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从学情出发,立足学生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已成为备受推崇的课堂新常态。本文旨在通过小学语文课文《大小多少》案例探索学本课堂的建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离不开的重要配角,本文从学生思维、能力、认知等角度阐述打造学本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学为本 语文课堂教学 新常态
一、案例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和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下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以学为本”也是江苏省“十三五”课题“以‘学为本位的小学课堂‘新生态的建构研究”中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打造学本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大小多少》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在达成识字与写字的基础目标之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量词。本节课教师从学生学情出发,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故以此为例谈谈“以学为本”理念下的学本课堂的建构。
二、案例描述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接反话游戏吧,我说长,你说——
生:短。
师:我说上,你说——
生:下。
师:我说正,你说——
生:反。
师:我说开,你说——
生:关。
师:同学们的反应可真快,大拇指送给你们!刚刚我们玩的就是反义词游戏,今天我们学习的儿歌就是和反义词有关的,一起读好《大小多少》。
第二环节:预学反馈。
师:在课前,同学们已经借助预习单的力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就要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啦。
师:第一关,谁来当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好拼音?
(请生上台领读)
师:准确流利,掌声送给这位小老师。
师:第二关,瞧,生字宝宝来和我们打招呼了,小火车开起来。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注意“苹”“杏”是后鼻音)
师:预习认真!生字宝宝大难题都被你们拿下了。
师:快,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里。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68页,借助拼音读好课文,直到老师喊停为止,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稍稍外斜。
第三环节:认识事物,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在一个农家小院里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比赛,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8 位小选手上场,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
生:黄牛、猫、鸭子、鸟;苹果、枣、杏子、桃。
师: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都分好了类,第一排都是动物,第二排都是水果。
师:你真会观察,奖励你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再把这些选手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一共进行了几场比赛?它们在比什么呢?又是谁和谁比?请大家把书翻开,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
师生交流:比了四场,第一场是黄牛和猫比大小;第二场是鸭子和鸟比多少;第三场是苹果和枣比大小;第四场是杏子和桃比多少。
第四环节:图文对照,随文识字。
师:让我们一起去农家小院看看这热闹非凡的比赛吧,瞧,第一场比赛开始啦!谁来读一读?
生1: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师:下面的小评委们,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每个字都读准了,但是有点拖。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那你再来示范读一读。
生2: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师:你读得有进步了!这场比赛是谁和谁在比?
生2:黄牛和猫。
师:谁能读准这个词?(将“黄牛”词卡贴在黑板上)你见过黄牛吗?黄牛是牛的一种,因为这种牛的毛大部分是黄色的,所以称为 “黄牛”。
师:认识了“牛”这个字,老师想来考考大家,黄色的牛叫做黄牛,黑色的牛呢?
生:黑牛!
师:牛的角叫——
生:牛角!
师:牛的尾巴叫——
生:牛尾!
师:像牛一样倔强的脾气我们叫——
生:牛脾气!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掌握了这么多和牛有关的词语!一起读好它们吧!
(生齐读词语)
师:黄牛把谁给喊来了?
生:猫!
(师将 “猫”词卡贴在黑板上)
师:猫今天可是带着法宝出场的呢!它身上藏着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偏旁——犭,叫反犬旁。你们看,反犬旁躺着的样子像不像一条奔跑的狗?因此反犬旁的字大多与动物有关。我们一起去动物园里看一看还有哪些动物的名字也有反犬旁。
生:狗、猴、狼、猪、狐狸。
师:这场比赛是黄牛和猫的对决,谁来当当小裁判,宣布一下比赛结果?
生1:黄牛大,猫小。
师:注意它们是在比,那是谁比谁大呢?
生2:黄牛比猫大。
师:是啊,谁能读好这句话,读出黄牛比猫大的感觉来。
生3(声情并茂地):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师:哇,老师眼前一下子就浮现出了大黄牛和小猫的样子,掌声送给他。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一小节)
师:这里的“头”和“只”就是量词,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的数量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用“頭”?什么东西用“只”?请同学们看着检测单说一说,可以小组互相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一头大象、一头熊、一头狮子,一只老鼠、一只兔子、一只青蛙。
生2:我发现很大的动物用的量词是“头”,体型小的动物用的量词是“只”。
师:你们总结得真棒!是啊,只有在生活中多听多记,才能用好量词。这一场比赛是黄牛和猫在比大小。还有谁和谁也在比大小呢?
生:苹果和枣!
(生齐读第三小节)
(老师指着板贴引读:这是——苹果,这是——枣。提醒: “苹”字是后鼻音。)
师: 这场比赛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苹果比枣大。
师:像枣子这样小小的、圆圆的东西,我们用量词“颗”,一起读好“一颗枣”。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事物像枣一样,也是小小的、圆圆的?
生(交流):星星、黄豆、珍珠、葡萄、花生、纽扣、露珠。
(一起读好这些数量短语)
师:你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谁能读好这一小节。
(指名读,点评后齐读)
师:我们的儿歌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加上动作唱一唱呢!
(师加上动作示范读)
师:同学们,你们也加上自己的动作试一试吧!
