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理想情怀

2021-10-28 18:58熊燕飞
牡丹 2021年16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塞林格是一名著名的美国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自出版以来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小说中蕴藏着深厚的道理。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劣等生,是一名敏感、早慧的良知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在对主人公霍尔顿的描写过程中,塑造了霍尔顿玩世不恭、无所事事的青年形象,就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之后美国的现实状态。在那场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少年没有了理想,陷入迷茫。不论是战争的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在战争中受到了伤害。那个时代充斥着无助、无奈、彷徨,让拥有梦想的少年也不得不向现实屈服。主人公霍尔顿想要成为一名“麦田的守望者”,但现实击垮了他的理想,使原本那个快乐的少年陷入无助、迷惘。本文通过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文本、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小说写作年代的美国社会的荒诞特质、救赎之道进行分析,凸显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

以供参考。

一、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概述

(一)塞林格简介

1919年,塞林格出生在纽约一个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塞林格在15岁时被父亲送到军校学习,结束学业后又到波兰学习制作火腿。他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编辑部投稿,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二战爆发之后,他放棄了写作这条路,选择了参军开展反间谍工作。塞林格于1946年退伍返乡,正是在那时他撰写了一部深受群众喜爱且影响力深远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诞生背景

塞林格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可以看出小说故事中的主角霍尔顿与作者的身世、经历十分贴合,霍尔顿与塞林格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这部小说融入了作者成长之后一些思想方面的内容。

学者分析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可以发现,战争后百废待兴,美国社会的状态萎靡不振,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战后的人们十分惧怕人性,且面对未来经常呈现出迷茫的状态。在战争时代背景下,社会思维存在多样化的特点,人们对未来没有期待,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一时期,塞林格开始审视人性,退伍后的他对青年的迷茫有着相同的感受,因此,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细腻地刻画了一个时代的场景,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寓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二战后的美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慢慢恢复生机与活力,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落寞之后,这时的美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美国社会的基本形态越来越稳定,这一时期迎来了美国的黄金时代。然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美国民众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并不符合光鲜亮丽的外表,这一时代的人们纵情狂欢、骄奢淫逸,并不关注理想的追求、生活的改善。那个时代的青年十分迷惘,态度十分消极,不知道未来的方向,由此被叫作为“垮掉的一代”。《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一盆冷水,将不可一世的国民情绪浇灭了,让青年的教育逐渐受到美国社会的重视。有梦想的一代与堕落的一代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两者共生共存,这成为这个时代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揭示了人生困惑

读者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的经历,并明晰了小说诞生的背景、创作的意义后,就能进一步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内涵。小说通过霍尔顿的经历体现了时代的彷徨,使人们对当时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使人们对这部小说所蕴含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霍尔顿是一个颓废而彷徨的青年,从情感方面来说,霍尔顿也存在叛逆精神,且这种精神状态同样是迷茫的,没有方向的。可以说,霍尔顿是平凡的,是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少年,正是因为这一人物形象比较普通,所以更具代表性,才会引发读者对社会的反思。

在霍尔顿的三天之旅当中,他对学校十分厌倦,既对传统产生怀疑,也鄙视文明形象,他想要逃离现实生活,进入一个未知的社会。至此,一个平凡的学生走进了他所不了解的社会矛盾中。霍尔顿逃离校园生活之后,开始进入都市夜色中,然后他遇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人物,包括女装癖男子、混世男女、应召女郎等。此处,作者描写了社会的现状,不论是青年心理上存在的失衡现象,还是他们白天浑浑噩噩度日的态度,霍尔顿十分厌倦这样的生活。读者在这里看到的所有东西就像生活的真实写照,引起了所有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去审视与面对现实。与此同时,与夜晚所体现的丑陋相比,霍尔顿在白天的遭遇呈现出了不同的景观,包括街上募捐的修女、善良的妹妹。从这一场景可知,他们心中还有一丝希望,还有梦想。在黑夜与白天两种场景的交错之下,霍尔顿不甘于陷入迷茫当中,所以,霍尔顿选择讲述自己的梦想。

四、体现了人生彷徨

在社会矛盾之下,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当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构建了成人世界以及与成人有所不同的儿童世界,这两种世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显然更喜欢儿童世界,他十分依恋天真烂漫的妹妹,相对的,他很讨厌成人世界里的虚伪。总的来说,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借鉴了霍尔顿的行为,且展现了青年人眼里的成人世界,在他们看来,成人世界中有让人厌恶的虚伪。在这种思想状态下,霍尔顿对自己的父母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霍尔顿害怕父母发现自己内心的想法。霍尔顿对儿童世界的态度截然相反,他很喜欢自己的妹妹,他渴望与妹妹交流。由此可知,霍尔顿对世界并不是真的厌烦,至少他对儿童世界有着很大的期待,渴望与他们交流,渴望从他们的感情中获得真心。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构建了双重精神世界,且借此将霍尔顿的叛逆展现出来。其实从更深的层次来讲,这是塞林格在用真挚的心来祈祷人类的回归。在精神世界的构架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比较重视成人世界中虚假伪善所造成的社会裂痕。因此,作者基于对儿童世界的构建,反衬其不喜欢的虚伪世界,诠释了纯真与美好。与此同时,在小说中,塞林格紧紧抓住当下时代的命脉,也就是丰盈物质下空虚的精神状态,将这种现象以“麦田守望”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以此警醒当代的人们,减轻了伪善给时代带来的伤害。

五、结语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塞林格在揭露社会扭曲、时代迷惘的过程中,并没有从正面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本身就是那麦田的守望者。在这部小说中,人们对时代的无奈、对社会的现实有着深刻的感知,最后深刻地领悟到了生活的希望,这就是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

(江西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熊燕飞(1982-),女,江西南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汉白路的守望者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