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2021-10-28 15:47黄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新文科汉语言文学

黄芳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创新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而言,其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中,一是新技术的运用;二是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的如何进行融合,同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未来新文科师资培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汉语言教师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文科;汉语言文学;教师能力结构

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原先数学、物理学等基础上,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新文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2019年4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决定全面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通知指出,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标志着新文科的建设开始正式启动。

一、新文科提出的意义

新文科的提出,不是对“旧文科”的否定,而是对目前文科教育的资源的大整合和升华。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孙书文表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科。传统文科教育完成了其担负的历史使命;新文科的提出,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两者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认为,建设好新文科,不仅要增加新的文科专业,也对文科提出了新要求:一要加快理论体系创新,二要深化专业改革,三是文科要来一场课堂革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所以,新文科的核心除了专业发展进程的深化和扩容之外,其建设和创新的根本目的还是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文科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最终能否实现,师资是其中的最核心的要素。某种程度上而言,新文科的建设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和能否打造出具有新文科思维和新文科教学能力的教师密切相关。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曹胜高坦言:“新文科能否做得好,关键看教师”。而现实状况是,现在高校普遍缺少新文科的师资,而分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大类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面临同样的状态。所以,这也是本课题的缘起,新文科的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两个角度进行,师资培育则属于新文科建设中基层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新文科一名词由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指的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7年10月开始,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对29个专业进行重组,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课程中,实现了专业交叉和深度融合。新文科虽然在国外大学中兴起和实践的时间不长,但是西方学者普遍对新文科建设给予了支持和肯定,并认为新文科的提出和推广,将改变全民对“文科”无用的偏见,美国贝洛伊特学院名誉校长维克多·法勒尔表示,“不论学生选择在哪类院校就读,我们都需要捍卫文科。”就目前发展来看,希拉姆学院的新文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新文科计划的开展,学院之前文科不景气的招生形势已有所改善。2017年秋季,学院招收新生和转校生总计292人,而2016年这一数字为220人。在2018年秋季招生中,希拉姆学院的注册人数较2017年增长了28%。

学者Greg Toppo.在《New Liberal Arts' or Not-So-Liberal Arts?"》中也明确指出“非常赞赏瓦洛塔院长和其团队‘承认我们需要文科,同时也需要振兴文科’。学者Lori Varlotta.在《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Choice for 21st-Century Thinkers and Doers》也提到“不论学生选择在哪类院校就读,我们都需要捍卫文科。”

但是也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新文科建设是应该的,但是其真正实现并不容易,美国顶尖文理学院贝洛伊特学院名誉校长、《边缘化的文科教育》一书作者维克多·法勒尔坦言,理解希拉姆学院迫切改革的心情,但是付出的代价注定不小,且不少评论家认为,当前的文科教育俨然成为一种“极其昂贵的精英级别的奢侈品”。对于新文科计划,希拉姆学院生物学副教授兼學部主席尼古拉斯·赫什表示,“如果想要继续存活,改变不可或缺。”未来希拉姆学院的教师不仅能教授学生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史诗《贝奥武夫》,还要能帮助学生制定商业计划,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技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预测,如果希拉姆学院在未来无法为学生提供配套的优质教学,那么已付出的诸多努力很可能付之东流。“对于人文学科,我们没有足够的师资支撑,这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新文科的提出很明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固有的文科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全新的探索,新文科对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上和旧文科相比,明显在能力提升上更加注意,所以这也对文科的建设和文科师资力量的培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目前国内外对新文科发展的研究情况

从国外的新文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反馈来看,学者们对新文科的理念和实践都给予了肯定,并一致认为这是推动文科实用性和重振文科的有效方式。但是,目前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文科专业如何和其他专业融合,以及能够胜任新文科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培养。

2018年,国内才提出新文科的概念,2019年4月才开始推动新文科的发展,所以关于新文科建设发展以及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基本上还是停留在顶层设计上,也就是论证新文科发展的必要性和对中国高等教育文科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然而,受教育理念功利化影响,部分高校对人文类课程重视不够,存在课时不足、被边缘化现象;人文课程的教学功能定位不明确,文科专业设置雷同严重,特色不明显,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回应不够,导致学生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受到限制。

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发展规划处处长张涛在《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新文科发展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意义:“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在这一点认识上,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的意见是一致的,都是从高等教育发展和实施战略的角度肯定了发展新文科的必要性。

还有一部分对于新文科发展基层实践研究的论文,比如姜智彬《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定位》、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张彦欣《新文科建设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王伟《传承闽南审美文化,推动新时代美育发展——新文科背景下“本硕一体”闽南文化人才培养》等,这些论文已经开始涉及新文科基层实践的研究,但是这几篇论文都采用了共同的角度——人才培养模式去讨论新文科建设中的具体专业的教学实践。迄今为止,尚未有深入探讨新文科基层实践中关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论文,更没有新文科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的论文。也就是说目前这一块的领域,是国内新文科建设研究的空白。

