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及长效机制研究*

2021-10-29 06:26赵学军
中文信息 2021年9期
关键词:县域劳动力贫困户

赵学军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一、调查内容

贫困户外部因素以县域国民生产总值(A1)、第一产业产值(A2)、第二产业产值(A3)、第三产业产值(A4)等4项指标表达。县域生产总值反映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三次产业产值反映县域经济结构。贫困户内部因素包括贫困户劳动力状况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贫困户劳动力状况以户“人均”劳动力数量(A5)、户“人均”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A6)、户“人均”劳动力年龄(A7)3项指标表达,分别表示家庭收入能力、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劳动力身体素质。

二、调查方法

调查于2017年8月~10月实施,调查区域为河南省两个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C1县、C2县)和1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C3县)。数据来源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扶贫卡》。C1、C2、C3县分别抽取贫困户503户、496户、397户,共1396户,抽样率为1:750。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

1.调查结论

1.1 贫困户外部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3个贫困县贫困户外部因素与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关联性,灰色关联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县域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推进河南省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持续增加县域生产总值。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以此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县域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使贫困户摆脱贫困(见表1)。

表1 农户外部因素与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1.2 贫困户内部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3个贫困县贫困户内部因素与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均具有关联性,灰色关联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贫困户“人均”劳动力年龄、贫困户“人均”劳动力数量、贫困户“人均”教育年限。推进河南省精准扶贫工作,应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组织,盘活现有农业资源,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克服贫困户“人均”劳动力年龄较大、劳动力数量较少的问题。加强职业培训,间接延长贫困户“人均”教育年限,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贫困户“人均”收入水平。

2.对策建议

2.1 全面振兴县域经济。深入研究贫困县资源禀赋状况,制定各具特色县域经济振兴方案,并付诸实施。要努力扩大贫困县政府引领力量,引导工商企业“上山下乡”,持续扩张县域经济总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总结推广武陟县等依托产业新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转型的做法,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将县域GDP“蛋糕”做大,以此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见表2)。

表2 河南省C1、C2、C3县内部因素关联度及显著性分析

2.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此解决贫困户劳动力数量少、年龄大的问题。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比较优势明显、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生态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特色小城镇,解决大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2.3 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市场需要和生态资源优势,以一产带动二产、三产,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按照2015年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邀请国内知名扶贫专家及农业经济专家,针对贫困县类型,因地制宜做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形成多类型产业融合,多元化主体推进,多形式利益联结,健全产业融合推进机制,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程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4 努力扩大农民培训。健全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升现有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可有效缓解劳动力年龄过大的问题,亦可再造劳动力的年龄优势,帮助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与此同时,通过发展农民培训也可有效提升贫困户劳动力的生产率水平,缓解因劳动力数量较少的致贫压力。此外,立足农民需求扩大农民培训,可间接延长贫困户劳动力的教育年限,丰富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和长效机制

2.5 改善农民收入结构。积极为贫困户劳动力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使工资性收入成为贫困户收入的主要渠道。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扩大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总量,使其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补充。通过改善农民收入结构,持续提升贫困户收入水平,实现“真脱贫”的长效机制。

四、漯河市精准扶贫的成效

1.组织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脱贫攻坚成果检验主题教育成效。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第一书记村党支部利用党员大会、党支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学习、研讨和主题教育内容,保持脱贫攻坚的奋进姿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与做结合,把查与改贯,进一步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推动主题教育高质量深入开展。同时,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一体化推动各类问题整改“清零”,确保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2.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利用漯医资源,做好精准扶贫。2019年村内建设新村室,在建设资金遇到困难时,学校党委积极为村发展解决困难,出资五万元,无偿支援蔡庄村新村室建设,目前新村室建设各项工程基本结束,春节前即可搬迁。村民蔡卫民(化名)高位截瘫,在轮椅上爬行25年,在学校领导支持下,依据其自身体质,结合本人意愿,2018年为其定制电动轮椅一个,切实解决其出行难问题,2019年又为其更换电池。

3.利用科技优势,组织药学系和食品营养系专家在大刘镇专题授课三次,听众达300人以上。组织食品营养系、药学系、基础医学部专家入村进行技术指导多达15次。利用基础医学部优势在村内建设环保酵素项目,将村内生活垃圾收集后发酵形成有机肥和农作物喷洒溶液,有效进行生活垃圾再利用,并为村内提供发酵桶30个,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4.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谋思路、做规划、立项目。2019年,先后组织村干部外出到南阳西峡、许昌、新乡等地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扩展致富门路。2019年持续做好食用菌项目,该项目2018年完成各项基建后,2019年6月开始顺利生产出第一批平菇,6月13日市委书记蒿慧杰曾经给予高度评价。2019年9月第一批香菇也走向市场,第一书记积极联系漯河市大型商超进行销售,先后联系市区三十多家双汇专卖店和三家丹尼斯连锁店入村考察并签订长期供货协议。2019年为大刘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分红合计17.2万元,为蔡庄村集体收入分红2万元。目前已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5人就业、残疾人3人就业,解决附近村民40人就业。2019年通过村“四议两公开”形式,利用村集体经济土地和第一书记专项经费20万元,建设食用菌大棚20座,占地七亩,目前各项建设完毕,已进入食用菌生产阶段。该项目投产后还能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5人就业,能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带来不低于两万元的收益。

5.积极与为村民农副产品寻找出路。第一书记积极利用各种形式为村内农副产品代言,2019年5月与漯河日报社联系,组织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入村,采用无人机等设备拍摄专题片,宣传蔡庄村小吊瓜,利用漯河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引起多家媒体关注,为村内30多万斤小吊瓜寻找销路,为村民增收多达十几万元。同时,也为村内香菇市场、平菇市场、无花果市场、番茄市场等打开销路。

猜你喜欢
县域劳动力贫困户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