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叶婷(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世纪,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比如《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就要求教师要将现代化教育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急速发展,衍生了许多新型教育资源,微课便是其中之一。在疫情期间,上海空中课堂的成功开设更是将微课这一新型教育资源带入了大众的视野。虽然微课以其三大突出特点——内容精、文件小、时间短广受师生好评,但又由于种种原因,微课在选题、制作、呈现等方面都存在很大进步空间。本文对此展开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背景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的出现依赖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使教育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也由此诞生了许多与微课相关的国内外优秀网站,例如网易公开课、中国微课网等等。这些,提供给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和资源。
第二,小学自然学科高效率的教学要求。现在的小学自然学科课时较少,每个年级每周自然课时都为两节课,总计70 分钟。教学任务重,不仅需在每周仅有的两课时中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有一系列的自由探究活动以供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师生都会觉得十分疲劳,效率低下。且新课改后的小学自然教材,知识结构全面新颖、逐层递进,还有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知识,比如:家蚕的一生、能与能源、地球的内部、船的发展等,如果采用死板的教学方式上课,照本宣科,看教材读教材,学生肯定会觉得非常枯燥,从而学习积极性降低,自然课堂就失去了探究的意味。而微课在这里使用就格外合适。运用恰当的动画、图片、视频、音乐等教学资源,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能更高效地掌握自然的抽象概念等内容。
第三,微时代。现代学生学习节奏较快,课业繁忙。微课正适应了学生碎片化的学习需求,使其能随时随地学习,想学就学,充分利用时间。
笔者通过研究以及自身教学经历发现,自然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具有系统性、抽象性、微观性等特点,有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知识。若适时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从而自主地进行学习,更好地认识这门学科;对于各种实验,教师也能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高效地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又多了一种学习方式和资源;对于教师而言,运用微课可以完善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
微课的设计原则要基于微课自身的特点以及《小学自然课程标准》和《小学自然教学基本要求》,在对教学目标和各年龄层的学生能力水平及学习需求的共同考量下进行设计。为保证微课的设计既科学又符合学生需求,需遵循以下原则。
学生是学习微课的主体,教师设计微课要以学生为本。在设计制作微课之前,要先了解现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相应知识点的前概念,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对于微课内容而言,一节微课只适合说一个知识点,若知识点多且杂,反而会适得其反,无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极易导致他们思维混乱。
首先时间短。一般而言微课时长都比较短,在10 分钟左右。现在小学一节课为35 分钟,学生在上课中往往不会每分每秒都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讲,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约也就只有10~15 分钟,如果强迫学生始终高强度学习,反而会适得其反,使他们疲劳感陡增,且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微课的短时间正好能让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中进行学习。其次文件小,微课由于所需的储存空间较小,可以在多种设备如手机、平板中观看,同时也方便学生之间的分享和交流下载,能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最后一点内容精。微课的内容应该短小精悍,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一个知识点或重难点教学,并进行切割,将其变成多个小知识点,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若知识点众多,学生反而会丧失兴趣,适得其反。
现代教师可选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例如文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等,如何在微课中选择使用也是需要斟酌的。若将这些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便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有助于其实践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资源的使用一定要宁缺毋滥。若在一节微课中使用过多的教学资源,反而会导致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抑或是被花哨的图片、视频所吸引,抓不住知识点,反而注意力用在边边角角上,背离了制作微课的初衷。
微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给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的,可以说完全依靠学生的自制力和自觉性。所以微课在设计过程中要时刻谨记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小学自然是一门复杂的学科,融合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而且有时会有一些零乱的知识点,加上有些学生对于自然学科不重视,认为其是副科所以不花精力去学习,很容易在学习中转移注意力。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在微课设计中就格外重要。
微课制作有如下步骤需要进行准备:(1)牢记微课的作用是解决疑惑,并不是跟日常教学一样展开长达35分钟的课堂教学,故要注意时间长度;(2)认真选题,准备恰当的知识点。选择重难点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的知识,而且只有一个知识点;(3)了解学情;(4)按逻辑分割知识点;(5)制作PPT;(6)准备好录制所需器材设备;(7)开始录制。
选题是制作微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个优秀的选题可以使微课大放异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一个错误的选题则是画蛇添足,对学生并无大的益处,事倍功半。
首先,一节微课的选题只有一个知识点,最好是重难点,因为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学困生甚至很难当堂理解,需要课后反复学习。其次,微课主题要适宜通过视频来剖明。若该知识点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教学则效果更佳,且省时省力,那就没有必要制作微课,否则反而会使学习者失去学习欲望。
参照《小学自然课程标准》和《小学自然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笔者以沪科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第一单元为例,将其教学重难点总结如表1。
表1 第一单元“简单机械”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些内容一方面是重难点,另一方面在笔者教学过程中以及向其他教师了解中发现,许多学生表示一课时时间较短,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故以上重难点可作为微课选题。
以沪科教版小学自然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为例。
1.教材内容分析
《地球的内部》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七册第五单元“地震与火山”第一课时内容。本单元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中对应的是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模块。
对于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的相关问题,讨论明确后借助多媒体动画来加深理解与巩固。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地球内部结构与熟鸡蛋剖面图做对比,之后通过模型、互动问答来巩固所学知识。
2.学情分析
这一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对于自然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通过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也已知道地球上有很多自然景物等相关的地表形态与结构知识。
3.确定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
初步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初步知道地壳具有分层结构;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内部构造视频和模型。2.思考:我们可以把地球内部大致分成几个部分?3.观察:熟鸡蛋纵剖实物图。4.游戏:乘坐超级汽车的小活动,完成学案上相应练习。5.小结:地球内部由内向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壳、地幔三部分。指导要点※教师出示纵剖的熟鸡蛋以及地球内部结构剖面图,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处,进而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结构之间厚度及温度的差异。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地壳剖面模型和图。2.思考:地壳圈层的特点。3.记录:学案。4.小结:土壤层往往位于地壳表面,下面是岩石层。地壳下面存在着温度很高的岩浆。※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壳圈层的特点。
“地球的内部”学案
班级:姓名:
活动一:观察地球内部构造
深度(千米)15 150 2000 4000 6000所在圈层
活动二:观察地壳剖面
我发现,表面往往是( ),下面是( ),存在着( )。
综上,笔者对小学自然微课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案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制作微课视频的一系列实践经验,总结了几点微课教学设计与制作的建议,希望能与同行共同探究。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特点、前概念、认知水平等各方面,然后再设计制作微课。我们经常说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情况来进行教育。
二是要明确微课的知识点,不能在短时间内灌输多个知识点,这样会适得其反。微课,顾名思义,首要的特点就是“微”,在短时间内紧紧抓牢一个知识点,使学生把握住这一个知识点,这节微课也就成功了。
三是要注意录制时的语音和语态,若教师在录制微课时无精打采,语气乏力,学生也势必看得昏昏欲睡,事倍功半,毫无学习兴趣可言。
四是不仅要设计教学环节、微课视频,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时不时提问,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配合学案,使学生眼动、脑动、手动,充分参与学习中,才能提升其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