三、新文科背景下师资培育的重要性

新文科培养的是全新的文科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是需要课程、教学、老师三者共同来完成。所以新文科能够最终落实的关键,是否能培养出适应新文科培养目标的教师。在整个新文科的构建中,教师的教学是核心环节,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最终实现。

所以,在新文科的建设中,师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新文科背景下的文科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结构才可以胜任,而什么样的能力结构才是适应新文科培养背景下的师资所必备的能力结构呢?由于新文科概念提出的时间较短,所以关于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师能力结构的讨论也不多。

但是关于高校教师能力结构的讨论还是比较多的。并且国内的研究相对成熟,比如张井玲《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质性研究》(硕论)、徐继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博论)、李悦《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硕论),这些研究已经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的模型完成了构建,可以将这些结构模型进行借鉴,结合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从这些讨论中可以看出关于教师结构能力的讨论已经非常成熟,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如何将新文科的建设和新文科背景下教师结构能力的讨论结合到一起。因为教师的能力结构和师资队伍的培养对于新文科的建设和落实意义重大。新文科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的重要性也是学者们的共识,搜狐教育针对新文科建设发表评论就指出“在师资方面,狠抓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观念转变,及早布局,培养一批适应新文科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大学教师。”麦可思研究也指出“受制于目前专业过细的培养体制,现在高校普遍缺少新文科的师资,这就需要重视文科实验班、创新班师资的配备。既要选择熟悉相邻专业、尊重相邻学科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理念引导,也需要授课老师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协作。”

所以,新文科建设下对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的讨论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专业中开始时间最长、最老牌的专业,也是新文科建设中的核心专业,选择该专业讨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可以帮助该专业培养适应新文科发展要求的高校教师,同时也可以以点带面、为其他文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培育提供借鉴和参照。

四、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能力结构构成要素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这个新不仅仅是指知识结构,它更多的是指技术上的革新。文科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它的知识体系属于基础学科的范畴,知识内容相对比较固定,尤其是一些关于文学史方面的课程和知识体系,在没有新的历史素材或者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它的知识体系几乎是不发生变化的,这和其他和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有着显著的不同,比如理工科的很多专业,它们和科技、行业发展密切先关,其知识内容和学科构建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新闻、比如计算机等等。那新文科的“新”的提出,很显然不是针对知识体系而言,针对的主要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文科知识体系和其他专业的“嫁接”,以及文科知识体系在现代社会的灵活运用和创新。

其实这样的一种尝试,在20世纪末就已经潜移默化的开展。比如“百家讲坛”节目就是将文学和历史甚至哲学知识体系和电视节目这种形式结合,运用创新的“讲授方法”来让观众了解文科的知识。这种尝试,其实就具备了一种早期的不自觉的“新文科”构建的探索。

当下,正式提出新文科的概念之后,关于新文科的建设路径更加明确。“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思路,从这一思路而言,也就是说文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要和相关的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最终是靠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来实现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文科专业中最老牌的专业,也是知识结构体系最稳定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教师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现代的科学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从早期的慕课、翻转课堂到现在的各种教学小软件在课堂上的运用,都可以实现课堂上的信息共享。比如现在很多教师使用的雨课堂软件,就可以实现课件互传、在线实时答题、教师随机点人提问等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换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有的教师,利用雨课堂课前随机点同学背诵古诗词,进行一些互动小游戏等等。这些都是新技术在教学手段上的运用,这些手段的运用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运用。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来说,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一类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其适应新文科背景的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需要加大对于新技术和新教学软件在课堂运用上的学习,对于课堂科技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其能力结构模型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

2、交叉学科知识,增强文科学科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新文科还提出,需要交叉和融合其他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这一点首先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比如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上中国文学史的课程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名著内容自己写剧本、然后根据剧本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拍摄成视频,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文学创作、剧本改编、视频拍摄、剪辑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是很典型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当然,这种融合的实现,需要教师课堂内和课堂下的引导,以及对学生进行知识交融的路径指引。

所以,教师需要首先思考自己的教学内容和那些学科的知识可以融会贯通、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教师本身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文科背景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而言,其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中,一是新技术的运用;二是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的如何进行融合,同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未来师资培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教师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參考文献:

[1]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9,(9):19-.

[2]彭敏.“小班制+导师制”——“新文科”理念下本科国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6):80-81.

基金项目:湖北大学知行学院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JY2021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新文科汉语言文学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探析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