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初探

2021-10-28 05:56杨园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阅读者新词图文

杨园

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在课程设置上着力优化学科基础课程、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特色课程,积极探索和寻找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学校通过“五行课程”构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发学生创造发现的欲望。本期选编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小学高年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讀课程和读写结合课程的教学策略。

连续性文本一般是由句子和段落组成的阅读材料,如常见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非连续性文本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除了文字,它还有线条、表格、图画等表意符号,如清单、表格、图表、广告、目录等。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简明概括、实用性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出如下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能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从课标提出的年段目标可以看出,小学高年段只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后重点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虽说课标明确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但实际上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而近几年的测试中经常出现这种文本。本文结合具体例题,谈一谈测试中常见的图表、图文组合和文段组合三大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

一、图表类

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指含有表格、清单和图画的文本。此类试题多将数据以表格、坐标图、饼状图等形式呈现,让学生描述现象、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遇到这类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抓住问题。在阅读此类文本时,可以先浏览一下问题,因为有些问题会提示或暗示图表说明的内容和比较的角度,帮助阅读者对图表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整体认知。二是抓住变化。图表一般是用数据说话,所以要学会比较数据,例如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增减幅度比较、发展趋势比较等,要能从数据的升降变化推理出事物发展的特点、趋势,进而得出结论。三是抓住细节。表中的细节往往具有提示作用,阅读者不能掉以轻心。如标题一般是对整个内容的概括,可能透露了图表涉及的内容、范围、时间、对象;图表下的“注”可能会补充相关信息。

下面以2020年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为例。该题用柱状图反映了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特征分布情况。第一小题属于概括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其实这道题只要抓住标题和数据走向趋势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标题“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特征分布”告诉阅读者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即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诗词大会的关注度。接着比较数据,横坐标表示年龄段,从小于19岁到大于或等于50岁,年龄呈递增趋势;纵坐标表示关注人群的比例,小于19岁的关注人群比例超过40%,19~24岁的关注人群比例大概是22%,25~34岁的关注人群比例大概是17%,35~49岁的关注人群比例大概是9%,50岁以上的关注人群比例大概是5%。阅读者通过观察与比较,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其中,19岁以下的关注人群最多,50岁以上的 关注人群较少。

二、图文组合类

图文组合类非连续性文本是文字和图的组合,如漫画、地图、产品说明书等。此类文本图文之间存在着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要求阅读者既关注文字,又关注图片。

下面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六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为例。该题的材料一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介绍了二十四节气歌,并举例说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之意,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作“踏青节”,接着出示了两幅清明节气宣传图,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幅,并讲述理由。

图文结合是完成这道题目的金钥匙。学生做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一,知道什么是“清明”节气。前面文字介绍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二十四节气歌,与阅读目的无关,可以直接跳过,重点是对清明的解释,其中,“天气晴朗、习俗丰富、文人创作题材”是理解清明的关键词。接着,仔细观察图画,弄清画面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背景、人物、话语、标题等。图A的左边有“清明”二字,主体部分是一只风筝,右边为柳叶。从图画中可以感受到天气晴朗、空气清新,而放风筝、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这些画面正好与材料一的文字吻合,所以选这一幅理由充分。图B左边有“清明(节)”的字样,主体部分是一行人和骑在牛背上的牧童。读懂这幅画需要一点诗文功底。一看到清明、行人、牧童,阅读者很容易会想起杜牧的《清明》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此可以看出清明节是历代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所以喜欢这幅画也有理可说。

三、文段组合类

文段组合类非连续性文本指由几小段文字组合的文本。这几段文字来源不同但主题一致,所表达的观点可同可不同,例如网络留言、跟帖等。遇到这样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首先快速浏览每一段材料,弄懂文本的主题是什么;其次用中心句或关键词概括出各材料的主要观点,再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最后整合归纳,得出结论。

以下题为例: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民众的日常生活。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2.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首先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材料一主要讲新媒体加速对新词的传播,但缺乏筛选和冷却过程;材料二讲新词使用泛滥,没有个性表达;材料三讲母语的重要性。三则材料看似各自独立,但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找到其共性——它们都讲述了一个主题,即在网络语言盛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明确了这个共性后,后面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问题一,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传统媒体”出现在材料一最后一句,这一题只需要通过检索“传统媒体”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到信息。答案是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问题二比较综合、开放,学生既可以到三则材料中去寻找答案,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做言之有理的表述。例如,从社会角度而言,以材料一为突破口,学生可以提倡新媒体对新词要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从个人角度而言,结合材料三,学生可以建议个人要加强母语学习,拒绝使用不雅之词。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

猜你喜欢
阅读者新词图文
《物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与他们所见的世界》评介
画与理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图文配
图文配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