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主题式教学的策略

2021-10-28 15:24刘运佳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

摘要:在新课程倡导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当下,特别是在统编教材内容多、课时有限的现实背景下,主题教学成为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主题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教材资源的高效整合,更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内涵,从而实现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为例,教师应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提炼出课堂教学主题,阐释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策略,设计能够体现师生交互的教学过程,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案例评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根据特定的主题整合教材、打造主题式课堂是必要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课标》)在教学实施上也建议:“运用主题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很多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结构庞杂,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开展主题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笔者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为例,谈一谈依托主题式课堂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及围绕主题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认识和思考。

一、前期分析:奠定主题式课堂的教学基础

西方教育哲人柏拉图曾经说过:“如果你想把一个事物交给一个人,那么你必须比了解这件事物还了解这个人。”可见,在教学设计前进行前期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备前提。主题式课堂教学的前期分析主要侧重于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是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并探究这些学习内容背后隱藏的知识类型,揭示各部分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

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以北宋为重点,对南宋仅简要述及。虽然北宋、南宋时间长度相近,但宋朝的基本治国理念、统治政策、统治特征都形成于北宋,南宋大体沿袭。所以,理清楚北宋政治的发展线索,也就清楚了两宋政治发展的基本脉络。

本课虽然内容较多,但是教材四个子目间逻辑关系清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弊端引发了边防危机和财政危机,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北宋进行了一系列变法运动,可变法却引来党争,从而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中国历史才进入到南宋时期。以此逻辑关系为基础,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删除枝节部分,保留主干内容,突出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最终使本课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与习惯等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于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方面看,两宋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和重文轻武等基本概况,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史学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时空框架下把握这一时期时序脉络,同时,通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方法深入理解两宋时期若干复杂的历史现象,这些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从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看,一方面,高一学生的思维逐渐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对一些抽象性知识的理解稍显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补充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求知欲较强,思维较为活跃,愿意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但思维辨证性还较为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充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化繁为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寻找线索:明确主题式课堂的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对于本课教学主题的确立,笔者立足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统编历史教材,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等因素建构教学主题。

本课在《历史课标》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我确定将“祖宗之法”作为本课教学主题,并以“祖宗之法”的立、弊、变为线索贯穿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认识两宋时期,特别是北宋时期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祖宗家法”是两宋时代特征下的产物,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立足于矫罔防弊,充分吸收唐、五代弊政的历史教训,制定法度,创立了一套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的治国方略,并被后世不断发展、完善,对两宋政治发展影响深远。所以,深入剖析“祖宗家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本课的主干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两宋诸多政治、军事现象背后的成因。基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祖宗家法之立、弊、变——两宋政治和军事

三、生成预设:优化主题式课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明确各种教学目标和进行相应的设计,同时使教学指向这些目标,教学才能表现出高质量与高效率。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同时,要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形成“生成性目标”。根据本课课标要求,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基本学情,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立如下:

(一)教学目标

其一,通过史料探究,从唯物史观角度深入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和影响;结合北宋中央权力分配、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措施,分析其措施的特点。

其二,结合北宋边防形势示意图和南宋偏安的微视频,培养学生对两宋时间、空间更替变换以及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位置认识的“时空观念”。

其三,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宋边防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具体表现,从唯物史观角度深刻理解北宋改革家们进行变法的必要性。

其四,结合王安石变法的部分措施和影响,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从对王安石变法概况的学习中,认识王安石等改革家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民族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结合本课所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升华认知。

(二)教学重点

其一,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及其影响;其二,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四、设计运用:主题式课堂的教学案例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要重视历史史料的内容和价值,选取得当,高效运用,并引导学生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会批判性地阅读史料。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史料,如何利用好史料?需要教师以教学主题为中心,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从众多的史料里选取切合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展开积极思维。统编历史教材中史料数量丰富、内容翔实、选取恰当。对于本课教学中的史料,笔者依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大部分取自于统编历史教材和统编历史教学参考书,其余部分材料则来自于史学著作及网络等。例如,在“祖宗家法之立”这一教学情境中,在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影响”问题时需要用到史料,这些史料的选取均来自统编历史教材及参考书。(具体史料示例将在下文相应教学环节中进行论述)

在“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时,合理的情境创设,不仅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其与主题产生共鸣。在本课中,笔者立足于教学主题,运用图片、影视资料等再现历史情境,运用史料、语言等方式渲染历史情境。同时,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合作学习,通过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学习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下面即为本课教学活动示例。

(一)新课导入

师:20世纪40年代,在钱穆的《国史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的政府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这是宋代统一特殊的新姿态。”通过钱穆这段话,你们觉得钱穆对宋代的定义是怎样的?他认为宋代有什么特征?(贫、弱)同样,还有一本历史学著作,翦伯赞的《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宋神宗将王安石召入政府……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自从这两本书如此定义了宋之后,贫弱这个词就伴随着宋深入人心,从此之后“弱宋”一词几乎就成为定论。可是,宋朝真就是这么弱吗?当代又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王立群先生认为:在中国古代封建帝国制度下,一个王朝想要“做长”,比“做大做强”更难。仔细想想,历史似乎真就如此,曾经一统六国、北修长城,被后世称为“强秦”的秦朝也就才存在15年,曾经铁骑踏遍欧亚大陆,建立庞大疆域的元朝也就存在了98年。可是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这个弱弱的宋朝,却在辽、西夏、金、蒙古等诸多少数民族政权的环伺之下存在了319年,所以有人说宋朝能存在这么长时间,一定有他的道理,因此有人认为宋朝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一定有他的突出之处,也因此他们认为宋朝是鼎盛的,那么宋朝究竟是盛还是弱?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脚步一同走入本课,我们共同感受“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标要求。(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引用不同学者对于宋代的论述,引发思考,带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1.祖宗家法之立

师: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唐中期至五代期间的哪些问题?

