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传媒专业情境化教育策略研究

2021-10-27 15:56王斌郭宇楠王康锋
传媒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

王斌 郭宇楠 王康锋

摘要:情境式教育是以问题为导向,重在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文在2019年9月—2021年3月对英国谢菲尔德大学32名国际公共与政治传播专业学生进行滚雪球式的在线访谈,还原了该专业课堂情境式教育的培养策略,即知识的情境化、文化适应的情境化及网络“超真实”的情境化策略。结果显示,在三种情境的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学生应变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形成。

关键词:情境式教育 知识情境化 文化适应 超真实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最早运用“情境”这一词语,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并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情境式教育以问题为导向,以多重生活场景作为实践空间,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案,导向自我定向学习策略,去除以老师制定学习计划及方案的传统做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策略。“问题—情境和情境—问题”构成一条教学思考的路径,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路径可以深化总结为“问题情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形成方案—评价反思”。

在研究框架上有学者指出:情境式教育的本质在于以情境认知作为习得知识的一整套工具,并且认知的发生必须在大众认可的文化体系下,知识只能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理解,又必须适用所处文化的信念体系。因此,概念既是情境性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的。传媒是一门注重实践情境的学科,以研究对象谢菲尔德大学(后文简称“谢大”)为例,其传媒专业涵盖计算传播学、政治传播学、全球新闻学、杂志新闻学等,这些课程与国内传统的“大学科”思路迥异,谢大更注重“学科情境”的营造。

为了对谢大传媒专业情境化教育模式进行分析,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滚雪球调研访谈的模式,对谢大国际公共与政治传播专业32名同学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深度访谈。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到教师上课的风格、方式,提问的策略等进行半结构化的提问,得出三个方面的情境化教育策略。笔者力图通过谢大在专业课堂具体实施的细节,从引导学生到激发学生潜力的过程中,挖掘情境式教学新的着力点,并在名人进校、发言人模式以及网络教育互动性上为国内传媒教育的情境化模式发展提供启发。

一、知识传授的情境化策略

谢大在传媒专业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两种策略,即把名人和社会精英的经验“引进来”,把学生“带出去”学知识。据访谈对象介绍,学校经常邀请媒体名人进课堂,这些媒体名人通过案例的讲述,将外在空间的情境移植到课堂。例如,谢大杰出校友——BBC早间新闻节目主播及足球聚焦节目主持人Dan Walker在讲座中呈现给学生一系列行业内经验。在谈到“实践工作中意外情境的出现该如何处理”时,他提到就体育节目中的意外情境而言,主要包含连线中断、运动员受伤、乌龙球等意外情况,这是对主播迅速反应能力的考验。意外情境发生时,应当首先调整好个人心态,沉着冷静处理,日常课堂的模拟演练对于塑造学生遇事不慌的心态有很大帮助。此外,解说或播报过程中不能带有任何个人主观情感,以保证传达信息的客观性。

在课堂情境与实践情境的有效连接方面,Dan同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以理解;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应当结合社会的需要,注重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他还强调应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随机应变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校应当为老师提供进企业学习的机会,接触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管理理念有助于教师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这种实战前沿结合经验式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与行业精英对话的知识空间,名人的讲述增加了学生的职业憧憬。从情境身份塑造的视角看,名人和业内精英进入教室空间能够塑造名人的教师身份,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粉丝心态对自我专业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产生激励作用。这种名人和业内精英“引进来”的方式既能实现教学和业务的互动,也能够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愉悦感。另外一种就是实战策略,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到英国广播公司的媒体城(BBC Media City)学习考察。谢大依托于BBC媒体城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随学随用已经成为谢大卓越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谢大的名人精英策略改变了以往名人精英只是讲课的方式,名人和精英可以挑选优秀的学生进入其工作环境,学术与名人精英“做同事”的夢想变得触手可及。传媒专业是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把学生“带出去”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专业前沿的知识,而且对其社交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空间对学生话语、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赋予学生充分表达的话语空间。

二、文化适应的情境化策略

文化适应的问题常出现在多种族的课堂中,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大家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观点。在情境式教育中,谢大课堂最常见的就是Seminar(大学教师带领学生作专题讨论),这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于互动的情境中锻炼应变能力,其中新闻发言人模式课程一直是谢大新闻的特色课程。

以“Communicating with the Media”课程为例,这门课着重培养新闻发言人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立场站位,整个过程包括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模拟现场、角色演绎、揭开谜底,通过上述过程还原当事人是如何解决危机、化险为夷的。整个课堂好似一场记者招待会,老师扮演记者提出问题:如何看待中美新闻报道的差异性?如何对待这种意识形态差异?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在互问互答中,学生提升了应变的技巧,找到了解决棘手问题的方式。

