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淼 辛巍巍 宋美媛
摘要:构建高职院校的专业“金课”是当前争创“双高”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高职专业“金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如同在烹制“金课”之汤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一味调料,那就是加“盐”。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金课”,加“盐”
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即将面临一次全方位的变革,这其中包含由单一的课程建设向对接产业、全员参与的综合性改革,重点进行“上挂专业集群,下联课堂”的立体式变革。高职专业“金课”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在如此背景之下,怎样的高职专业“金课”是学生期待、社会认可的呢?在烹制“金课”之汤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一味调料,那就是“盐”。
一、高职专业课要不要加盐
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品。2016年12月7日,习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总书记的指示意味深长,如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大谈特谈“道德”“法治”,用填鸭式、灌输法只让学生吃盐,是没有效果的。高职的学生多半是带着对技术的敬畏、对工作岗位的期待来进行学习,若想达到最佳效果,就要在专业课中加“盐”,在有滋有味的各种美食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盐吃下,并且精准吸收有益元素。
在高职院校,有很多专业课讲授都很精彩,但是却未必能称得上是“金课”,究其原因,即是少了点味道,差那么点意思。就像人的一日三餐,不加盐,不单单是口味寡淡的问题,而且还会出现嗜睡、乏力、精神恍惚等。纵览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沉闷、无趣的现象,学生听课如同嚼蜡,提不起兴趣。所以,若要打造高职专业“金课”,加“盐”的动作必须要有。
二、高职专业课加盐的种类
盐能调百味,有了盐饭菜才有味道。在日常生活中,盐作为调味品,往往用于腌制食物,从而提高肉制品的保水性和黏结性,同时抑制细菌繁殖。
盐的成分都是氯化钠,主要作用相同,但在不同的菜品中,盐的口感和作用的发挥是不尽相同的。在高职专业课中加盐,就像是挑选种类繁多的盐,要加入哪一种,也是很有讲究的。
1.有时加的是粗盐。比如在财务管理类课程中,强调“客观公正、诚实守信、承担社会责任等汇集价值观”;在医学类课程中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体育类课程中弘扬不抛弃不放弃的持之以恒等等。这些“盐”在各类课程中就是显而易见的粗盐,虽然吃起来,咸味过于浓重,但是这便为本该强调的精神实质,是课程最应该凸显的部分。
2.有时加的是海藻碘盐。这种盐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但可以起到基础调味作用,还包含了碘离子、海藻多糖、甘露醇等有机成分,增加身体所需,提供必要的加持。比如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讲到“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和性质”章节时,引入胰岛素、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讲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讲到她是如何与团队进行青蒿素的研发,增加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学好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信念和决心;再比如在机械制造课程中讲解凸轮结构、齿轮结构等章节时,引入“记里鼓车”“司南车”这些古代发明成果,既从专业知识结构上进行了古今对比,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有时加的是低钠盐。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尽量食用低钠盐,以减少钠元素的摄取,从而预防疾病。这类盐在高职专业课中也时常会用到,也是专门针对特殊学生的灵丹妙药。比如在财经税法类教学中讲到“吃炸鸡需要交税吗?”这一问题,首先在全班进行讨论。最先提交营业税的分析方案的学生就需要吃这类低钠盐。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回答,紧接着要追问一句“还有没有其他税种?”适时引入环境保护税的内容。以某养鸡场的环境保护税税额进行计算,算出每只鸡的环境保护税税额为8.5分,一年的税额为429元。计算完成后,再吸引学生进行下一轮思考,即为什么要对养殖业进行环保税的征收呢?让学生身体力行地从“小我”做起,坚树立起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
三、高职专业课加盐的技巧
盐虽然可以使食物更加可口,但不能过量食用,科学地食用才是正确的方式。根据2016版《中国膳食指南》,普通居民每日鹽摄入量不超过六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低于五克,心脏功能不全者以及肾功能不全者的摄入量要低于三克,否则可能引发高血压、血管壁硬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日常生活中,加盐多了会齁人,加盐少了会寡淡,所以恰到好处的盐很重要。
在高职专业“金课”建设环节,适量加盐即是重要一环。盐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这就需要加盐过程中实现三“融”理念。“融”的主体是思政这颗盐,融的客体是专业的课程体系,该理念源于“容”→“溶”→“融”三个层次的作用体现。
1.“容”仅仅停留在包容、容纳。即思政这颗盐在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出现并不突兀,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和默契;这就像是在专业授课内容中加入思政元素,名人传记、爱国情怀等等摆在明面上,任何高职专业课程都可以讲并且一度陷入必须讲的误区。这样的思政元素并不牵强,但是授课过程并不顺利,学生听的未必愉快,差强人意。
2.“溶”有溶解之意,思政这颗盐需要溶解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汤之中,做到润物无声,食之甘味;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中渗透了隐形的思政元素,在学生思考与探求过程中,不用老师提示也可以联想到思政元素的作用。就像喝下一口盐水,喝之前就是当成白开水去喝的,喝时发现味道不对,但也不曾想或来不及及时终止,一杯下肚,的确短暂性润了喉咙,却发现更渴了。这样的作法在现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中多有体现。专业课程的教师们用各种连环计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亦有反感却有口难辩。专业学的不尽人意,思政元素如鲠在喉,两者的结合表面看起来和谐无比,实际存在极大的隐患,很容易会挑战学生的底线。
3.“融”显然也有溶解之意,但是更多的是指思政的盐需要经过高温处理,其精华全部融化,并融入高职专业“金课”之汤,起到最佳的调味作用。这样的课程思政是高职专业“金课”迫切需要打造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吸取简单调配盐水的经验教训后,我们要把思政元素掰开了、揉碎了,将与专业课程相贴合的内容进行重新加工整合,并且一定要有高温加热的过程,即促进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的精华结合。在烹饪好高职专业“金课”之汤的过程中,让思政元素起到最佳的调味效果,既鲜又香还能有一丝丝甜美。“融”的方式对思政元素这颗盐的要求极高,同时对烹饪之“厨”极为挑剔。要打造高职专业“金课”,业内资深专家教授必不可少,思政类理论功底也不可或缺,思政工作的实践手段也要多种多样,从而形成以专业授课为引领,思政元素为辅助,实践过程为贯穿的高职专业“金课”建设模式。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厅 2020-2021 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 《“盐”论高职院校专业“金课”建设》 (课题编号:SZKZX202162)。
(作者简介:张淼,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思政研究;辛巍巍,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德育研究;宋美媛,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国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