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内容从理论化趋于实践化,要求学校管理者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辅相成,本文从高校思政变化入手分析其在环境、对象、走向及行为的变化,明晰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关系,并探析高校思政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实践路径,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思政教育,学生管理,路径探析
思政教育不仅在学生人生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思政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应真正实现融合,促进学生思想素质、行为模式等共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关乎我国社会发展方向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坚持党的领导,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基于科学管理学生视角,思政教育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服务于社会,就要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成制约意识,在学生管理中,以科学引导为主,坚持思政教育,以理论结合实践,塑造学生良好的三观[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
一、高校思政教育变化
(一)思政教育环境
新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开放程度逐渐扩大,与外国的交流日益密切。同时,虽然我国综合国力逐渐上升,而西方腐朽观念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而日趋明显,对我国社会、政治、文化产生消极影响。面临该现状,高校思政教育应做出改变,加强高校思政和育人教育,既能帮助学生坚定政治理念,也能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二)思政教育对象
从当下现实看,学生缺乏实习经历,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形势了解不多,关注社会热点也不多,更多沉迷于游戏和网络社交,政治思想意识较为淡薄。从思想价值看,学生缺乏生活历练机会,功利化问题突出。虽然主动积极,但热情不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当然,在科学社会、心理素质、公德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容易产生消极意识,也會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表现出适应能力不强,缺乏信心等,影响社会发展。
(三)思想走向和行为
从走向上看,对政治观念有着积极的见解,爱国之心强烈。从行为上看,喜欢挑战和探索,对社会充满好奇。因此,思政教育在帮助学生走向正确道路的同时,也能满足其对社会生活的好奇。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的关系
(一)教育与管理目标具有一致性
学生管理工作是长期且细致的过程。从宏观上看,科学管理要以思政教育为依托,将其作为管理标准。思政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主要在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局限于学历和成绩,更注重学生的思政建设,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集体观念、职业道德、学习效率、组织纪律性。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产物,主要表现为管理组织系统化,管理方式多样化,管理思想现代化[2]。对此,教育管理者要寻找衡量标准,制定规章制度,并通过思政教育影响学生,使其能够自主遵守行为规范,为其成长提供精神力量与物质基础。
(二)教育与管理目的具有互补性
高校思政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政治导向,提高对思想作风的认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来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而高校的管理工作则是以明确的条例和规章制度来制约学生行为,利用强硬的管理模式,通过学校的明文规定,来制定赏罚制度,巩固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因此,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可以进行合理的互补,在管理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利用教育的引导性来增强学生管理效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实践路径
思政教育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思政教育为基础,而思政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教育为学生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对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关思想教育的部分,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管理,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塑造学生
思政教育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在当代社会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培养马克思主流意识,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思政教育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手段,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目的,深度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意义。针对学生管理方面,将思政教育作为管理的基础与准则,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力、人际关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增加,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对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思政教育理论,尊重学生的发展阶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优化管理体制服务学生
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其思想处于不断学习的阶段,对此,教育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发展的差异性。同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发展的情况下,也面临很多新问题,信息时代使得各种类型的思想纷纷而至,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使得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发生碰撞并逐渐渗透交融,要求教育工作者正确看待新文化,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宗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践行社会主义发展观。针对西方文化涌入国人思想的状况,高校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各种新兴专业发展迅速,学生容易迷失自我,需要得到专业的引领与指导。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改变落后的观念,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管理体制,以思政教育为依托,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计划,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
(三)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教育教学具有推动效果,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认识不到位,导致学生管理仅停留在表面,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渠道,为思维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道德水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者要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用先进的文化来充盈校园文化,营造学习氛围,构建校园精神,开阔学生视野。校园文化的形成要经历长期的沉淀,要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创设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从而学生会自觉响应学校号召,进行自我规范。因此,在校园建设中,思政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教学成果在实践中的反映,能影响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管理学生的行为规范,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活力。
结语: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于学生思维中。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团队,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完善校园思政教育建设,激发学生对政治建设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濯潇.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J].智库时代,2019(34):94-95.
[2]王瑛.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知识经济,2019(21):141-142.
(作者简介:葛林艳,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