角色的赋予让学生体验职业带来的风险和乐趣,发言人的角色不仅让学生深谙如何与人沟通,也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信心。从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可以发现,国际化的视野让学生们倾向于尝试富有挑战性的媒体角色。杰出校友英国首相办公室通讯主管Subhajit Banerjee坦言谢大的传媒课程让他受益匪浅,而帮助最大的莫过于日常的新闻发言人模拟。

三、网络“超真实”的情境化策略

鲍德里亚认为媒体所呈现的世界,是一个超越真实的世界,因而被称为“超真实”世界。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超真实”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营造。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教育的网络化改变了以往面授式情境,教育的具身化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网络教育整合了以往时间和空间的分割,共享知识、交流思想不再受到时空的局限。然而,真实媒体实习环境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机会,在线课堂如何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就成为主要问题。

谢大采用了虚拟课堂模式,沿用Seminar的讨论模式,即4~5名学生建一个“房间”,老师进入每个“房间”与学生进行互动。老师把这种互动模式称为“猜盲盒”模式,即当老师进入学生“房间”之前,并不知道学生选择的话题。这就类似打开盲盒的过程,每个房间都会带来惊喜。相较于大规模的网上授课,4~5人的小房间讨论及报告方式使学生分工和教师指导都更有针对性。例如,每节网课都有一个主题,同学们会在课前阅读相关文献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可以与老师进行互动。由于随机性问题和创意性问题较多,如“你知道哪些法律条款的修订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因此,答案都是不固定的,但老师会耐心地聆听每位同学的分享,并细致分析。

网络超真实教学情境的营造使得学生在网络教学中的主体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被考察的客体;老师是考察的主体,也是盲盒内容建造之外的客体。学生和老师轮流作为讲述主体发挥能动性的授课方式,改变了以往课堂中老师主导的固定角色。

四、情境式教学对国内传媒专业的适用性

通过对谢大中国留学生的访谈,能够感受到情景式教育对传媒专业学生带来的影响。但谢大的教学理念是否适用于国内教学、情景式教育是否能够用于国内传媒专业,不仅需要考虑到意识形态的差异,还有地理位置、政策扶持、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

1.名人进校的本土适用性。名人精英的示范效应固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进入传媒单位后困难重重,实习过程甚至成为偷师学艺的艰难历程。学生从学校的环境,进入实际的工作环境后,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即使学生有机会与名人、业内精英近距离接触,也无法直接得到其指点。

此外,名人进校还会受到资金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谢大毗邻曼彻斯特,凭借地理位置和学校排名的优势可以吸引名人和社会精英参与到教育当中。我国北京、上海这样传媒业发达的城市邀请各类名人进课堂具有可操作性,但在二三线城市高校中则较难实现,一线城市提供的媒体资源也是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不过,网络给名人进校提供了一些可解决的办法。疫情期间,名人以及媒体精英大量参与线上教学活动,如2020年6月国内疫情期间武汉大学举办了题为《学习·工作·生活——和文涛师兄一起聊》线上课堂,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与武汉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线上交流,问题涉及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生就业选择、如何实现终身学习、疫情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2.发言人模式具有可行性。发言人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国内其他专业早已实施,如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体育专业的户外拓展训练等,此类情境营造符合当下的职业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短时间得到迅速提升。目前的问题在于专业硬件设施与情境匹配的问题,除了虚拟演播室、播音室、录音棚这样的基础设施外,类似于“中央厨房”的媒体办公环境在高校中并不多见。特色专业媒体硬件环境的营造也呈现缺位或者不足的现状。

“角色下沉”的方法可以让职业角色贴近生活,谢大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是站在国际化的视角培养人才。国内传媒专业可参照设置体育官员发言人、政府危机公关发言人等。还可以进一步延展,如设置医院新闻发言人、社区管理发言人、物业管理发言人、网格管理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往往需要民间智慧和本土化思维,具备广泛的应用价值。

3.网络教学激发能动性。网络教学的形式多样,从传媒教育的角度来看,谢大提供了一种相对有趣的教学方式,即在素材池里找到相应的视图,采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评论、解释。其核心特点是老师提供方法,学生具体实施,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反思国内教育及课程,“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依然是一种主流化的模式。网络化教学的形式有多种拓展的可能,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才是教学主要的目的。

作者王斌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

郭宇楠系谢菲尔德大学国际公共与政治传播专业研究生

王康锋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传播符号学视域下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与流变”(项目编号:21YJC890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施文光,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01).

[3]張李娜.“互联网+”时代小学信息技术智慧课堂生成性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1(02).

[4]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08).

[5]陈艳飞,张润枝.从理念到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指向再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8(12).

[6]李钰.美国学校情境教学的策略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3(13).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
基于Berry文化适应理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启示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从工具的磨损看麻山苗族对文化所属环境的适应
创建高校自身特色 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新疆少数民族时间观念差异与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