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珀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提到了“未来智慧”这一教育视角:教育既要关注已知,也要关注未知,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好奇心[1]。未来不是一本字典,可以随时被检索,更需要学生创造新的词条条目,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发现新盒子、探索未知和创造新条目的能力。
为未来而教,什么是未来?可能是共享便捷的信息化,是分工合作的全球化,也可能是冰冷的机械化;未来可以大到人类、民族国家的未来,也可以小到每个学生个体的未来。这样的未来犹如一大缸蜂蜜,散发着诱人的甜蜜,这些甜蜜与满足是蜜蜂自己酿出来的,但不足为奇的是,缸里也时常会有蜜蜂被自己酿的蜂蜜淹死。看似便捷造福人类的未来科技、数据、信息,其实也在悄悄地淹没部分人,因此培养独立、自主,具有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执行力的学生至关重要。叶丙成在《为未来而教》一书中提及年轻人应对多变复杂未来的四大能力:会思考、会表达、会自主学习和会面对未知变局。[2]学思结合,思辨力、表达力尤为重要。
有人说教师是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而教师服务的不仅是眼前的学生,更是未来的学生,未来的民族、社会、国家,因此未来与教师、与教学、与教育息息相关。
那么学生的未来具体又是怎样的?首先,对于学生而言,未来没有围墙,更自由但同时更具有竞争性;而对于未来而言,如今学校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珍贵的资源,因此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未来、挑战未来,更是为了创造未来。其次,学生的未来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绝非只是单纯的过客,而是以职业的方式给予学生引导、启发和力量,影响其生命的轨迹,帮助其思考人生价值的选择。再者,学生的未来具体如何与其目的、态度有关,可以从生存导向和成就导向两个角度来看,生存导向以个体自身的未来生活为圆心,努力奋斗奔跑,不断扩大自己生活的直径;而成就导向以人类社会、民族的未来为端点,不断探索、延长和释放未来这条射线的能量。两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确定圆心还是端点,明晰职业生涯规划,继而教会学生扩大直径、发散射线的能力。
为未来而教,让学生所学顺应未来所趋、所需,教师必须调整教学内容、教育任务。
1.让更大胆的教育任务唤醒学生思维。首先要让教室充满耳朵,充满倾听,但绝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这种灌输式教学犹如打铁,铁虽足够坚硬却也是冥顽不化、不够灵活的。教师需要做的是示范,例如:如何阅读、如何寻找资料以及如何做好系列专题任务等方法阐释,当然这种示范也不是简单的例题讲解,而是将思维过程、学习支架可观地展现给学生。
未来是高速信息化的未来,对于新鲜事物的获知越来越靠视觉从数据网中获取而非触觉直接感知。与触觉不同,视觉保持了距离感,尤需大脑思维的参与来缩小物理距离,因此学生不仅要善于用视觉捕捉关键信息,更需要大脑的加工、推测,思维尤显重要。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专题任务。专题任务信息量大,难度也大,但也正是吸取了各种观念的精华,方有浓缩的、独有的观念。比如美国高中的英语母语教学不乏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以及与历史背景的联系,但老师布置的作业形式是一个工作产品的演示,这种作业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必须制作一个产品,二是必须把这个产品表现出来[3],这是一份信息量极为庞大的专题作业,区别于传统记忆、背诵、刷题等形式,具有显著的创造性、挑战性和学术性,不仅能让学生创造性地深入学习古典文学,也能将所学创造性地表现、运用出来。老师对这项作业设置了九条要求,九条中有六条是对资源的要求,包括研究资源的查找要高效,数量要足够,分享要有效,材料要可靠,传递信息的媒介要得当,尤其提到引用资料的形式要正确[4]。教师布置专题任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高中生的学术素养。融入学术元素、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一方面来源于高速发展变化的未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推动未来进一步优质发展的使命感,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统整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也是在一步步打破书本权威至上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能够倒逼教育方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构建更切实的生存教育。生存教育首先是切实的生存体验和生存技能。开展生存教育,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生存探险类的文学作品作为阅读和教学素材,让生动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代替干巴巴的说教和枯燥的记忆。但关于生存、生活的文字如山,即使全部阅尽,也和一无所知没有什么区别。文学强调与众不同的生活痕迹的同时,文字也在制造与现实的距离,生存教育更重要的是体验,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实地去触摸生活、感悟现实。教育是以实践而非理论为导向的专业,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践行、补充甚至突破认知。生存教育还包括生存意识和生存技能,即使在安全的校园里,也不乏阴暗面,如校园暴力、诈骗等,尤其是在科技日趋发达的不可测的未来社会里,不安和躁动的隐患不容忽视,因此生存教育不仅是为未来而教,更是为生命而教,若没有基本的生存意识和技能,即使读万卷书,未来也不会有行万里路的可能。
生存教育不仅仅是表层的简单的生存,更是创造独特的人生路径,因此需要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能力。这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社会的要求,新高考的改革也顺应了这样的未来趋势,驱动高中学生尽早明晰生涯规划,如如何选课、如何选考、如何填报志愿等,高考虽还是一场考试,但赋予学生的还有独特人生路径的选择权和创造力,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为未来而教,教师首先需要精心打造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兴趣,引发好奇,从而做出选择深入探索、学习这一学科的决定;其次打好辅助,深入学习的过程必然是艰难的,此时教师的教不仅包括学科重难点知识的教,还有学生心理情感上的疏导,让学生不畏难、不放弃。
