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凤(福建: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老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科学游戏也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教育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在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学习目的和兴趣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爱好游戏或其他科技、文体活动的特点,使这些已有的动机和兴趣与学习发生联系,把这些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本文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例,阐述科学游戏融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三大建议。
在科学教育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正视科学老师转化“低动机儿童”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科学老师很难站在儿童主体视角,品味“儿童的科学”,而以培训“科学家的科学”的思维,尝试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但学生的不完整概念和不正确概念仍旧顽固。老师应当注意,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永远是学生自己,哪怕“低动机儿童”也有求知的欲望。因此,作者认为,科学游戏设计应以儿童视角为起点,具备三个基本特征:趣味性、有规则性和科学内容相关性,并体现出科学游戏的四大价值:激趣、促学、启思和助评。
例如,作者在执教《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一课时,曾设计让学生用不同磁极吸引小车的游戏,后在教学当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操作游戏,“愉快体验”大于对磁极的关注。很明显,如此以老师意图为主设计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科学知识,但很难真正地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因此,作者从儿童主体视角再出发,改进简易纸盒创设赛车道游戏场景,并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汪汪队立大功》中的动画形象,设置“汪汪队小赛车”进行“运输竞赛”。比赛前先让学生玩一玩赛车和磁铁,找到推动赛车前进的“窍门”,并且成员间讨论出最佳方案。“怎样快速通过直行路线?”“怎样巧妙通过弯道?”“小组成员应当如何合作?”“比赛规则怎样设置会更公平一些?”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磁极间的关系,甚至能拓展运用科学知识(能自行联想磁悬浮列车等的应用),同时,老师也能在活动当中对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进行评价,可谓一举多得。
老师对科学游戏价值的思考影响其设计游戏的动机和形式,故老师应当从儿童主体视角出发进行设计,充分挖掘科学游戏价值,在“儿童的科学”世界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大概念的自行建构。
小学科学课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可以大致概括为热爱科学、乐学科学、善于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科学游戏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游戏形式,以期能保留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并能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究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下案例选自生命与物质科学领域课程。
角色扮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他们通过别人的视角与人交流,并且获得相关问题的见解,尤其是对很难通过直观实验形象理解的知识。例如,执教《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一课时,发现通过阅读资料以及观看视频后,学生仍旧对小肠较为复杂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一知半解。
据此,作者设计小肠消化吸收模拟游戏(如图1),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看待小肠的工作:由一名学生扮演“食糜”,沿着“小肠”(6 米长)慢慢行走,表示在小肠内被充分“消化”。与扮演“肝脏”和“胰腺”的学生击掌,表示受到“胆汁”和“胰液”的消化。“食糜”消化成小分子物质后,与“小肠”旁边的学生握手,表示“小分子物质”被小肠吸收。经过不同班级对比实验,发现开展游戏班级的学生关于“消化与吸收”可能的概念块渐进程度更明显,对于人体暗箱的好奇心更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强烈,课后提问求知欲更强。
图1 小肠消化吸收模拟游戏
提问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由问题所构建的游戏环境中,学生可以自如地做自己,在快速的判断中充分调动原有知识,并在集体逻辑的推理中重建或完善概念。例如,在执教《地球家园中有什么》一课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以下两个问题的答案产生认知冲突:太阳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太阳有生命吗?部分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太阳是非生物,但仍旧认为“太阳公公”有生命。据此,老师设计提问游戏:由老师提出若干问题(如月亮有生命吗?熊猫有生命吗?),学生只能快速回答“是”或者“否”;对于有异议的问题,可以当场辩论。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能更大胆地表达他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能在辩论过程中初步归纳具有说服力的非生物和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除此之外,还可根据相应课程目标设计竞赛型游戏(如,以光的特性设计打地鼠游戏)、拼图游戏(消化器官拼图游戏)、模拟游戏(小组合作模拟胃三层肌肉进行工作)、接龙游戏(《不同的季节》一课中进行相关成语接龙)、趣味小猫钓鱼游戏(如图2利用小猫钓鱼情境探究条形磁铁各个部位的磁性)等。
图2 趣味小猫钓鱼游戏
游戏不仅是老师教学的一种形式、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更是学生生活的一种形式。将科学游戏联结学生的真实世界,引导他们学会在自己的真实世界中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研究并解决问题,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行为非常有意义,能持续保持求知状态。
例如,执教中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真实世界的相关范例,设计如“寻找相同材料的物品接龙游戏”:准备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自主发现材料在生活当中的广泛存在与使用;“卖书包小行家游戏”:以自己的书包为例,通过扮演卖家,深入理解网布、海绵、塑料等材料的应用;“自行车检修工游戏”:通过提供自行车真实案例,激发学生自主通过检查由简单机械组成的自行车,为识别真实世界的各种简单机械做好准备。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表面上似乎在探索外部世界,其实是一个探索自己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用提供真实示例等的游戏方法将他们的生活体验具体化,让他们思考自己世界中的概念,就能给予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的机会,也能有效地转化“低动机儿童”。
总之,老师应当以儿童视角为起点,围绕科学素养的培养设计游戏,沿着学生思维发展方向,导向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其创造建构大概念的机会和相关的经验,并使之产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