(生加动作读两遍,最后尝试背诵)
第五环节:看图创编。
师:同学们真厉害,下面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农场看看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来把它们比比大小吗?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
生1:一个大,一个小,一匹骏马一只鸡。
生2:一个大,一个小,一头猪来一只鼠。
…………
师:呀,同学们真厉害呀,个个都是小诗人,你们已经学会比大小啦,老师决定把农场里的苹果奖励给大家,但是只有读对苹果里的生字,你才能收获苹果。
(指名读生字,发苹果卡片)
第六环节:学写生字。
师:写字时间到啦,请同学们坐端正,我们一起来学习“牛”这个字,我们先看一下“牛”的笔顺,说一说“牛”这个字该怎么写。
(生一起说笔顺、书空)
师:那写“牛”这个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牛的一竖要出头。
生:牛的第二横要长。
师:是的,抓住关键笔画长横和长竖写好这个“牛”字就不难了。
(师范写,生书写,师点评,生修改)
三、案例反思
(一)活动+体验,让学生的心期待起來
本堂课中,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之间,丰富的活动体验能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心中不断涌现期待,不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前的接反话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也复习了语文园地一中学到的反义词,学生在游戏中进入了文章学习的情境场。教师还创设了一个农家小院正在进行比赛的大情境,一年级学生对于紧张刺激的比赛是非常喜爱的,果不其然,学生非常期待走进这一场场比赛中,心中好奇比赛有哪些选手参加,他们又在比什么。教师牢牢抓住这一条情境主线,将识字、朗读、理解、运用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贯穿其中,课堂板块清晰明确却又融于大情境,相宜得当。除此以外,学生在这堂课中扮演了多种角色,有游戏的参与者、朗读的点评者、比赛结果的宣布者、诗歌的创作者等,这些角色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体验,凸显了学生作为课堂主角的存在,教师仅仅扮演了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积极活跃在课堂这个大舞台的中央,每一项活动学生都获得了满满的参与感。
(二)思考+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本节课中识字教学部分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的学习习惯。在课前,教师设置了预习单,学生通过完成预习单对课文、生字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的第二个环节就是预习反馈,其中教师将生字的拼音分门别类让学生朗读,一方面,学生学完拼音不久,还不能做到熟练地读准字音,教师借助生字拼音来帮助学生继续巩固拼读,让学生熟练掌握读拼音的技巧,这是符合学生学情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实际出发”的理念;另一方面,这样设计就将生字出现的顺序打乱了,本课中的生字有“苹”和“果”、“黄”和“牛”这样的常见词语的搭配,学生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很容易以词语为单位整体记忆,一旦生字单独出现,学生未必能识记,所以将生字打乱顺序,让学生积极思考,能防止学生产生固定思维,更能体现学习效果和学生对生字真实的掌握情况。
在认识生字“猫”中的反犬旁时,教师将反犬旁横放过来,学生观察发现,横放的反犬旁就像一只四条腿的小动物,教师告知学生规律:反犬旁大多和四条腿的动物有关。学生带着结论去验证,不断调动起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还有哪些动物的名字里也有反犬旁,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归类意识。同样,教师同时出示“果”“桃”“杏”三个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字形,学生思考发现,其中都能找到“木”的身影,再联系字的意思,学生识记起来更加顺理成章。
在理解课文时,教师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发现。对于课文“大”和“小”的阐释,学生一开始只会回答“黄牛大,猫小”,但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两者进行比较得出“黄牛比猫大”和“猫比黄牛小”的结论,带领学生进行了深度学习,感受到了“相对大小”的一个概念,这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严谨的逻辑体系。“头”和“只”这两个量词的理解,也是在不断比较中产生的。教师在介绍“头”和“只”是两个量词后,出示大象、熊、狮子、兔子、老鼠、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用这两个量词填一填,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很快得出“体型较大的动物用量词‘头,体型较小的动物用量词‘只”的结论。
这堂课因为学生不断地产生思考而熠熠生辉,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引导着学生由仔细地观察引发不断深入地思考,从而进行发掘、探索与发现。教师完成了穿针引线的工作,将大部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与“以学为本”的理念深度契合。
(三)迁移+运用,让学生的能力发展起来
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对学习起到积极作用的迁移就是正向迁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致力于给学生更多的正迁移,让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在知道了像枣子这样小小的、圆圆的东西可以用量词“颗”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能用“颗”来表示”,学生会把已经习得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于是就找出了一颗珍珠、一颗葡萄、一颗黄豆、一颗露珠等事物,学生的表现十分精彩,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已经达成。量词“头”和“只”的学习也是如此,最终学生养成描述事物时要注意使用恰当量词的习惯,将量词运用到生活中去。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他指出,教学的着眼点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教师应关注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把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出示了一张农场图,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创编量词儿歌。这是本堂课的一个提升拓展环节,也是学生能力的生长点。一方面,学生可以将本节课学习的量词运用到图片出现的事物中,另一方面,还关注了文本的表现形式,创作和文本表现形式相类似的作品。这样的设计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能力上的发展,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课堂的层次性得到了凸显。
(四)反饋+评价,让学生的认知多元起来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习发展变化的评价,良好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认知存在多个角度,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首先,本节课中,教师非常注意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评价,对于学生朗读的情况及时反馈,指出其停顿、节奏、感情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教师一股脑地全部丢给学生,而是在指名读的过程中,每叫一个学生朗读,先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再指出一个问题,并鼓励其他学生在读的时候尤其注意规避这个问题,这体现了激励性评价的原则,既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又针对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评价,并创造了良好的朗读氛围,效果显而易见,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朗读课文上表现得越来越好,而且对于朗读的认知也会越来越完整,能从几个角度评价自己的朗读。
不仅仅是在朗读指导上,我们可以发现,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教师的评价,教师的每一句评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竭动力。教师的每一句赞赏、鼓励或者是批评,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所以教师要学会用好评价语,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这篇教学案例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生动、活泼、有趣的学本课堂,教师成了课堂上的最佳配角,学生登上舞台,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堂课的主角。教师应致力于打造学本课堂,让“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变成教学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