X 线检查和CT 检查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可以清楚地显示肺动脉的血供情况,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还可以揭示病变位置、形状、大小、密度和周围组织的主要特点,具有分辨率强、操作方法简单、检查速度快等特点,在临床诊断中,可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临床诊断有两种检查方法:X 射线和CT 检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螺旋CT 扫描属于新型的检查方法,具有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操作方便的优点,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同时观测组织变化,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判定[9,10]。
综上所述,在肺段隔离症的临床诊断中,CT 检查的准确率高于放射线,可有效呈现肺部病灶的影像学特征,为预后治疗提供科学及准确的数据作为影像参考,值得在临床检查诊断中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