材料1: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財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

——《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郑樵林霆附李道传》

材料2:五代建立者简历:后梁朱温,原任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师: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同为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60年于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所以继位后的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后即位的宋太宗赵光义立足于矫罔防弊,希望能够预防唐中期到五代十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制定了法度,创立了一套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的治国方略,而这也被后世称之为祖宗家法。

师:那么,祖宗家法立的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见表1)。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措施。

(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课堂结合教材,梳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措施)

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见图1)、《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见下页图2)两幅图片材料,分析宋初制定的这些措施体现了哪些特点?

师:结合以下材料以及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材料3: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系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4: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完备),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知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材料5: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以北宋祖宗家法的建立为依托,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并掌握其措施,分析其特点及影响,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史料研读,论从史出,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概况。

2.祖宗家法之弊

师:北宋中央集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成功维持了内部的统治稳定;但是,旧弊虽防,新弊渐生,祖宗家法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统治危机——边防危机和财政问题。

师:北宋的边防危机具体指的是什么?

师: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材料6: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材料7: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8: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

——《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

师:北宋的边防出现危机是否因为军队人数少,战斗力不足?

师:可这么多的军队人数不仅没提高战斗力,而且为了养兵,还增加大量的军费开支,造成了北宋财政危机严重。同学们,北宋财政危机仅是养兵费用造成的吗?

(学生结合材料和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拓展思维,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连续设问,承上启下,引导学生理解北宋祖宗家法“旧弊虽防,新弊渐生”,深刻理解北宋改革家们进行变法的必要性。

3.祖宗家法之变

师:北宋的祖宗家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宋初政权的稳定,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边防危机和财政危机。面对这样的状况,北宋的统治阶层,特别是北宋的士大夫们他们担起了责任。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变法来纠正祖宗家法的弊端,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范仲淹和王安石领导的变法。

师:先是范仲淹在宋仁宗的支持下领导了庆历新政,但因为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变法遭到抵制,很快就失败了。比起庆历新政,对北宋影响更大的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的王安石变法。

师:下表(表2)是王安石变法措施的部分内容,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这些措施期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师:可见,王安石期望通过这样的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他的期望都实现了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呢?请同学们根据材以下料及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材料9:实际上,在变法派当权期间,除开支外,剩余很多,“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10:公元1081年(王安石变法的第13年),北宋集合35万军队对西夏发动了一次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但最终功亏一篑,数十万人殒命。

——百度词条《元丰五路伐夏》

材料11:(青苗法实施过程中)令民尝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12: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北宋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师:正是有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反对派们抓住“祖宗家法”這根稻草,在朝廷上争取了许多人的支持,最终王安石变法被彻底废除。可是,同学们,尽管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的变法都失败了,可是他们在国家需要之际挺身而出,挽救国家于危难、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

师: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北宋新旧党争不断,北宋逐渐衰败,历史进入到南宋时期。我们来看一段微视频。

(教师播放微视频《南宋偏安》,学生观看)

师:最终,北宋灭亡,南宋偏安。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感受王安石等改革家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民族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

(三)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本课知识脉络。(见图3)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到开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说宋朝究竟是盛还是弱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的确,在军事方面,宋朝没有给后世留下骄傲之处,可是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呢?宋朝的祖宗家法却解决了从唐中期到五代十国频繁出现的武人专政的局面,让武人专政彻底失去了政治土壤,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所以,如果只单纯地用“弱”或“盛”来概括宋朝的背景,难免有些不够确切。其实,不仅是在政治制度建设,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民族精神的塑造上,宋人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就留给同学在日后的学习中去了解。对于历史我们应该怎么看呢?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正确认识历史,升华认知。

五、评价总结:进行主题式课堂的教学反思

笔者在新授课结束之后,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反思和教学效果评价,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亮点

其一,教师教学充分关注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大量史料,坚持论从史出,注重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其二,以“北宋的祖宗家法”为教学立意,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以“北宋祖宗家法的立、弊、变”贯穿本课教学主线,线索清晰,有助于学生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和对北宋这一时期基本史实的深入理解。

其三,课堂导入和结尾紧扣“盛宋”和“弱宋”思考,首尾呼应,引导学生基于历史史料和基本史实辩证思考,正确认识历史,升华认知。

(二)教学建议

其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学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引导,要进一步落实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其二,对于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信息,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去解读历史,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综上,根据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征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采用主题式课堂教学方式确实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序、高效的开展。需要注意的是,主题式教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在教学中是否采用,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美]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齐健主编.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宾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5]李惠军主编.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老师团队的教学随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赵静)

作者简介:刘运佳,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初探
拨动兴趣琴弦 奏响体育乐章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方法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主题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