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编者按: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意味着,以后孩子们校内的作业少了,校外的辅导也面临整顿和取缔。“双减”政策出台后的这个暑假,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校外培训机构没了往日的喧嚣。面对这一变化,佛系家长欢欣鼓舞,“鸡娃”的家长却焦虑万分。但不管家长是什么心情,都得接受一个现实:接下来,孩子在家的时间会多起来,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也会多起来。
补阅读能力:对儿童来说,儿童时期的阅读和教育相关,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说:“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对儿童来说,儿童时期的阅读和教育相关,一个没有阅讀习惯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是的,没有阅读的童年是苍白的。“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多出来的课余时间,家长可以陪伴、带领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阅读。
林语堂先生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受眼前世界禁锢。”我非常欣赏和认同他的这句话。的确,不读书的人是受他自己的眼前世界所限制的,犹如井底之蛙,只能看见他自己头顶上那一片天空,永远不知道世界之大。人的一生数十载,何其短暂,因为时间、精力、金钱的局限,人一辈子能去到的地方、能经历的事情实在有限。在人类漫长的几千年文化面前,我们所能亲历的实在是少得可怜。那么,如何把我们有限的人生,活出最开阔的宽度来呢?除了旅行,便是读书。旅行很受时间、健康、金钱的制约,即使能到世界各地,也不可能长居一地,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大多数人的旅行,就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所以,比起旅行,了解世界更好的方式就是读书。
有些孩子可能很会刷题、很会考试,但是未必就会阅读、爱阅读。反过来说,如果连阅读都不会的孩子,应试肯定有障碍;连阅读都不爱的孩子,从长久来看,身心发育也会出现问题。因此,无论从考试的角度,还是从孩子精神成长的角度而言,阅读能力都是“双减”政策之下家长应该给孩子补的第一能力。
所以,亲爱的家长,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从小就视野开阔、心胸博大,那么请带孩子读书吧。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读书除了具备如此奇妙的“旅行”效果,能让孩子大开眼界,还有可贵的“思想和反省”价值。恰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而这个好习惯,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的最好的礼物。
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沉迷物欲和玩乐之中,也担心孩子迷失自我,随波逐流。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读那些好书,和高尚的灵魂对话,孩子慢慢就会学会“思想和反省”,就不会被物欲左右,就能始终知道精神生活的价值与乐趣,就能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永葆灵性与智慧,永远坚持理想并为之努力——这不正是家长想要的孩子的最好状态吗?因此,“双减”之后,家长应尽力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
那么,如何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呢?家长可以从“每天半小时”做起。家长每天坚持拿出30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打开一本纸质书,一起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以孩子为主导,尊重孩子的兴趣,遵循孩子的意愿,遵照孩子的节奏,不急不躁。同时,家长也要珍视孩子的一切提问,包括一些家长觉得可笑的问题。而家长的提问不是必须的,不要高高在上地考孩子,不要让亲子共读变为“阅读理解”考试。允许孩子反复看同一本书,允许孩子拒绝你推荐的书,让孩子做阅读的主人,他才会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持续一生都做一个读书人。相信我,爱阅读的孩子差不了!
补劳动能力:爱劳动的人更自信,爱劳动的人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惜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前,孩子的时间大多数被培训班占据,孩子拿不出时间来参加劳动。一些孩子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多么可悲!家庭教育的成功标准不在于孩子多么会考试,而是要让孩子做到自理、自立、自信。爱劳动就能让孩子更自立更自信。
我曾经采访过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光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钟杰,她是深圳市“我最喜爱的班主任”,广东省名班主任。在和她的对谈中,我收获最大的除了她的班级管理妙招儿之外,就是一句话:“爱劳动的人更自信,爱劳动的人相信自己无所不能。”钟杰老师是个非常泼辣的川妹子,她从五六岁起就帮助家里干家务、干农活、带弟弟妹妹。她对我说,她妈妈对她最大的影响就是让她从小爱上劳动、学会劳动并受益于劳动。她的自信就是从劳动中来的,就是从干家务、干农活中来的。钟杰老师说:“我很善于劳动,不怕劳动,劳动让我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靠自己动手来解决、动脑筋来克服。”
劳动给孩子带来真正的自信。家长让孩子平时多参加各种劳动,不仅是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更是给予他一种发自内心的、跟别人怎么比都比不下去的自信。自信不是说我报了多少课外班,我会弹琴,我会打高尔夫球,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自信从劳动中来,到生活中去。从2020年到2021年,我们对劳动应该有更深刻的感受。疫情严重时,大家都宅在家中,家政、外卖都不上班,那时候一个人如果连做饭、洗衣、收拾屋子都不会,他的基本生存就会成问题。
“双减”政策之下,孩子的时间多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劳动: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了解民生,学习理财;让孩子给家里的宠物喂食、洗澡,培养他的爱心和责任感;让孩子做做菜、洗洗碗,从生活小事中感受人生乐趣和自我价值;让孩子负责垃圾分类,在劳动中提升环保意识……
爱劳动的孩子更自立更自信,因此,“双减”政策之下,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补上劳动这一课。
补运动能力:运动是对抗抑郁和情绪低落的好方法,能够让孩子更有抗压能力
据统计,抑郁症已然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健康杀手。近年来,中小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逐年攀升。这和孩子学业压力过大、业余时间不足、运动习惯不良等因素密切相关。“双减”政策之下,孩子的业余时间多出来不少,能够从容地投入到运动中去。因此,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补上运动这一课。
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经多年研究指出,神经教育学能改变国家教育政策的探索方向,改变孩子的学习模式、教师的培养模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建构人的大脑,”她强调,“对教育者而言,正确地认识大脑发展的规律,才能正确地‘因脑施教。”动动身体长大脑。每天进行30分钟(最好45分钟)有氧运动是很好的锻炼,因为运动不仅能增强肌肉,拉伸韧带,而且有利于孩子大脑发育。当我们活动身体的时候,大脑中会生长出更多连接,这些连接还能够通过运动得到巩固和加强,使神经可塑性得到提升,有利于我们记住更多东西。
运动不仅对大脑健康很重要,对心理健康也很重要。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情绪。我接触的心理咨客当中,当锻炼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他们的情绪便会变得比较平稳。研究显示,每周运动3次的人,与那些不运动的人相比,患抑郁症的概率可以减少19个百分点。对孩子而言,运动是对抗抑郁、情绪低落的好方法,能够让孩子更有抗压能力。
家长朋友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每天晚上拿出半小时和孩子一起运动,进行家庭体育锻炼。有条件的出去跑跑步,打打球;在小区里也可以跳跳绳、做做操;下雨天就是在家里也能做各种室内运动。总之,家长每天都要带孩子跑起来、跳起来、动起来,让孩子笑一笑,叫一叫,出出汗,从学业重压之下解放、抽离出来一会儿,让孩子的状态阳光起来。我相信,孩子有了这样的好状态,学习成绩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运动还能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孩子在运动中会学习如何与同龄人相处,如何合作,如何遵守规则。不知不觉中,他的交际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朋友多的孩子,生活也更有乐趣。
运动还能让孩子学会吃苦、等待、接受失败等,这对提升孩子心理素质、增强孩子抗压能力都非常有益。
运动改造大脑,体育提升状态。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重,竞争压力大,家长要学会通过运动来给孩子减压,让孩子明白,运动除了能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外,还能释放压力。
学习是個长期的过程,当孩子的身心都处在健康状态,他在求学路上就能够打好持久战。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