3.以更多轨的能力教育建构更丰富的成长路径。能力教育往往有两种表现,一是过于重视应试能力,表现为用心铭记书本知识、苦练题海战术;一是过于重视实用效益,认为书本知识是空中楼阁,在未来没有多大价值。以语文为例,一些家长甚至教师认为,生活中通行的是白话文,就日常使用而言,文言文利用率不大,教材中选入如此之多的古文似乎毫无必要。对此,我们可以苏联作家乌申斯基在《思维与语言》中的思考来回应:“人们一代一代地把深刻的内心活动的结果,各种历史事件、信仰、观念,已成陈迹的悲哀与欢呼,都收入祖国语言的宝库中,——简言之,精心地把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迹都保存在语言中。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高尚、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世代代人民连成一个伟大的、历史的活生生的整体。”[5]应该说,上述家长及教师的视野太狭隘了,才会以“有用无用”的标准来衡量文言文的价值。为未来而教,我们必须避免“有用无用”这种狭隘的评价标准,因为,在当前的功利化社会, “有用无用”的价值标准虽然会受到追捧,但绝不会是未来社会唯一的衡量标准。
为未来而教,我们教的不仅是应对变化的技术与能力,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那永恒珍贵的情思,有时暂时地放下判断和驾驭,用心品味那些诚实的生活描述,并在这一场场描述中,点滴获知,荡漾心痕。数据化的未来可以“量化”自我的肉体,但自我的这些情思体悟是数据无法抵达的一片宁静之地,是珍贵的,也是需要被呵护、被唤醒的。因此文学学科有其特殊性,其社会功能难以用一般的职业培养概而言之。如学者骆玉明所说, “它是一种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并从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处体现出它的价值。”[6]
未来多变,即使摸着石头过河,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如果说物理、化学、生物给予的是科学指导、数据分析、最佳方案,那么语文 (文学)带来的是情感共鸣。不变中的变化,我们承接和创新的是前人的知识,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性分析、创新思维;变化中的不变,我们感触的是古人的情思,那是一刹那的震撼,是古者对今人的陪伴:脚下的路并不孤单,古今共同的感慨,有着打破时空的力量,气息不止,回声不断。
未来的基础和前提是现在,为未来而教的困局在于当下,这不仅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形式,也需关注学生学的方式。
1.未知未来:向心力。把未来、未知带进课堂,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学习理由。在按部就班的升学中,不断引进未来,是为了超越眼前答题、考试这些短期目标,是为了重建学生的梦想,保持对未来的想象,鼓励不同人生的开拓。唯有引进未来,打破静态的分数,方能让动态灵活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掷地有声。进而教师需要立足学生自身发展的未来,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如课程、学习资源、发展规划等。
把未知未来带进课堂,也是允许将电子产品带进课堂。禁止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又是强大的,越是禁止,越容易逆向反弹。与其禁止学生使用电子产品,不如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电子产品,带进课堂,一方面获取大数据,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释怀对电子产品的执念,把它当作一个顺手的学习工具。
2.教师角色:无可取代。教师的存在并非可有可无。未来必定是信息共享愈益便捷的时代,这也是对教师角色的一种冲击:越来越丰富的共享教学资源,越来越多样的辅导软件,越来越便捷的答案搜索引擎。教师的价值是什么?为未来而教,不仅是教给学生适应、挑战未来的能力,也是倒逼教师明晰自己的定位,明确教学内容,强化教师角色的无可取代性。教师自身是否有过硬的学科素养?教师的教是否真正引导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刻?是否真正起到了领进门的作用?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了吗?这是为未来而教下给教师的问卷。
3.学生角色:释放权利。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有时过于“义务”。一是教师包办,学生主动权少。教师要做的是教学生选择未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而非掌控学生的未来。二是过于“充实”学生的时间。前段时间,学校暑期托管服务引起了社会热议。该不该取消寒暑假,不仅关乎教师的职业时间,更关乎孩子的未来。寒暑假本是孩子释放天性的最佳时间,却因不当的竞争、内卷,失去快乐的假期生活。过于“充实”的学习让学生如同燃烧后的蚊香,在一段发光发热后,虽还保持原样,但俨然已是一盘灰烬。为未来而教是巧教,为未来而学是乐学,须打破“努力”标榜的思维惯性,实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独立学习:以终为始。未来是分工合作的全球化,分工模式要求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但协作能力并不是核心,更不能让课堂充斥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看似热闹非凡,实则高耗低效。为未来而教的教学路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以协作探究弥补独立学习的片面性,而协作探究的成果需要独立自主学习来消化,协作探究最终是为独立学习服务的。当前流行的课堂小组合作,表面上是协作探究,甚至整个课堂都在合作、交流,但在整个学习链中,独立自主学习才是核心,应遵循独立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独立自主学习的路径。
只为未来的谋生而教的生存教育,是生存指南、生活说明书;只为未来的技术发展而教的实科教育,是冰冷的机械化 “生产”,真正的未来教育要同时兼顾生存教育、实科教育和人文教育。实科教育因能满足社会所需和未来发展,一直受到重视,生存教育在应试教育主导下,所占比例也不断被排挤,而人文教育相较实科教育,因其功能性不显著,也常被忽视。但人文教育是未来发展不偏离主航线的保障,是未来数据化下的净土、全球化情境下的共鸣、机械化之下的温暖。在教学方法上,为未来而教,要求释放学生的权利,明晰教师的定位,着眼教师的能力,设置大胆独特的任务,才能唤醒学生的思维与情思,从容应对未来的生存,抓住未来的机遇,迎接未来的挑战。