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瑾
朗读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众多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学生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快乐。下面,笔者分享一些想法和思路。
一、 为朗读打好基础
在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读,带着感情去读。上课时间为40分钟,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多,因此在初读阶段,教师适当指导学生认识生字词很重要。对于古诗这种简单的课文,学生基本能顺利地朗读。但是对于其他较长的课文,由于字数较多,学生难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笔者调整了教学方法,从低年级开始,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接着,让学生自由地朗读,以强化课文的学习效果。实施了这个教学方案以后,预习成了学生课前感知课文的好方法,同时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在课中,笔者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就能很容易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二、 教师做好范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缺乏朗读技巧和阅读能力,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特别强,这是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因此,教师应重视范读的重要性,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在教学《登鹳雀楼》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将课文读得准确、富有情感,笔者和学生进行朗读合作,笔者先朗读难度较大的前两句,让学生朗读后两句,接着由师生调换朗读顺序,最后让学生自主合作朗读,效果非常好。当然,教师只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学生模仿时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朗读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让学生互相评价,不断提升自我。
三、 为朗读创设情境
情感是肉眼看不见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油然而生的。因此,要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首先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要在课堂上营造适宜的朗读气氛。例如,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笔者先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直观的画面,学生被禹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这样学生朗读起来就有感情;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在学生朗读前,笔者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在教学《大象的耳朵》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戴上可爱的头部饰品,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趣味无穷。同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渲染气氛、感染情绪的好方法,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朗读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授课
笔者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教学媒体发展,从2015年的投影仪到2017年的电子白板,再到2018年至今的希沃一体机。随着教学设备的改进,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大。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弱,教师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当教师把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希沃软件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时,他们就能对所学知识产生非常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注意力也能更加集中。在授课《夜宿山寺》一课时,笔者通过视频与图片向学生展示楼之高、夜之美,學生看后便能感情饱满地朗诵。
五、朗读与歌唱并用
在教授古诗与现代诗的过程中,笔者不断探寻将朗诵与吟唱相结合的方式,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古诗新唱,到《小儿垂钓》的平仄吟唱,实践证明,朗诵与吟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中增强语感。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诵表达后,再唱古诗、唱诗歌,在不同的节奏与韵律中把握古诗,最终回到朗读中。教师会发现,此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上一个台阶了,他们能更加流利、生动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带领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朗读和歌唱并用,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方桥小学)
本文是2019年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HJG191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